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崇高的怪诞

2017-04-27陈平

牡丹 2016年21期
关键词:格尔尼卡观赏者毕加索

陈平

艺术的基本品格是审美,但审美并不等同于审美即是美的传统艺术理解。现代艺术中许多作品的品格不是美,而是荒诞、怪诞,甚至丑。现代先锋派艺术作品中就不乏以丑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画面怪诞,形象丑恶,虽然这样的艺术作品从表面上谈不上美,但其具有可审美性。即丑经过审美化的处理,使丑的艺术品具有了审美对象的特质。

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为例,毕加索精心处理了画面本身的丑,使得这一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观赏性,耐人寻味。怪诞的画面描述了二战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画面在逆向刺激人们视觉、心理的同时,又启发了人精神上某种深层次的含义。因此,这幅作品具有审美性。

一、审美性的丑

具有审美性的丑在西方美术中是如何体现的?正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一样,它包含有怪诞的意味。怪诞最早产生于原始宗教,早期的人类出于对自然的恐惧,凭借自己的理性意识,创造出了包括自然神在内的诸多怪物。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民族,神话中的人物都是怪异的。美术史家沃尔夫冈·凯泽尔研究发现,怪诞来自于意大利语,但早期意大利语中有关怪诞的词语是用于描述早期人类的洞窟艺术,由于这种艺术形象怪异,就促使了怪诞的产生。

文艺复兴就发生在意大利的古罗马。同时期著名的教堂画家拉斐尔,在他为教堂所作的装饰画里就充满了怪诞的风格。在沃尔夫冈·凯泽尔的《美人和野兽》中就认为拉斐尔的作品否定了静力学的原则。再如,西班牙画家戈雅的名画《反对公共福利》里的那个人,他有着动物的四肢和耳朵,作者以这种怪诞来突出画中法官的冷漠,从而体现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怪异认识。

这种怪诞不和谐。人们对和谐充满向往,那么这种突然的不和谐就会给人们带来惊奇、恐惧。但这种惊奇、恐惧只存在于审美过程中,给人以意识形态式的崇高之感。这恰恰就是丑的美术作品的意义及价值。

二、怪诞的崇高之感

那么丑的审美如何带来意识形态式的崇高之感呢?学界认为,崇高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和气势。当然这里的崇高是精神上的。如果说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崇高的,那么它肯定不是体现在毕加索的知名度上,也不仅仅指代这幅作品的力量和气势的卓越。而是指这种力量和气势所体现出的精神力冲击着欣赏着的眼球,帶来惊奇震撼之感以及具有穿透力的感染力。

怪诞是一种丑。美学家认为,崇高在形式上也具有怪诞的因素。一种粗糙、野蛮的视觉作品能够带来强劲和怪异,带来蓬勃的生气,破坏的力量。精神分析学家认为,人生而具有两种本能,即创造和破坏的本能。不管是创造还是破坏都是促使人们脱颖而出,奋发进取的动力,这种力量和意识在美术作品中的体现数不胜数。作者把自己独特的具有创造力和破坏力的欲望倾注于作品中,唤起观赏者体内同样的力量,希冀着自己的独立性、个体性、完整性。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崇高的表现力,而且是具有意识形态式的表现手法。不仅在西方,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也有这样的表现。郑板桥就认为怪石以丑为美,丑而雄,丑而秀。

有人会质疑,破坏怎么能算作美,算作崇高呢?一直以来我们认识的美都是具有形式美的优美,但对形式的破坏并不意味着铲除了整个形式本身,而是重建了不同于原有形式的形式,用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来赋予美新的意义。打破常规,不拘一格,这不仅使囿于原有表现形式的眼球和心灵为之惊叹和震撼,仰仗与敬慕之情也油然而生。

多数人以为,崇高感就是愉快,自始至终的愉快。但通过考察哲学家和艺术家对崇高的认识则会发现崇高不局限于我们的认识。哲学家康德就认为:“崇高的愉快不只是含着积极的快乐,更多的是惊叹或崇敬。”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崇高给人的感觉“或是畏惧,或是惊叹”。康德对此也有同样感悟:“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不可否认,星空是崇高的,那么道德准也是崇高的,但是它们却让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敬畏。那么这种敬畏就是一种不愉快感,包含着痛感、惧感、忧虑和不安。

三、毕加索《格尔尼卡》、梵高《农鞋》的崇高

毕加索曾解释了《格尔尼卡》的象征含义,他说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着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那么欣赏这幅画的观众,自然会在自己的内心充斥着人类在战火下的痛感,对战争的惧感,以及担心战争痛苦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忧虑和不安。敬畏,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作者的敬畏,对面前这幅丑的作品的敬畏。

在痛感、惧感、忧虑、不安之后是对生命价值意义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对作品给自己带来的痛感、惧感、忧虑、不安的无声反抗,是对生命力的深度挖掘。如梵高的作品《农鞋》,画中的农鞋丑陋不堪:硬邦邦、沉甸甸,但是就在那黑呦呦的敞口中,凝聚的却是拥有这双农鞋的劳动者的艰辛。首先带给我们的依然是痛感和忧虑,对艰苦的痛和惧,对贫困的焦虑和不安。但这仅仅是一双意味着贫穷和落后的旧鞋吗?仔细看鞋底,粘着新泥,湿润而肥沃的泥土,这是大地无声的召唤,冬眠即将过去,这双鞋带着战胜寒冬的喜悦,又即将战胜贫困。这是一双农鞋,一双破旧的农鞋,它属于大地,大地不会欺骗忠实勤劳的劳动者。同时对于观赏者而言,痛感、惧感、忧虑、不安的战栗已经被这双鞋带走,和即将结束的寒冬一样走远,在无声无息中彰显了生命力。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通过反应战争对人类家园的破坏及生命的丧失来引发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求。丑在这幅画中更能唤醒人们对和平的追求,因为怪诞及怪诞之后的痛苦、恐惧、忧虑和不安,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这就促成了作品与观赏者的共鸣。通过怪诞来体现共鸣点,更让人觉得无奈和可怕,也就更加珍惜和平,也就在无声中彰显了崇高。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格尔尼卡观赏者毕加索
《格尔尼卡》挂毯“重返”联合国
《梦》和毕加索
基于VR技术的电影交互性与设计方法探究
战争之殇——《格尔尼卡》
注重形体艺术表达,塑造全新唱歌表演氛围
《牛》毕加索
看不懂没关系
浅谈舞蹈中编导、演员与观赏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
格尔尼卡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