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危害性其治理对策

2017-04-29旷媛

商情 2017年9期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

旷媛

(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中国资金的热钱效应特别明显,不但实体经济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就连实体经济也热衷于投资金融产品。这是祸是福?本文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危害性分析,以期能为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非金融企业 金融化 实体经济 金融经济

一、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概念及现状

(一)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衡量指标

1.金融化的概念

金融化作为一个外来词,从20世纪80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金融化和我国经济开放逐渐进入我国,目前国内关于金融化的相关研究多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其中开始对金融化有明显界定的文献还相当少,以下为三种较为常见的观点:

最先提出的便是,金融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货币及非货币性金融工具总值与GDP比值的提高过程及趋势。

随着金融化范围的扩大,金融化是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融合,不仅仅体现在金融部门的扩张上,还表现在非金融企业的行为上的观点逐渐占据主流。

在上两种观点的基础上,学者提出从四个方面进对金融化行定义:一是金融部门相对于非金融部门的日益膨胀;二是非金融部门的金融化;三是食利阶层财富和权势的膨胀;四是广义的资产证券化。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金融化进行界定。从宏观角度来看,金融化即为金融行业领域的逐渐扩大、体制及市场发展的逐步完善、收入及利润的显著提高;从微观角度来看,企业作为经济市场的主要参与者,金融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企业的行为之上的,故金融化可以定义为金融企业数目、规模、总收益的不断扩大和非金融企业逐渐开始参与与其实体经营无关的金融活动,即下文所提的非金融金融化。

2.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概念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作为金融化的一个微观体现,国内目前的研究还不多,其中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有明显界定的更是寥寥无几,本文中将借鉴以下两种观点:

从两个层面对非金融部门金融化进行理解:一是非金融部门以金融而非产品作为利润主要来源及主要用途;二是公司釆用分红、股份回购甚至并购的方式将盈利用于增加股东回报。

企业金融化可以从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认识和界定: 第一,从行为角度看,企业金融化是企业采取的一种偏重资本运作的资源配置方式,表现为企业资产更多地运用于投资而非传统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从结果的角度看,企业金融化就是企业利润更多地来源于非生产经营业务的投资和资本运作,追求单纯的资本增值而非经营利润。

综合上述观点以及企业经营最基础的三个要素:资产、负债和利润,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定义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第一,考虑投资,表现为企业资产更多地运用于投资而非传统的实体经营活动;第二,考虑负债,表现为企业融资更多的来源于债务性融资而非股权融资.

3.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度量的指标。

根据上文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界定,借鉴已有的研究,本文将从资产、负债、利润三个方面的指标对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程度进行研究分析。

1)金融资产比例=金融资产/总资产,其中,金融资产包括金融衍生产品、短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利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净额、长期债权投资净额、长期投资净额、投资性房地产净额。

2)金融負债比例=金融负债/总负债,其中金融负债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应付利息,应付债券。

3)金融收益比例=金融收益/营业利润,其中,金融收益包括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损失)

(二)现状分析

考虑到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主要通过持有金融资产体现,故本文将主要通过金融资产比例指标数据进行现状分析,如下图所示为我国非金融企业近三年的金融资产比例:

图1显示了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2013年至2015年金融资产持有比例的趋势及水平。一方面,从动态来看,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金融投资比例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金融化程度正逐年上升。另一方面,而从静态来看,所有行业金融投资比例平均维持在10%以下,这一水平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化水平。

因此,综合看来,我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程度尚未处于初级阶段,但这一现象这有逐渐加强的趋势。

同时,由于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己成为我国的支柱行业,接下来对我国的制造业进行分析。根据图2显示,近三年,制造业上市公司金融资产持有比例均低于非非金融企业的平均水平,维持在6%以下,但同时也呈现出逐年增强的趋势。这也说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并未完全脱离正轨,但正出现通过金融投资获取高收益来弥补实体部门盈利能力不高的现象。

二、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危害性

正如H.马格多夫和H.斯威齐所提出的,在经济增长停滞的背景下,金融化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随着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加深,过度的金融化将会产生一系列消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

(一)挤压实体投资,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由这种所有权证书的价格变动而造成的盈亏,以及这种证书在铁路大王等人手里的集中,就其本质来说,越来越成为赌博的结果。赌博已经代替劳动,并且也代替了直接的暴力,而表现为夺取资本财产的原始方法。”就目前看来,则表现为非金融企业开始追逐“热钱”,日益不务正业。根据《201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年度排行榜》显示,201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入围门槛由上年的68.06亿元下降为65.37 亿元,下降了3.95%; 营业收入总额26.52万亿元,比上年下降1.54%,并且近几年制造企业平均利润率连续下滑。在制造业经济不景气的经济背景下,金融投资占据企业大部分资金流出,实体经营利润水平同比下降,进一步导致资本聚集到高利润率的泛金融行业,使得社会经济活动重心从商品生产转移到金融活动上来,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放缓。

(二)会导致企业杠杆率过高。

金融化使得企业形成了较为单一的债务融资方式,容易导致企业的杠杆率过高。在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畸高已经成为共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中的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底,我国债务总额为168.48万亿元,非金融企业贷款68.8亿元,非金融企业债券存量为14.63万亿元,全社会杠杆率为249%。在结构上,居民部门杠杆率为40%左右,金融部门杠杆率约为21%,包含地方融资平台的政府部门杠杆率约为57%,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高达156%。非金融企业的高杠杆化,不仅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加大了系统性风险,同时也使得企业债务结构变得不合理,加重了企业的财务负担,弱化了企业投资能力,增加了违约风险。

(三)将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差距。

正如20世纪初英国保守主义代表约瑟夫?张伯伦所言:“金融业过度发展将会使英国两极分化更加严重,而且不能够自给自足。总之,国家会变得‘富有而脆弱。”即金融化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一方面,金融化会使得实体经济遭受挤压,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不景气,工人阶级失业率上升,平均工资增长基本停滞,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遭受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由于金融资产本身分布的不均衡导致资产性收入在国民中分配一直存在著极不均衡的情况,在金融化的大背景下,收入来源与金融资产拥有比例挂钩,带来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加大。根据《2016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底层广大群体(总人口的73%)总共拥有全球财富的2.4%,3300万百万富翁占成年人口的总数不到1%,但拥有全球财富的46%,全球近半财富掌握在不足1%的人手中,贫富差距日益严重。

(四)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

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使得资金开始脱离实体经济进入金融、房地产等虚拟经济,在导致农业、工业等实体经济部门资金缺乏的同时,也炒作了普通商品的价格,使得类似于大蒜、猪肉、生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波动性增加,商品的价格不再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而过多的与市场价格挂钩,例如“蒜你狠”、“姜你军”等普通商品开始走向资本化,普通商品价格的上涨同时也会导致CPI涨幅增大,这也会进一步干扰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

三、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原因

(一)实体经济不景气,投资获利能力低是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重要原因

正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获利能力的危机,是美国企业金融化的源头,近些年我国实体经济利润的逐渐下滑也成为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重要原因。近些年,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劳动力成本的逐渐上升,“世界工厂”逐渐转向其他地区,加之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大范围内萧条,我国实体经济陷入困境。而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不仅可以开辟便利的融资渠道,比较方便地获得低成本的融资资金,也可以抵御行业周期变化带来的风险。

(二)金融投资本身具有的变现快、流动性强的特点是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的基础

我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与实体投资和金融资产本身的特点也有着重大的联系。根据宋军、陆旸所提出的U形关系,即高业绩和低业绩的公司都趋向于持有更多金融资产。低业绩公司主要表现为替代效应,持有原因为前文所述实体经济萎靡;至于高业绩公司,主要表现为富余效应,其持有金融资产的原因就是金融资产本身具有的变现快、流通性强的特点。

(三)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为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如果说实体经济获利能力的危机和金融资产的特性是是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内因,那么我国过去金融市场发展的落后和如今金融开放的加深则是该趋势不断发展的外因。近些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与国外资本联系日益紧密,使得购买股票、债券、期权等金融资产更为便利,为我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创造了条件。同时,金融市场长期的封闭也使得我国金融行业长期以来都属于垄断保护性行业,行业利润一直高于社会平均利润,这也为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提供了动力。

四、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不利后果的治理对策

(一)调整金融产业的规模和结构,加快金融制度的改革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我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趋势与我国自身金融市场的发展较晚、金融体系尚未完全成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针对这一点,我认为,政府可以寻求合理的金融改革模式,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推出相关措施,通过法律的制定规范金融市场监督与管理,同时依目前国情适当加大对金融投资的限制或放宽,限制金融业的过快发展,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金融体系,合理的发展和分配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形成实体为主金融为辅的理想格局,使金融能更好的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

(二)出台相关措施,改善非金融企业的经营环境,增大其盈利能力

正如上文所述,非金融企业盈利能力的降低是非金融企业金融最重要的原因,故而想要从根本上改善非金融企业大规模金融化的现状,就必须提高其盈利能力。所以,为降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程度,一方面,国家此时应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支持非金融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回归实体行业,例如改变税收政策,以税收方式进行收入再分配时,偏向实体经营者,以避免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另一方面,应督促企业从内部寻找原因,实行相关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尽快适应经济大环境,使企业重新恢复活力。

(三)加大国家对某些商品的宏观调控力度

我国身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一直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开放,受全球经济影响程度上升,国家适度放宽了宏观调控的力度,而就目前而言为了避免一些生活必需品价格的过分波动,国家应加大对这一类商品宏观调控的力度,控制其价格在一定的有效价值区间内波动,避免因该类商品价值波动过大对国民的生活产生不必要的影响,妨碍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王广谦.“经济金融化”是“经济货币化”的延伸和发展[J],经济研究.1996(9).

[2]蔡则祥,王家华,杨凤春.中国经济金融化指标体系[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

[3]张慕濒.非金融部门金融化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N].光明日报.2010.

[4]李义平,刁文.中国经济金融化再思考[J].河北学刊.2016.

猜你喜欢

金融经济实体经济
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金融经济的风险及其防范
关于全球低利率问题的若干思考
电商发展过快的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分析及若干研究
虚拟资本理论发展探究
浅谈我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实体经济在金融支撑下的重要意义
探究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