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上好班队课

2017-04-28秦文

新课程·小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儿童

秦文

摘 要:班队课是班主任进行教育,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渠道。根据班主任专业化理论和实践的要求,紧扣“学生成长的需求”这一立场,从主题的选择、活动过程和教育效果三方面对班队课进行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班队课;儿童;成长需求

这几年来围绕着“关注成长需求”这一儿童立场学校开展了许多教学活动。细细读罢各位老师的课堂,倾听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我不禁询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围绕着“关注学生成长需求”这一目标我们的班队活动课的主题该如何选择?怎样组织适合学生需求的活动过程?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使班队课的教育效果最大化?我以这三个问题为纬度来谈谈自己浅薄的认识。

一、在主题的选择中凸显成长需求

主题是活动的灵魂,主题的正确选择决定了活动的价值与成败。而在传统的班队活动课中教师在选择主题时经常被动地执行学校或上级活动的安排,很少去思考学生需要和喜欢怎样的活动,缺少对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的研究。很多班队活动缺少整体、系统的设计,活动与活动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活动只是停留在“成事”层面,缺少自觉的“成人”意识。其实选择主题应该从学生入手,了解时代、社会对学生发展的期望。研究学生整体的发展状态与需要,深入具体地分析学生的各种信息,使学生的成长发展与各种需要外化出来。在此基础上选择活动的主题就显得真实且有针对性。

例如,我校的张老师在学生进入五年级后发现,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渴望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我。但是大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活动策划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都有待加强。学生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发展快的学生已经能积极投入到班级各项活动中并对身边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发展慢的学生则很少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因此,老师决定通过班队活动进行适时引导。通过班级理事会成员的讨论,培养学生活动的策划能力成为班级发展的重要内容。此时正好本市的红梅公园经过一年的休整后重新开园,这让学生有了一种强烈的期盼感,因此一个关于自主策划游园方案的班队活动主题应运而生。

根据这一主题这位老师给本次活动设定以下几个目标:(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与自主参与班级建设的意识,提高学生合作、交往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岗位中得到发展。(2)抓住社会热点话题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3)活动中充分借助家长资源,吸引家长参与,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相对来说,活动目标的针对性和引导性都很强,由此可见,只有理清主题选择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提炼和形成活动目标。

二、在活动过程中满足成长需求

活动中教师经常处于“管”与“放”的矛盾中,有的老师喜欢把学生紧紧握在手中,所有工作都由自己安排,而学生只是参与者和表演者。有的老师则“一放到底”,完全撒手不管,把活动设计和安排都交给学生,自己完全不参与。其实班队活动是一个师生交往、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活动中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合作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可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观点和思想的碰撞、争论最后达成统一。教师通过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实现了活动的目标,引领了学生的成长。

我们一起来看张老师《我的活动我设计》的活动设计过程:

前期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搜集:你所了解的新红梅公园是什么样的?

2.组织班级讨论:我眼中的的新红梅。

3.与父母共游红梅公园并进行亲子交流。

设计活动方案:

1.揭题导入。

2.组织交流,适当提升。

3.巡视指导,抓取典型。

4.制定活動方案。

5.学生交流活动方案。

6.教师点评。

7.修改方案提出要求,巡视指导小组成员合作修改。

8.学生交流收获。

后期活动安排:

1.围绕方案开展活动。

2.总结交流活动情况。

3.完善活动方案。

4.活动评比。

提供平台交流学生活动中印象深刻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集体活动的重要性。验证活动方案策划的合理、有效,提升学生的活动策划能力。

张老师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组织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参加交流讨论、合作修改,并通过教师随机的点拨和总结,引导学生提高合作、交往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活动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活动的开放性和结构性,学生也从中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三、整合资源促进学生成长

当教师意识到班队活动的设计要放到学生终身发展的背景下,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时,教师就应当学会将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进行沟通和融合。时刻关注各学科活动的开展,关注学校大队部所开展的活动,将对学生有用的所有的教育资源、教育信息编织融合起来,这会对学生发展起到综合的影响。让我们抬起头来看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教育资源吧,语文学科中要培养学生的许多能力,是不是别的学科也在培养呢;其实学科之间是有许多共通之处的,比如,我们可以从体育活动、信息技术课、品德社会课甚至是班级小事和家庭生活中提取我们需要的素材,寻找学生的发展需求,这样一来,我们会发现看似杂乱无章的资源进行归纳和提炼后,就形成一个教育主题,教师围绕这些主题,将各种资源杂糅其中,发挥各学科教育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学会做一命编织者,巧妙地编织教育资源与信息;而这张网所产生的教育效应又远远超越了单个老师所开展的单项活动。如果我们的班队活动的设计要能立足于此,相信我们的教育就会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2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9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7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0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74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69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