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生视角的“互联网+”对政府行为的影响探究
2017-04-28朱桦锐连国番任定金
朱桦锐,连国番,任定金,陈 琼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基于民生视角的“互联网+”对政府行为的影响探究
朱桦锐,连国番,任定金,陈 琼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政府管理”模式在多级政府中广泛运用。本文立足于民生视角,通过对其调研表明“互联网+政务管理”对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服务能力和公信力有较大帮助,对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但限于技术人才匮乏、受众观念偏差、网络安全隐患等问题。采用引进先进技术、培养技术人才、加大宣传力度、从基础向全面层层推进等方法改善并促进"互联网+政府行为"发展,以创造更高的效益,将数据转化为生产力。
互联网+政务;精准扶贫;民生视角
一、“互联网+政务管理”的由来
(一)民生视角的“互联网+”的产生背景
发展“互联网+政府行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走向。随着经济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世界正激荡着新一轮的现代化发展浪潮,这样的形势对中国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
一方面,世界各国纷纷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以美国为主的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技术和经济优势,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推行新的“信息殖民”扩张,发动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信息战争”,达到占领其它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目的。处于信息发展劣势的国家若长久受到这种“信息殖民”的影响,久而久之民众会逐渐从信任、接受到认同、依赖另一种文化理念,渐渐动摇自己民族的自豪感和自尊心,从而直接损害国家独立和主权安全的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互联网已经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发展至今的社会实践证明,合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无疑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性和幸福感。
(二)“互联网+政务管理”的意义
自互联网时代全面来临,短短数年时间,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许多事务通过手机的移动终端,足不出户就可轻松解决。在各种“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全民互联网的背后,对社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政府机关对互联网热潮持怎样的态度,为之推行了何种政策措施,“互联网+”对政府又有何影响,这些问题自然值得我们去关注与研究。
在政府管理方面,互联网可作为信息宣传的平台,教育管理的平台,互动交流的平台,网上办公的平台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民众与政府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建立起一种方便快捷又具实效的沟通方式。
所以,在这样一个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中国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互联网技术和政府行为相结合。对外与发达国家相抗衡,同时在世界信息沟通交流中拥有一定话语权;对内将“互联网+政府行为”应用于实践,致力于增强国家实力,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
二、“互联网+政务管理”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互联网+政务管理”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自2015年“互联网+”被首次写入总理报告,国内各行业就“互联网+”再次掀起发展热潮。至2016年总理再次提出“工匠精神”时,热潮渐渐平复,发展趋于稳定。在这个过程中,总理特别提出的“互联网+政务”取得了深远的发展。我们团队整理筛选出源于网络的相关二手资料,结合我们亲身赴浙江杭州,湖北武汉、孝感、宜昌、襄阳、麻城、十堰,甘肃兰州、白银等地的政府单位实践调研所取得的一手资料,对国内“互联网+政务”的发展现状做出如下分析。
调查显示,各级政府单位的工作人员对“互联网+”的了解程度如下图:
图1:对“互联网+”的了解程度
“互联网+政务”的工作理念在国内已经普及开来,大部分政府单位和政府工作人员都已经形成了互联网+的理念,这也是“互联网+政务”能够推行发展的基础所在。
下面是各级政府单位如何运用“互联网+政务”这一工作模式的调查结果(见图2)。
政府对“互联网+”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信息传递、优化管理、宏观调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这四个方面,其中又数对信息传递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运用最为广泛。
图2:受访者所在单位应用互联网的方面
这些数据说明“互联网+”带给政府的并非只有正面影响,一些问题的存在使“互联网+政务”的模式在实际实行中存在相当的局限性。信息传递和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广泛应用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在政府工作中的普及性,与此同时,优化管理和宏观调控以及其他一些方面的欠缺表明这一模式的发展还未完善,如何克服束缚其发展的局限性因素,以更好的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作用,便成为当下我们所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总体来看,“互联网+政务管理”政策的发展实施,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加强了政府公信力,提升工作透明度。
政府通过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借助企业的影响更加深入群众日常生活的特点,将许多政府服务和企业平台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政府服务,不仅减轻了政府窗口的服务压力,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方便了百姓生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在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应用,使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方便快捷,加强了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能力和多向对接能力,让政府随时随地为个人提供服务成为可能,这将彻底改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节奏。
利用“互联网+政务”的工作模式可以向公众公开办事程序,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透明度,树立政府的公信力。并且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了解公众的意见和要求,提高公众对政府决策的理解度和支持率。达到促进社会发展,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的目标。
(二)“互联网+政务管理”的面临问题
1.电子政务观念的偏差。推行“互联网+政务”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政府为公民服务,为公民提供有效、快捷、完善的信息和服务。而在我们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政府部门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只是错误地认为“互联网+政务”就是将政府的一些公文、法规及各项通知搬到网上宣传或供人们查询,造成政府网站缺乏实用信息,不能有效地提供服务。甚至有些政府的官网只是一个空架子,无任何实质性作用或者是信息经常不更新,这样对于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互动没有任何作用。
2.网络安全无法保证。对于电子政务来说,信息安全是第一位的。“互联网+政务”将国家信息和服务通过网络提供给公民,同时政府各部门之间内部还要实现信息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这就必然涉及国家政务隐私的保护;而且,公民的信息大量录入政府的数据库,公众的隐私安全如何保障也需要设置具体的措施。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政务”的基础设施也不完备,需要从国外引入,核心芯片和软件内核还掌握在外人手中。这些都对于我国的“互联网+政务”的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
3.政府信息的严重滞后。我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大大落后于基础设施的水平,人们登陆到政府官网时,看到往往是不全面的过期的信息,有些信息流混乱,共享性差,这种情况比比皆是,特别是小城市和小乡镇。这种状况导致了信息基础建设特别是数据通信设施资源的浪费,阻碍了“互联网+”在政务方面的发展。政府公开的信息中,透明度也不足,公民无法在政府网站上真正的获取到有用的信息,公民对于政府官网上的互动也提不起太大的兴趣,导致政府官网的设立变成一个空壳。
三、民生视角的政务管理的“互联网+”分析
(一)精准扶贫的“互联网+”分析
在“互联网+精准扶贫”这一工作模式中,首先需要以互联网思维武装各地扶贫主导者,在各贫困地区加强政策宣传力度,设立扶贫对象数据中心,以大数据的形式整合各扶贫对象的信息,分析各扶贫对象的具体情况,结合扶贫资源找准对每一贫困户进行资助的平衡点,形成资源对扶贫对象的合理有效分配。
在“互联网+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人口迁移、住房田地优惠补贴、为农民补贴所需物资、养殖技术培训等政策外,借助互联网环境,引导困难群众进行“互联网+创业”也是具有创新与实效的一项措施。对大多数群众而言,依托现有产业,搭乘互联网快车,增加既有产业附加值实现增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政府通过理念引导和技术培训,引导农民进行互联网创业,将互联网与自有产业相结合,利用网上资源提高自有产业生产力,如运用网络学习生产技术,在网上购置特效化肥,种子等。然后将产出在网上进行销售,创建网络销售渠道。由此同时促进生产与销售,大大改善贫困群众生活。
(二)农业改革的“互联网+”分析
与扶贫政策不同的是,“互联网+农业”更多的是农民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政府往往只起到引导和调控的作用。
“互联网+农业”对于农户、消费者而言,增进了互动性。农作物是否健康,是否进行嫁接、催熟,成熟周期等消费者关心的问题,都可通过互联网与农户沟通,质量靠得住的农产品能得到更快、更广的传播推广,用户买的安全放心,农户卖的省时省力,实现了互利共赢。
对于农企乃至个体创业农户而言,“互联网+农业”模式为其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互联网的存在增加了农企的销售渠道,并且农企可根据每一时段的销售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找到销售与生产的平衡点,使其通过销售组织生产,与以往的“靠天吃饭”相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产品销售的风险。农企通过互联网搜集信息,寻找合作者,买到优质种子、化肥等,发布销售信息,发展客户,学习优秀技术,对互联网的应用贯穿整个生产销售过程。互联网的开放、快速、传播特性,则将倒逼着农企更加注重品牌特色,挖掘文化内涵,树立自身产业形象。
这一模式于电商网企业来说,拓宽了发展空间。各大电商企业看准“农产品网上卖”这块大蛋糕的利益,纷纷积极与各农企合作,争夺市场份额,变相促进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三)基于民生视角的“互联网+政务”分析
“互联网+政务”从根本上看,就是为了便民。适应现有的互联网发展态势,“互联网+政务”是大势所趋。2016年9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更大程度利企便民。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关键之举,有利于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企业四处找”为“部门协同办”。
不少地方政府、部门单位对于互联网+政务的建设,往往对于电子基础设施的兴建及相关物理网络的连接比较重视,将政务服务品质、民众满意度的的提升依附于技术、基础设施上的提高。天价的网站建设费比比皆是,而且出现了较多重复建设的现象,这样的浪费资源,做面子工程,除此并无实质意义。
对于数据的透明化,一些政府部门虽然表面上高调推进互联网+政务,实际中又对于部门数据设置层层壁垒,搞信息封锁,不愿意真正地实行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这样的互联网+政务,不过是将现实中部门之间的隔阂挪到了互联网上罢了。
还有一些互联网较为发达的地方,虽然实行了互联网+政务,而想法却依然停留在以“政府为中心”的层面,在“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中对于民众的利益和用户体验并没有加以重视。在平时的政府服务中,还会有意或者是无意的增加民众办事的程序,导致民众在现实中找不到对应的人或者部门解决问题,在网上也无法找到相应信息。
(四)“互联网+农业”面临问题的分析
1.致力于农业方面的互联网人才紧缺,导致农村城镇区域的互联网的运用熟练。
2.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通信、公路、物流等方面的问题。各地方的农业种植基地基本位于城市的边远地区,交通并不便捷。生鲜的运输的及时性,冷链物流方面的运输时间的要求也是非常苛刻的。
3.城乡数字鸿沟最大的差距表现在基础设施方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四化同步。虽然要大量引入互联网人才,但是对于农民自身的教育和培训也是不可缺少的。发展的根本就是要改变农民的观念,使得每一位农产品生产者都变成现代化的农业人才。
4.农业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挑战重重。如何利用“互联网+”串起农业现代化的链条,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等各环节,亟须制定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
四、“互联网+政务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互联网+政府”的现状如上所述,正处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又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的阶段。虽然这种模式的发展受到互联网行业和政府两方面的多重因素局限,但近两年中央政策的重视与偏向,相当于为其发展注入了一个引导性的推动力,使其发展无疑将会在近几年内渐渐趋于完善。在未来的发展中,“互联网+政府行为”或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取得长远发展。
(一)政务方面
1.政府要加大合理资金投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我们问卷中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普及率不高,群众参与度低,而且没有专业的技术人才作为指导。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在互联网方面的投入,找准互联网应用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在此基础上引进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要乐于服务人民,有知识、有技术,肯为老百姓办事。
2.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受众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互联网+”应用于扶贫方面效果不是特别明显,问卷反映部分地区老百姓观念落后,不愿意接受新的生产消费模式,而且政府措施难以落实到位,受益人群面狭小,在这种条件的影响下,很容易出现信息传达失真,具体表现为农民不懂互联网+易造成交流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对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提升老百姓对互联网的认识,破除传统陈旧思想观念。比如政府可以利用当地媒体具体介绍“互联网+”,还可以在各乡镇设置专栏,设置咨询处等等。
3.政府要改善网络硬件设施,保证工作实施的便利性和网络安全。调查发现,应用互联网办公信息传达和交流不直观,缺少面对面的交流使得工作开展与现场讲解组织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应用互联网办公一方面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和便利性,但是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漏洞来牟取个人私利,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在互联网扶贫中老百姓易受欺诈。
对此,政府应做好网络硬件设施建设,首先,政府必须要使用正版的系统,其次政府应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互联网的工作,要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及时处理群众的问题包括意见建议和投诉,政府要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不断升级办公软件,使办公软件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便捷服务的需要。
(二)农业方面
1.制定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规划,从战略高度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形成统一谋划、稳步实施的推进格局,将“互联网+农业”打造为能够切实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新引擎。
2.逐步有序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有序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终端,加强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完善农村信息化业务平台和服务中心,提高综合网络信息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国家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心,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处理、分析等全信息链,面向国内外推广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
3.打造“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积极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互联网化。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
4.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农产品增值,促进农民增收。
[1]李芬,朱志祥,刘盛辉.大数据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3,18(5):100-103.
[2]张佑林.我国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4,(3):47-48.
[3]蒋融.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10):40-41.
[4]柳彩莲.论“互联网+农业”的新经营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5,(19):63-65.
[5]翟云.“互联网+政务”:现实挑战、思维变革及推进路径[J].行政管理改革,2016,(3):30-35.
《互联网时代电商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生科研立项(指导老师:陈新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