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障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期望的关系

2017-04-27陈玉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期望值空巢教养

陈玉赟

视障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期望的关系

陈玉赟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盲人学校 510507 E-mail:108186648@qq.com

目的:探讨视障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期望的关系,以期对视障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N.BU和儿童社会期望量表,对90名视障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①视障男生在父母养育方式的惩罚严厉(FA2和MO4)(t=2.327,2.17;P<0.05)、过分干涉(FA3和MO2) (t=2.134,2.577;P<0.05)、拒绝否定(FA5与MO3)(t=2.29,3.212;P<0.05)方面显著高于视障女生;②视障男生的社会期望显著低于视障女生(t=-2.07,P<0.05);③视障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期望有显著相关,视障儿童社会期望与父亲的惩罚/严厉(FA2),和拒绝/否认(FA5)有显著的负相关(r=-0.170,-0.184;P<0.05),与母亲的拒绝/否认(MO3)有显著的负相关(r=-0.180,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视障儿童社会期望值的重要因素,父母应为视障儿童提供适当的、和谐的科学教养方式和教育环境。

视障儿童;社会期望;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1]黄润龙.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J].人口与经济,2005,26(2):57-62

[2]张翼.中国老年人口的家庭居住、健康与照料安排-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3,24(1):57-65

[3]樊新民.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寿人口研究[J].人口学刊,2013, 35(4):14-20

[4]王庆华,杨玉霞,丁志荣,等.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7,5(4):96-98

[5]马静,席淑华,朱丽妹.社会高龄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3B):23-25

[6]温小飘,管超萍,梁静,等.农村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3):1662-1664

[7]徐海波,黄水平,刘欣,等.独居老人抑郁状况与社会支持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3):1383-1384

[8]王玲凤,施跃健.城市空巢老人的压力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4):703-706

[9]徐华,曾美英.北京市空巢与非空巢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0):5542-5544

[10]杨芳,付伟,刘晓虹.城市空巢老人负性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展[J].护理学杂志,2012,27(1):93-95

[11]高狄.人格特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9):86-87

[12]肖计划.应付与应付方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4): 181-183

[13]翟景花,杨海霞,宋爱芹,等.空巢老人应对方式现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2):1807-1809

[14]叶婷婷,赖小燕,吴文凤,等.城市老人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7):1035-1039

[15]朱宇航,郭继志,李敏,等.山东省老年人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3(1):119-123

[16]魏建群,程瑛,罗菊英.社区退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0):1593-1597

[17]吴兰花,陈莉,马桂丽.空巢老人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0):1496-1497

[18]顾红霞.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和心理及社会支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8):1218-1222

[19]庄云.城市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以济南市S社区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4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基地,是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的首发阵地。父母日常行为的影响及指导,会使儿童获得初始的生活经验、知识和相关行为规范,这对其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赵利云等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既能促进儿童心理发展,也能引发儿童行为问题[1]。李媛媛等研究发现,父母偏爱保护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并且会提高拒绝敏感性及依恋焦虑水平,从而导致社交焦虑[2]。由此可见,父母教养孩子过程中体现出的行为模式,将直接影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而视障儿童由于视力信息缺失甚至没有,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导致交往圈狭窄,特别是幼年时期,会有更多时间和机会与父母在一起生活,在家里活动的时间往往比其他时间更多,受父母的影响更大,因此父母教养方式好与坏,对他们的影响将更重要更关键。

视障儿童虽然特殊,但是他们仍然是社会中的一员,不能割裂,最终他们也是必须回归和融入社会的。而儿童社会期望,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Crowne,Marlowe认为,社会期望(socialdesirability)是个人对社会认可的依赖(approval-dependent),也是对不认可的回避,是影响个人行为的更为广泛的动机[3]。对于视障儿童而言,他们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不能跟普通儿童一样被社会所包容和认可,而社会认可的依赖和不认可的恐惧,均会对他们造成影响,对他们的情感、认识、道德、社会行为均有重要的影响,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状况,甚至影响整个人格的发展。因此,对视障儿童社会期望的研究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儿童社会期望、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相关,以及相关程度如何的研究基本上很少涉及,特别是视障儿童的研究更少。视障儿童由于自身生理特点特殊,其心理发展水平方面有其特殊性。对视障儿童来说,父母教养方式更有其特殊意义。本文就视障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期望相关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以期对视障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和视障儿童心理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盲校学生100名进行调查,剔除没有按要求填写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90份,其中男生52人,女生38人,平均年龄13.5岁。

1.2 方法

1.2.1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N.BU(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 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的,该量表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1993年由岳冬梅等人修订为中文版,修订过程中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对全部81个条目进行主因素分析,然后经因素旋转,确定因素数目和条目,从父亲教养方式中抽取6个主因素(情感温暖/理解FA1,惩罚/严厉FA2,过分干涉FA3,偏爱被试FA4,拒绝/否认FA5,过度保护FA6),母亲教养方式中抽取5个主因素(情感温暖/理解MO1,过干涉/过保护MO2,拒绝/否认MO3,惩罚/严厉MO4,偏爱被试MO5),并分别由58和57个条目组成。指导语、条目顺序保持不变[3]。本研究中,鉴于被试视力问题,便于被试理解,翻译成盲文。

1.2.2 儿童社会期望量表(CSD) 由Cradall& Katkovsky于1965年编制,该量表得分范围是0~48,评定儿童的认可需要,或对不认可的惧怕。该量表信度效度良好,Cradall发现国外中小学学生测试,得分从3年级的(29.3±10.4)到12年级的(12.7 ±7.6),劈半相关0.82~0.95,1个月间隔的重测相关为0.85~0.90,3年重测相关在男性为0.43,女性为0.19,CSD与MCSD和良好印象量表(CPI)的相关分别为0.78和0.81[3]。本研究中,鉴于被试的特殊性,为了便于被试更好理解,在题意不变的基础上对有关语句进行了修改,并翻译成盲文。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视障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比较

不同性别的被试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各个因子上比较结果,见表1、2。

表1 不同性别视障儿童的父亲教养方式(¯x±s)

表2 不同性别视障儿童的母亲教养方式(¯x±s)

由表1的结果可以发现,男学生在父亲惩罚/严厉(FA2)、过分干涉(FA3),拒绝否认(FA5)中得分显著高于女学生(P<0.05)。

由表2的结果可以发现,母亲的过分干涉/过保护(MO2),惩罚/严厉(MO4)得分上男学生显著要比女学生高(P<0.05)。在拒绝/否认(MO3)中则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2.2 不同性别视障儿童社会期望值的差异

由表3的结果可以发现,视障儿童的社会期望值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社会期望值显著高于男生。

表3 不同性别视障儿童的儿童社会期望值(¯x±s)

表4 父亲教养方式和儿童社会期望的相关

表5 母亲教养方式和儿童社会期望的相关

2.3 视障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期望的相关

表4显示,视障儿童社会期望与父亲的惩罚/严厉(FA2),和拒绝/否认(FA5),有显著的负相关。

表5显示,视障儿童社会期望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与母亲的拒绝/否认(MO3)有显著的负相关。

3 讨 论

3.1 不同性别视障儿童教养方式的差异

男生在父母的惩罚/严厉(FA2、MO4)、过分干涉(FA3、MO2)、拒绝/否认(FA5、MO3)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特别是在母亲拒绝/否认(MO3)中则存在非常显著差异。由于视障儿童生理发展的先天缺陷,直接限制了其接受知识和进行社会化的程度。男生的独立性、好动性、自主性都强于女生,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抵触的程度和频率也就必然多于女生。这结论与我们对普通儿童情况的研究一致,谢蓓芳等研究也发现,男生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另外积极的养育方式有助于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4]。一般情况下,学龄期男生比女生更调皮,更易受父母的严厉惩罚、否认和干涉,而对女生则会更包容一点。

另一方面,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上得分都不存在性别差异,可能与父母对于视障儿童的同情、疼爱有关,也可能是与视障儿童特别敏锐的情感感受力有关。在父亲过度保护FA6上男生女生没有显著差异,可见父亲对视障儿童都是特别保护的。

3.2 不同性别视障儿童社会期望值的差异

视障儿童的社会期望值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社会期望值显著的高于男生。可以考虑,视障儿童不同性别的社会化跟普通儿童一样有差异,男、女生分别有不同的社会行为模式,因而社会期望值也存在差异。这可能与视障儿童不同性别心理健康发展程度不同有关,如邓晓红等研究发现,视障男生的孤独倾向显著高于女生[5]。视障女生角色较温和、内敛,父母相对会给予更多的宽容理解、情感温暖和偏爱。而视障男生更调皮、好动,父母相对会给予男生更多的责备、严厉惩罚和管教。而这些教养方式往往导致儿童社会期望的差异。另外,视障女生比男生的青春期更早来临,生理、心理发展也更快,更成熟,尤其是视障女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肯定会增大其对于学业成绩的期望值。国内外研究都表明,自我意识与学业成绩存在密切关系,而学业成绩与社会期望密切相连,这可能也是女生在社会期望上高于男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时期,女生身体迅速发育,很多女生由对自己身体的许多方面更多关注,产生较强的社会期望,而男生相对来说,在容貌、身体方面的期望要比女生低很多,这也会导致男、女生在社会期望上的性别差异。另一方面,视障男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及视障女生,社交愿望和主动性也不如女生,社会他人角色对于视障男生而言并没同视障女生来得重要,再加上女性特有的敏感性,视障女生对社会他人的认可依赖和不认可的恐惧感更强烈。

3.3 视障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期望关系

数据分析发现,视障儿童社会期望与父亲的惩罚/严厉(FA2)和拒绝/否认(FA5),和母亲教养方式中拒绝/否认(MO3),均呈显著的负相关。

父母严厉的惩罚、过分的拒绝和否认、过度干涉和保护,均易降低视障儿童社会期望值,影响他们社会化的发展和完善。如果父母惩罚拒绝等负强化手段长期使用,将会降低视障儿童对其的感受性,则他们对这些强烈的负性教养方式免疫了,那么易造成他们对社会他人如父母的不认可,恐惧减低了,影响社会期望值则对社会的认可依赖和不认可恐惧也会减退,从而降低视障儿童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价,进而导致降低其自尊水平,影响健康的心理情绪行为。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 M Symonds)就曾认为,被父母接纳认可的儿童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富有同情心等正向行为;而被父母拒绝否认的儿童,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倔强、冷漠、逆反等负向行为。这结论与我们的结论吻合。视障儿童父亲表现出严厉、惩罚或者拒绝否认,和母亲的拒绝否认不包容接纳等负性教养行为越强烈,其社会期望就会越低,反之,负性教养行为越少,其社会期望就会越高。

由此可见,被认可的期望会刺激儿童积极正向行为的产生和强化,而儿童积极行为的产生和不断强化也势必会促进父母对教养方式的选择、调适和完善,从而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期望产生良性互动。当视障儿童的言行与父母的期望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时,家长一般会采取一定的手段来矫正孩子的言行,以达到与父母的期望相一致的效果。但由于视障儿童的特殊性,父母和他们的交流途径非常有限,因此,相对于正常儿童,父母对于视障儿童更易采取消极的、非理性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负强化手段矫正不一致的行为,此强化作用容易导致视障儿童逆反心理。如果逆反心理、对行为经常性的发生、存在,那么视障儿童对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感受性势必逐渐退化,进而逐步地弱化对不认可的恐惧。于是,儿童对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将代之以淡漠、蔑视,甚至反抗的态度,继而付诸之于行动中,从而宣告父母的此种教养方式的失效。如果父母继续对儿童施以“拒绝/否认”或“惩罚/严厉”来企图矫正儿童对自己教养方式的否定态度和敌对行为,那么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从而导致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期望的关系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父母应当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不断调适、优化自己的教养方式,从而使视障儿童获得科学的社会认知能力,并顺利的完成其个体的社会化,以成功的应对竞争、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通过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讨论后,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视障男生比女生更易受到父母的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和拒绝否定;②视障女生比男生的社会期望更高,女生对社会的认可依赖和不认可恐惧更强烈;③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母亲的拒绝/否认等负性教育方式对视障儿童的社会期望有阻碍作用,影响他们社会化的发展和完善。

由此可见,父母教养方式对视障儿童社会期望有着重要影响,如果父母采取不良的教养方式,会降低其社会期望值,从而影响其他心理素质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家长要营造适当的和谐家庭教育环境,特别是对于行动不便、交往和活动圈狭窄的视障儿童来说,家庭的良好氛围和安全的环境就显得更重要。因此,对视障儿童的培养与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关注、鼓励和理解孩子。要表现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兴趣,并给予笑容、轻抚等积极行为反馈,对他们的努力不管成功与否,都给予赞扬和鼓励,视障儿童学习技能会比普通儿童难道更大,尝试更多次才能成功,不断的鼓励相当重要。当孩子在学习或练习的时候遇到挫折或犯错误时,父母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并理解和鼓励孩子,特别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他们的行为,如可闭上眼睛感受那学习的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Social Expectations of Visually Impaired Children

CHEN Yuyun
School for the Blind in Guangzhou City,Guangzhou 510507,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social expectations of visually impaired children,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visually impaired children'parenting style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ethods:90 visually impaired children were investigated by EMBU and children's social desirability scale.Results:①Visually impaired boys were higher than visually impaired girls in parenting style as punishment severe(FA2 and MO4)(t=2.327,2.17;P<0.05),excessive interference(FA3 and MO2)(t=2.134,2.577;P<0.05),refused to deny(FA5 and MO3)(t=2.29,3.212;P<0.05);②Visually impaired boy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girls in social expectations(t=-2.07,P<0.05);③Visually impaired children'parenting styles(such as father punishment/severe,refused/denied and mother refused/denied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ocial expectation(r= -0.170,-0.184,-0.180;P<0.05).Conclusion:Parenting style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to the influence of visually impaired children's social expectations;parents should provide appropriate,harmonious scientific upbringing and education environment for visually impaired children.

Visually impaired children;Social expectation;Parenting style;Correlation

R395.6,B844.3

A

1005-1252(2017)04-0609-05

10.13342/j.cnki.cjhp.2017.04.034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人格特征还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间接的影响作用,应对方式的不同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11]。不同的人格特质在面对同样窘境时,由于认知方式的差异,而应付方式是在应对过程中认知评价之后所展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12],所以他们所选择的应对方式也有差别,主观感受也是有所差异的。翟景花[13]等人发现,家庭关系完整的老人更趋向于积极的应对方式。而采用消极应对方法的影响元素也有多种,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而且,叶婷婷[14]等研究者也发现,老年人的孤独感与对生活的满意呈度呈负相关。那么空巢老人尤其是寡居老年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更是堪忧。朱宇航、魏建群等人[15-17]发现,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关系、年龄、经济收入等也有关系。顾红霞等人[18-19]也发现,空巢老人生活的质量与社会的支持有必然联系。因此,我们应对空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寡居老人。空巢老年人缺少家人帮助,社会政府的支持应该填补这一方面的缺失。以期待他们面对问题时的应对方式更加积极。

2017-01-22)

http://www.cjhp.com.cn/

猜你喜欢

期望值空巢教养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教养方程式
空巢生日不孤独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基于直觉模糊期望值规划和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目标优化分配
中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研究
浅谈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