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
2017-04-27杜姗姗
杨 薇 杜姗姗
成人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
杨 薇①杜姗姗②△
①中国.火箭军总医院心理科(北京) 100088 ②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型科 △通讯作者 E-mail:489070389@qq.com
目的:探讨成人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问卷星网上随机取样的方式,招募成人被试,运用求助状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我污名量表、公众污名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测量。结果:618份有效问卷中:总的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比率为6%,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1.5%,问题组中进行过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比率为12.8%。求助行为受心理健康状况、自我污名、他人污名、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因素影响。求助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r=-0.162,P<0.01)和社会支持(r=0.273,P<0.01)正相关。结论: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能够预测成人专业心理求助行为。
成人;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社会支持;自我污名;公众污名;自我效能
book=145,ebook=150mental health,self stigma and public stigma,GSES,and social support.③Help-seeking behavior ha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mental health(r=-0.162,P<0.01)and social support(r=0.273,P<0.01).Conclusion:The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support can positively predict adult's help-seeking behavior.
[4]杜净译,王勇慧,夏岏辰.焦虑认知易感性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6):956-959
[5]卢克龙,郑志怀,丁秀君,等.不同程度考试焦虑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2):261-265
[6]陈顺森,唐丹虹.考试焦虑对错误记忆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5(1):46-53
[7]张小聪,邹吉林,董云英,等.测试压力对高考试焦虑大学生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4):635-638
[8]郭伟,邹吉林,高鑫,等.高、低考试焦虑者的工作记忆刷新功能:任务负荷与刺激材料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2,19(7):74-79
[9]Cassady J C,Johnson R E.Cognitive test anxie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27 (2):270-295
[10]Tempel T,Neumann R.Taming test anxiety:The activation of failure-related concepts enhances cognitive test performance of test-anxious student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2016,84(1):1-21
[11]王斌,刘翔平,刘希庆,等.阅读障碍儿童视觉长时记忆特点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13(3):69-73
[12]董云英,张小聪,周仁来.考试焦虑者对不同程度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6):954-958
[13]Keogh E,French C C.Test anxiety,evaluative stress,and susceptibility to distraction from threat[J].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1,15(2):123-141
[14]Newman,E.No more test anxiety[M].Los Angels:Learning Skills Publication.1996,1-14
[15]王一牛,周立明,罗跃嘉.汉语情感词系统的初步编制及评定[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22(8):608-612
[16]黄宇霞,罗跃嘉.负性情绪刺激是否总是优先得到加工:ERP研究[J].心理学报,2009,41(9):822-831
[17]李爱凌.情绪词汇的记忆:基于神经语言学的一项实验[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7
[18]McDonald A S.The prevalence and effects of test anxiety in school children[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1,21(1):89-101
[19]Corson Y,Verrier N.Emotion and false memories:Valence or arousal?[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7,18(03):208-211
[20]Sharkawy J E,Groth K,Vetter C,et al.False memories of emotional and neutral words[J].Behavioral Neurology,2008,9(1-2):7-11
[21]Caroline J C,Chandni H,Jonathan P R,et al.Anxiety promotes memory for mood-congruent faces but does not alter loss aversion[J].Scientific Reports,2016,6:24746
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是指,个体在经历心理问题或心理不健康状况时,向提供心理帮助的专业机构寻求帮助的行为[1]。专业心理机构包括:综合医院的心理科或精神科,精神医院、社会或学校咨询中心;专业人员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等[2]。Andrews等通过对10600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约20%的成人有各种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进行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比率只有6.2%[3];费立鹏[4]等对一项中国自杀死亡的案例进行调查发现,63%的死亡者有类似于抑郁等症状的心理问题,而仅有7%的自杀者生前有过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研究显示,成人被试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但寻求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比率却很低。
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关于专业心理求助影响因素的研究,但研究者大都关注求助态度、求助意向的影响因素,对求助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并且研究被试也主要集中于大学生被试,以成人为被试的研究较少[5-8]。在现有的研究中,涉及到了人口学变量、社会经济因素、心理咨询相关知识等因素对心理求助的影响[9-11],虽然这些很有研究价值,但显然不够全面,还需要从其他方面,比如心理健康状况、污名效应、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探索。本研究旨在从成人专业心理求助行为影响因素这个角度进行分析,补充现有的研究成果,以期探索出更有效的成人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5年12月下旬至2016年3月上旬,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通过互联网招募成人被试的方式发放问卷667份,回收630份(94.45%)。对收集到的所有问卷逐一进行审查,剔除无效问卷,最后有效问卷618份(92.60%)。在所有被试中,男生286人(46.28%),女生332人(53.72%);成年早期(18~35岁)304人(49.19%),成年中期(36~60岁)314人(50.81%);工作8小时以上287人(46.44%),工作8小时以下的331人(53.56%);高中及以下的149人(24.11%),大专及大学296人(47.90%),研究生及以上173人(28.00%);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150人(24.27%),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294人(47.57%),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上的174人(28.16%)。
1.2 方法
1.2.1 求助状况调查表 使用以往的自编问卷,一道题目调查是否有求助行为(1为是,0为否)。如果有,继续调查下面多项选择题,包括曾经求助机构,求助问题,求助方式,求助历程以及对求助满意度评价。
1.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12]又名90项症状清单(SCL-90),也叫做Hopkin's症状清单,于1975年编制,其作者是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 1975)。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因子10(症状未分类的因子)。SCL-90量表为5级评分。1分“无”到5分“严重”。结果分析,总分>160分,或者阳性项目数>43个,或者任一因子分>2分筛查为阳性。本次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0.90。
1.2.3 求助者自我污名量表[13]本量表由Vogel等人编制,测量专业心理求助者的自我污名。量表共有10个项目,5级评分。1分为“非常不同意”到5分“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自我污名越严重。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重测信度系数为0.72。本次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
1.2.4 公众污名量表[13]采用Link等人编制的知觉到的贬值歧视量表,量表共有12个项目,6级评分。1分为“非常不同意”到6分“非常同意”。分数越高,知觉到的贬值歧视越严重。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6。有研究者将其翻译后在中国使用(高文珺&李强,2008),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7。1.2.5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14]最早的德文版由柏林大学著名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同事1981年编制。开始时共有20个项目,后来改进为10个项目。中文版的GSES最早由张建新和Schwarzer于1995年在香港的一年级大学生中使用。共10个项目,内部一致性信度0.87,重测信度0.83。信效度较好。本研究使用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0.88。
1.2.6 社会支持量表[15]本量表由肖水源1986年编制,共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用于测量个体的社会支持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两个月后重测信度为0.92。本次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
1.3 统计处理
所收集到数据统一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Excel 2007进行处理。
2 结 果
2.1 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状况及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在618个样本中,有过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被试共计37人(6%);心理健康正常组423人,心理健康问题组195人,检出率为31.5%。
2.2 求助行为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2.2.1 心理健康问题与求助 根据心理健康正常组和心理健康问题组的划分,结合求助者是否有过专业心理求助行为,将被试分为4组:问题组有求助行为25人(12.8%);正常组有求助行为12人(3%);问题组没有求助行为170人,正常组没有求助行为411人。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4组被试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我污名、他人污名、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4种类型被试在心理健康问题状况、自我污名、他人污名、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影响因素上差异非常显著,见表1。
表1 4种类型被试与各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检验(¯x±s)
经过事后多重检验,在心理健康状况(SCL-90)量表中,正常组无求助类别得分最低,低于其他3类,正常组无求助类别与正常组有求助类别差异不显著,与问题组有求助、问题组无求助类别差异非常显著,问题组有求助类别得分最高,与问题组无求助类别差异不显著,与正常组有求助类别差异非常显著,表明成人心理健康状况与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有关系;在自我污名和他人污名量表中,问题组无求助类别得分最高,高于其他3类,问题组无求助类别与正常组有求助、正常组无求助类别差异非常显著,正常组有求助类别得分最低,结果表明,污名程度对成人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有影响;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中,正常组有求助类别得分最高,高于其他3类,正常组有求助类别与问题组有求助、问题组无求助类别差异非常显著,与正常组无求助类别差异不显著,问题组无求助类别得分最低,表明自我效能感强弱对成人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有影响;在社会支持量表中,问题组无求助类别得分最高,高于其他3类,问题组无求助类别与其他3类别差异非常显著,正常组有求助类别得分最低,与问题组无求助、正常组无求助类别差异非常显著,结果表明,社会支持程度与成人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有一定的关系
2.2.2 求助行为与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求助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SCL-90)正相关,说明心理健康越差,越愿意发生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求助行为与社会支持正相关,说明社会支持程度越高,越能促进心理求助行为发生。见表2。
表2 求助行为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r)
2.2.3 求助行为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以求助行为为因变量,心理健康状况、自我污名、他人污名、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进入回归方程。心理健康状况总分对求助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即问题行为总分增加1个单位,求助行为发生比是原来的1.011倍,使原发生比增加0.11倍;社会支持对求助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总分增加1个单位,求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是原来的1.215倍,即发生可能性比原来增加0.215倍,见表3。
3 讨 论
3.1 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31.5%,高于以往张柏芳[16]的研究,心理问题检出率26.78%;也高于杨宏飞[17]等人在对浙江某综合大学生进行调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7.1%。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生活节奏变快,成人承受的压力增加,压力处理不好可能会转变为心理、情绪、行为、甚至精神问题。因此,成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专业心理求助显得尤为必要。
3.2 心理健康问题与求助
618个样本中,正常组中12人有过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求助率为3%;问题组中25人进行过专业心理求助,求助率为12.8%;总的求助比例为6%。现有文献报道,总求助比例占总体被试的0.3%~2.9%;问题组的求助比例为1%~7%[18-20]。较之以往的研究,成人专业心理求助比例有很大的提升。但是,较之国外的成人专业心理求助比例,还很低。国外研究报道,有心理问题的求助者,有25%~50%的人进行过专业心理求助[21-24]。心理咨询与治疗在国外发展的时间更长,公众对心理治疗和咨询的理解和接纳程度更高,公众专业心理求助比例会高一些。4种类型的被试与各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检验与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自我污名、他人污名,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因素对成人的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有影响,这与以往以青少年为被试的研究结论相一致[25]。
3.3 求助行为与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求助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正相关,心理健康状况对求助行为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说明心理健康越差,越容易发生专业心理求助行为,这与以往以青少年为被试的研究相一致[25],有研究表明有更大痛苦的人更可能寻求专业帮助[26]。求助行为与社会支持正相关,社会支持对求助行为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说明社会支持程度越高,越能促进心理求助行为发生。尽管自我污名、他人污名、自我效能因素对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有影响,但与专业心理求助行为之间的关系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不能直接预测专业心理求助行为,说明自我污名、他人污名、自我效能因素对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是通过其它的中介变量,比如求助态度,起到影响作用[6]。
成人面临方方面面的压力,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利于研究者进一步了解成人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但是本文的研究也显示,有心理问题的求助者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比例较低,仅仅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很难进行心理求助行为,他们需要得到外界的帮助。因此,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干预者和治疗者应积极主动介入,协助求助者认知和行为的改变,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污名容忍度,接受社会支持,真正地在行为上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
[1]Savaya R,Cohen O.Help-seeking among Muslim Arab divorcees in Israel[J].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05,35(5):727-742
[2]Shor R.Differentiating the culturally-based help-seeking patterns of immigrant parents fro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by comparison with parents in Russia[J].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2007,77(2):216-220
[3]Andrews G,Hall W D,Teesson M,et al.The mental health of Australians[J].Aust N Z J Psychiatry,1999,29(2):6-13
[4]费立鹏.中国的自杀现状及未来的工作方向[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4,25(4):12-13
[5]刘艺羚,侯志瑾,黄罡.父亲心理求助态度对男大学生求助态度的影响:依恋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1): 70-75
[6]汤芙蓉,闻永.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和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0):1495-1499
[7]杨莉莉,王璐,申田.高校男生性别角色冲突与求助态度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2):1492-1497
[8]徐丽.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实证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9]Bergeron E,Poirier L R,Fournier L,et al.Determinants of service use among young Canadians with mental disorders[J].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iatrie,2005,50 (10):629-636
[10]Cauce A M,Domenech-Rodríguez M,Paradise M,et al.Cultural and contextual influences in mental health help seeking:A focus on ethnic minority youth[J].Journal of Consulting&Clinical Psychology,2002,70(1):44-55
[11]Furnham A.Psychiatric and psychotherapeutic literacy:Attitudes to,and knowledge of,psychotherapy[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2009,55(6):525-526
[12]王焕林,孙剑,余海鹰,等.我国军人症状自评量表常模的建立及其结果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1):38-40
[13]郝志红,梁宝勇.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问卷在大学生人群中的修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9(25):664-669
[14]江光荣,夏勉.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决策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888-894
[15]胡义秋,潘艳丽,刘衔华,等.留守农民主观幸福感与领悟社会支持、人格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5):778-782
[16]张柏芳,钱蔚珍,余巍,等.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及防御方式的相关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6(3):178-180
[17]杨宏飞,刘佳.875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9):618-620
[18]Phillips M R,Yang G,Zhang Y,et al.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J]. Lancet,2002,360(9347):1728-1736
[19]Hesketh T,Ding Q J,Jenkins R.Suicide ideation in Chinese adolescents[J].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2002,37(5):230-235
[20]张燕敏,徐一玲,章健民.浙江青少年心理问题求助方式调查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2):1-4
[21]崔君红.中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及其与羞耻感和问题认知的关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
[22]Bergeron E,Poirier L R,Fournier L,et al.Determinants of service use among young Canadians with mental disorders[J].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iatrie, 2005,50(10):629-636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Adult'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Behavior
YANG Wei,DU Shansha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The General Hospital of the PLA Rocket Force,Beijing 100088,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adult'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seeking behavior. Methods:The study sampled randomly 618 objects of adult on the internet to compete,help-seeking questionnaire, SCL-90 scale,self stigma and public stigma scale,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and social support scale.Results:①The survey showed that the rate of help-seeking behavior was 6%.The detection rate was 31.5%,among which 12.8%adult sought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②Help-seeking behavior was influenced by variables of
Adult;Help-seeking behavior;Social support;Self stigma;Public stigma;Self-efficacy
R395.6,B844.3
A
1005-1252(2017)04-0624-05
10.13342/j.cnki.cjhp.2017.04.038
2017-01-22)
http://www.cjh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