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的自主学习策略

2017-04-28许贝妮

新课程·小学 2017年3期

许贝妮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和素质教育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培养他们的语文素质和个人综合能力。将自主學习策略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并对学生语文的学习和积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推动作用。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语文在小学阶段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语文的学习甚至对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和素质提高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在这个彰显个性、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科学合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获得语文知识学习、自主学习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营造氛围,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环境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在课堂中营造出充分民主、平等、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消除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和对学习的恐惧心理,从而推动小学生自主学习有效进行。

所以,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抛弃自己的“权威”,实现师生间平等对话,让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进行提问。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较低,需要教师进行不同层次和方面的指导与问题解决。这要求教师必须耐心、一视同仁地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进行解决,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

1.问题引导,创设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性格特征,所以教师可以提出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让他们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语文的自主探究和学习。比如,在教学二年级课文《四个太阳》之前,教师就可以通过“我们知道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为什么这里要写四个太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课文的好奇心和热情,使其在欲望和热情的带领下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因此,教师结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自主学习。

2.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如今,多媒体依托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呈现技术,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和图片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拥有自主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之前,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庐山瀑布的视频,让学生领略庐山瀑布的奇伟和雄壮,之后引导学生分析古代人会怎样用古诗来描绘这个壮观景象,从而让学生在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中拥有学习的欲望,进而实现古诗的自主学习。

三、结合生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事实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教师的教学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更多的还要通过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获得。由于小学生的经验和阅历有限,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培养并引导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观察、实践、练习和讨论,同时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语文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得提高。

举例而言,教师在讲解《火车的故事》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和交流对火车的认识、自己坐火车的经历,并通过选派代表的方式讲出自己知道的关于火车的知识。之后,教师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和探究,使其感受到知识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在小学阶段,哪怕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再丰富详

实,教师也不能忽视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更加广泛的语文知识积累和巩固。这绝非单纯地通过家庭作业或课后练习实现,而应当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并使其在兴趣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效率。

举例而言,表演课本剧是一个能够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外活动。教师可以针对《从现在开始》《晏子使楚》《金色的鱼钩》等表演性较强的课文布置课本剧表演任务,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剧本改编,并且可以在不改变文章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增删和更改。教师还可以和学生共同商议、一起排练和表演。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表演,并评选出表演最佳、最具创新、最接近原文的小组。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课文和语文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学习,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精神、思维发散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使语文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利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提高创造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素质。另外,教师应当注意的是,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做好教学的引导和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拥有探究和创新精神,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秀梅.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J].青春岁月,2010(22).

[2]刘红静.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3(1).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