APP下载

女大学生“负债”自杀究竟是谁的错?

2017-05-02

人人健康 2017年8期
关键词:贷方乱象负债

前段时间的非法“校园贷”风波依旧在发挥着它的“余热”。 据媒体报道,网贷曝光后,“57万欠款”“裸贷女生”等字眼深深地烙印在不满20岁的女生雪琪(化名)身上。加上来自网贷方的疯狂催债,还款难以筹集,与父母的沟通不畅,一向好强的雪琪最终选择了离开人世。

据了解,雪琪生命中的最后一周,挣扎与从容,绝望与希望,各种情绪交织,撕扯着一个不满20岁的女大学生。网贷方的疯狂催款与威胁,父母的淡漠,很难说谁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女大学生在網贷方的疯狂催债下,选择死亡的悲剧接连上演。而这一切的缘由,是该算到年少未经世事的女大学生们身上,还是该算到肆无忌惮的“校园贷”身上?

人民网——

事情最后的悲剧,有女大学生自己的责任,但这不意味责任全可以归咎于个人。时下在创业大军中,年轻的身影越来越多,还未踏出校门就想起步的学生也不在少数。面对在校大学生创业,这群没有任何社会收入的学生群体,在正常获得创业启动金途径走不通的情况下,送上门的 “校园贷”,就成为了一种选择。

而尽管从法律层面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已为成年人,但是因社会阅历较浅,金融经验普遍匮乏,辨别能力较差,陷入非法“校园贷”的概率较大。所以在对“校园贷”的监管及整治中,不该等到悲剧发生后才认识到其紧迫性和严重性。

《燕赵晚报》——

“校园贷”的本质仍然是商业性贷款,并不能因为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就可以不顾规律,无限制放松条件,调低门槛。应该大力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但金融监督部门也应该规范互联网金融,不能以鼓励的名义无条件地支持。金融监督部门应该全面禁止“校园贷”,任何向无资产的在校大学生提供贷款的行为都应视为非法,清理“校园贷”不能隔靴搔痒、投鼠忌器,妄图用牛栏关住猫,搞不好还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新京报》——

消费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越来越开放。为购买某些眼下财力一时难以企及的物品,或者是创业,一些大学生也就有了相应的金融借贷需求。但问题在于,很多大学生有借贷需求,却并不具备认清借贷、规避风险的能力。

女大学生深陷网贷骗局,教训已经足够多。但是,至今“校园贷”仍然乱象频发,监管形势严峻。尤其是那些利用信息骚扰、曝光隐私照片等非法追债的行为,也往往难以受到有效打击。希望有关方面和地方能够切实履行监管责任,避免女大学生因“校园贷”自杀这样的悲剧上演。

网友“都是月亮惹的祸”——

生命是最宝贵的。非法“校园贷”不但谋财而且害命,跳楼自杀,雪琪不会是最后一个。比较得失,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既然今天切一刀不管用,明天又切一刀不管用,而伤痛仍然不断,那就不如一刀切,“校园贷”必须全面叫停。

网友“夫子不语”——

这些年,“校园贷”引发的乱象令人担忧,一方面给贷款的大学生带来巨大影响,另一方面“校园贷”的乱象严重扰乱金融秩序,“校园贷”的催收更是衍生出各类社会问题。相比较“校园贷”缓解大学生经济困境、帮助创业等作用,其给学校风气、学生观念、教育理念带来的伤害,实在太大。

金融性贷款如何防范乱象丛生,其实国际性的惯例以及金融规律都有要求,即贷款必须综合考量申请人的信用和资产。在校大学生群体尽管信用普遍没有瑕疵,可是个人资产普遍为零,也就是说,贷款只能凭信用,这样的贷款催收也只能通过非法手段。

网友“房东的猫”——

很多女大学生累计借贷太多,有的累计笔数甚至达200多笔,在这些借贷资金中,无非是把钱“拆了东墙补西墙”而越欠越多。实际上,在起初评估自己无力承担这么高昂的利息时就该“收手”了。如果是通过正规渠道贷款,如果信用一直处于透支状态,其实也是会受到处罚。对这些女大学生真是恨铁不成钢,都是她们的咎由自取。

猜你喜欢

贷方乱象负债
你的负债重吗?
香港国际收支平衡表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
最佳策略
治超新规实施在即 深究货车非法改装乱象
晨农直销乱象
新高校基建并帐业务的会计处理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
加强公立医院负债管理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