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新稳中求变
2017-04-27朱再枝
朱再枝
著名教育家顾之川在《语文课堂 文化窗口 改革旗帜——2016年高考語文试题综述》中提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这些变化(指创新题型设计的变化,如新的文本形式与题型等),都标志着语文高考改革永远在路上,始终行进在以‘稳中求新、稳中求变为特色的康庄大道上。”201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对语文学科提出四点修改意见,具体为:(1)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2)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3)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4)在“古诗阅读”部分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审视这些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前两年全国新课标卷就已经出现过,而其余三点侧重于考查阅读量和阅读能力。总而言之,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修订仍然遵循“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原则,其“新”与“变”主要体现在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上。本文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中题型示例为分析对象,探赜高考语文阅读题在“形”与“意”上的“新”与“变”。
一、高考语文阅读题“形”上的“新”与“变”
高考语文阅读题“形”上的“新”与“变”主要有描述性改变、调整性改变以及题型示例的改变,具体体现在试题选材变化、题型变化、能力要求变化以及呈现形式变化等方面。这些变化虽然都是外在显性的,但为我们指明了考查的方向。
与2016年《考试说明》中题型示例相比较,2017年的题型示例在选材上增加了“散文阅读”。选材的多样化既增加了阅读范围,拓宽学生视野,也避免了因文体单一化而导致的答题模式化,发展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更适应高校人才选拔要求。题型变化主要变现在:“古代诗歌阅读”由原来两道主观题变为一道“五选二”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由原来四题变为三题,一道“四选一”客观题和两道主观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由原来四题变为三题,一道“四选一”客观题、一道“五选二”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题型的变化服务于考查能力的变化,客观题与主观题对能力要求的显著区别在于:客观题只需作分析判断,而主观题不仅要分析综合,还要进行思维深加工,形成条理清晰、有逻辑性与说服力的语言表述形式。不仅如此,能力要求的变化还体现在对考生快速阅读能力、信息筛选处理能力以及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考查。题型示例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两道压轴题均为探究题,注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试要求也作了微调,由“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调整为“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突显了新闻阅读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呈现形式变化主要体现在试卷结构和试题分值上。
二、高考语文阅读题“意”上的“新”与“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提出的目标为:“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基于这一目标,高考语文阅读题在“意”上也呈现出“新”与“变”,表现在考查意图、价值取向和国家意志等方面,这是命题者的应然追求,是内在隐性的。
考查目标是考查意图的外化形式,是我们分析试题的逻辑起点。命题者变换命题视角,考查考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我们只有基于实例分析,才能看出其中的“新”与“变”。古代诗歌阅读第一题由原来主观题变为五选二客观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既考查了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又考查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2017年《考试说明》中晚唐诗人修睦的《落叶》为例,A项考查了首联的“重重”,从鉴赏诗歌语言角度设题;B项考查颔联所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从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设题;C项考查颔联的“河边”,从鉴赏诗歌形象设题;D项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E项是对整首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与主观题比较起来,客观题考查点多而分布广,涉及诗歌中的四联,有较高的区分度。
小说阅读和散文阅读中第一题设题方式相同,都是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但由于文体差别,考查侧重点有所不同。小说阅读主要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以及表达技巧处设题,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或艺术魅力。以迈尔尼的《战争》为例,A项考查对小说叙述人物角色的理解,小说中的“我”不能等同于作者;B项考查对小说语言的分析鉴赏,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C项从情节结构上考查对小说结尾的理解;D项考查对主题思想的理解与概括。散文阅读一般从情节结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处设题,分析作品重要语句的含义、语言特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以任林举的《岳桦》为例,A项考查重要语句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B项考查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C项考查重要语句含义;D项考查表达技巧的作用。
《课程标准》对人物传记阅读和新闻阅读都有明确规定:“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观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基于此,两道客观题都从对材料内容的概括、理解和分析处设题。概括是对材料内容的提炼与整合,而理解与分析是对原文内容的探究与批判。既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相关信息的能力,又考查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判断力。如《吴文俊的数学世界》第二题是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D两项是与原文内容比对,说法不够准确或曲解文意;B项是对第二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C项于文无据,原文没有相关表述;E项是对原文多处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新闻阅读给出三则材料,都是关注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考查对材料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五个选项都是对材料中共性或个性问题的分析推断。
高考语文阅读题的价值取向从宏观上来看,主要表現在对语文能力的考查,围绕“立德树人”的宗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这“一点四面”。从微观上来讲,主要表现在阅读探究题上,文学类文本阅读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实用类文本阅读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国家意志主要体现在如何发挥好、利用好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发挥语文阅读的育人功能,服务于国家对人才选拔的需要。
三、高考语文阅读题备考策略上的“新”与“变”
鉴于高考语文阅读题“形”与“意”上的“新”与“变”,高考语文复习需要在备考思路和备考策略上做出相应调整。下面就此提出一些备考建议,仅供参考。
1.扩大文体阅读范围,增强文体意识
2017年《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增加了散文阅读题《岳桦》,《考试大纲》要求中调整了“新闻”的位置。这些变化向我们昭示,高考语文阅读题不再只是小说阅读和人物传记阅读一统天下,散文阅读和新闻阅读也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做到小说、散文、人物传记和新闻并重,小说阅读不仅要关注中国小说,还要关注外国小说,以扩大文体阅读范围。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视角与方法,备考复习时要增强文体意识。小说要熟知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和表达技巧等;散文要结合“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探究情节结构和思想情感;人物传记具有真实性、文学性的特点,而文学性又表现在:(1)选材典型、详略得当;(2)叙行录言、重视细节;(3)首尾呼应、巧用修辞、叙议结合、对比突出;(4)引用的作用;新闻具有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的特点,明确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的作用。明乎此,我们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立足课堂打好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高考语文阅读题虽然在“形”与“意”上呈现出“新”与“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立足课堂打好基础,构建好学科知识体系,仍然是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如诗歌阅读中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而散文阅读中有“理解词句意义,鉴赏表达技巧”。这两者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但它们在鉴赏方法和表达效果上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复习时,为了避免知识碎片化,我们可将此归类整理,求同存异,构建一个知识体系,以便记忆与运用。
3.限时滚动训练,培养思维习惯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要求我们平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限时进行真题与模拟题的训练。考虑到高三学生课业负担重,大量成套试卷练习难以实现,我们可采用滚动式训练,各种题型交替滚动,从而实现高效有素的训练。
阅读复习不仅要体现量的增加,还要体现质的突破。训练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整体阅读意识,以宏观把握、微观探究为解读方略,以读懂作品为解题根本,不必过分纠缠于偷梁换柱、强加因果、以偏概全等所谓的设题“雷区”。可将相似问题归一化,构建一个知识体系;不同问题联系化,注重知识迁移训练;单一问题多样化,学会变通处理问题。
4.学会审清题意,注重规范答题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面对教学参考资料上诸多的答题技巧与答题模式,确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如何拨开这层迷障,触摸问题的核心指向?我们需要从设问指向与设问限制切入。设问指向指明了答题的具体方向,可是能否准确全面地答题,还要抓住设问限制。有时设问限制提示“答题区间”,有时给出设问指向的“生发条件”,有时进一步提示“设问指向”。语文阅读客观题的设问指向有“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最恰当的”“最为准确的”“较为合理的”“不恰当的”,而设问限制有“对材料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符合原文意思的”设问指向题属于筛选信息类,可与原文内容比对分析,排除知识性错误、于文无据等干扰项,而后几种设问指向题属于评价鉴赏类,需找出曲解文意、观点不符或理解肤浅等干扰项。
主观探究题设问指向是“谈谈观点和理由”,设问限制是“就文中某些具体问题、细节、观点等”。《玻璃》一文探究题为:“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岳桦》一文探究题为:“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分析阐释。”新闻材料探究题为:“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的阅读形式的理解。”虽然设题意图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或有创意的解读,但答题时必须紧扣设问指向和设问限制,进行规范化答题训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高效阅读,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作者通联:安徽无为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