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状况*
2017-04-27石慕云赵光海
高 亚 乔 昆△ 陈 丹 石慕云 赵光海
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状况*
高 亚①乔 昆①△陈 丹②石慕云②赵光海②
①中国.兰州大学(甘肃兰州) 730030 ②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通讯作者 E-mail:qiaokunxl@163.com
目的:了解当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其个人发展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兰州大学在校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进行调研,并与汉族大学生进行对比。结果:不同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之间个性化存在差异(F=3.189,P=0.045);不同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宗教信仰存在差异(F=2.966,P=0.036);不同性别的少数民族学生之间个性化、人际交往以及学习压力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t=0.929,P=0.049;t=2.378,P=0.046;t=2.356,P=0.044),其他各维度如环境、社会舆论和家庭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级、专业和性别是少数民族学生自我认知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学生;少数民族;自我认知;人才培养;心理健康;宗教信仰
第二,创造机会,增加孩子的成功感。成功感是影响学生自我发展和社会期望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家长要创造适合自己孩子的特殊性的环境,不要一下子以普通孩子的要求要衡量他,要根据他的自身情况,树立适当的目标。如果目标太高或不切实际,孩子经常不能胜任,不但影响他的自信,而且父母也容易产生气馁、灰心等消极情绪,容易转以打骂、惩罚等消极方式代替教育。视障儿童的生理特点特殊性,限制了他们很多的社会活动,更需要父母创设适宜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更好地体验成功的感受。
第三,和孩子多沟通。多和他们交流、沟通,积极地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和他们成为朋友。多从他们的角度去看看,感受他们的特殊需要,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认真听取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相信他们是有能力的,鼓励并允许他们独自完成某些事,给他们一定的自主空间。
第四,爱和保护要适当。过分的溺爱和过度保护,往往是视障儿童父母的通病。父母应克服怜悯和过度溺爱的心理,应认识到视障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都有在不同环境中学习的潜能。父母要以教养明眼孩子的态度来教养视障孩子,要避免对视障孩子的过度保护,而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关键时机,妨碍孩子正常发展。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意给孩子情感温暖,多理解孩子,使孩子在轻松、温暖的环境中成长,提高他们的社会期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1]赵利云,程灶火,刘新民.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4):502-505
[2]李媛媛.大学生的交往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3):444-446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329-330,161-167,330-331
[4]谢蓓芳,方永年,林永清,等.小学生的适应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8):567-568
[5]邓晓红,朱乙艺,曹艳.视障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交焦虑的特征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19(11):42-46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和经济等领域的飞速发展,人才培养在国家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大学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2014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74.33%,本科录取率为38.7%,而且逐年提升[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对高等教育而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最根本的问题。新时期的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了面对新时期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全球化给民众的国家意识和国家主权等带来的挑战,还应该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较高的国家认同观[2]。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筑者和接班人,更具有特殊性,其文化知识相对丰富、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是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推动力量[3]。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随受教育程度的加深,认知决策能力的发展表现为先降后升趋势,而认知加工能力的发展表现为直线上升趋势;不同性别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认知风格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如男生倾向于关注整体和抽象的问题,以灵活的行为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比女性更喜欢独立工作[4]。在现实生活中年级、专业和性别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其自我认知能力具有显著的不同。本研究立足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这上述3个方面进行调研,下设个性化、人际交往、学校、学习压力、环境、家庭、宗教信仰和社会舆论八大维度,逐一研究影响少数民族学生自我认知及个性养成因素,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以助于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定位,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兰州大学在校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4份,有效回收问卷454份(90.08%)。本研究选取调查中藏族、维吾尔族、回族的问卷结果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和评价,维吾尔族55份,藏族24份,回族49份;其中一年级18人,二年级71人,三年级37人;医学专业27人,文史专业29人,理工专业27人,经管专业23人;男54人,女48人。
1.2 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并参考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课题组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量表-认知风格分量表[5]、网络问卷“关于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调查问卷”[6]、何莹、张庆林、李红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7]的内容自编问卷。在对50名少数民族学生和50名非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预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问卷“不同民族大学生自我认知影响因素与个性化成才调研问卷”。问卷主要涉及年级、专业和性别因素,下设个性化、人际交往、学校、学习压力、环境、家庭、宗教信仰、社会舆论八大维度。少数民族学生采用整群抽样,非少数民族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兰州大学的部分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1.3 统计处理
应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资料,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评分视为定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法,;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年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之间个性化的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SD检验,在“个性化”这一维度中大学三年级的均值显著高于大学二年级(P<0.05)。
2.2 专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宗教信仰”这一维度上存在差异(P<0.05)。经LSD检验,宗教信仰理工类专业均值显著高于医学类专业和文史类专业(P<0.05)。
2.3 性别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将本次受试的女性少数民族学生与男性少数民族学生相比较,由表3可知,不同性别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个性化”、“人际交往”和“学习压力”3个维度上存在差异(P<0.05)。
表1 不同年级少数民族大学在自我认知各维度的比较(¯x±s)
表2 不同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知各维度的比较(¯x±s)
表3 不同性别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知各维度的比较(¯x±s)
3 讨 论
3.1 不同年级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知状况
本研究发现,在汉区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认知有一定影响,表现为不同年级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个性化”这一维度上存在差异。根据以往对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大学生有明显的心理成熟过程[8]。高年级学生思想表现的更为成熟,思考问题偏向理智稳重,而低年级学生更易冲动,思考问题不够全面、具体,且在大学一、二年级少数民族大学生刚刚进入汉区的高校,从已熟悉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到陌生的非少数民族聚居地[9],由于语言、习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的不同[10],容易使其形成自卑、封闭、敏感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自我认知和心理适应力的下降,进而对其个性的发展造成不利。由于大一学生刚进入汉区,受地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大二学生受地区影响时间较长,个性化更加凸显;而大学三年级学生对所处环境的心理排斥力已大大降低,逐渐走向环境适应的初期,此时他们已经能够较好的适应文化差异带来的种种冲击,能够较为自然的与人交往,其自我认知及心理适应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以上结果一方面说明了在汉区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对于其个人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间接说明了教育过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2 不同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知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自我认知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医学专业具有学制长、课程门类多和专业性强等特点,对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11];理工类专业具有就业面广、实效性强等特点,学生需要有较为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而文史类专业具有人文素养要求高、汉语文化水平要求高等特点,对于学生的责任心、耐性、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均有所要求。少数民族学生宗教信仰认知方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对专业的选择。具体来说,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迫切利用自身能力帮助家乡进行经济建设的愿望,他们更愿意选择实用性和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类或医学类专业。但医学类专业由于在学习阶段需要使用大量的动物进行实验,对于有信仰的学生而言,在心理上较难克服,且医学专业对英语能力要求较高,学习过程难度更大;而文史类专业的就业往往需要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而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语言等方面的原因使其人际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交往范围也比较局限,故少数民族学生较少选择医学与文史类专业。由此可知,宗教信仰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定位均有影响,构成其自我认知的组成部分,影响少数民族学生个性发展。
3.3 不同性别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知状况
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个性化”、“人际交往”和“学习压力”3个方面的自我认知存在差异。整体而言,女生的心理较为敏感、情感更为细腻,在交往过程中较为被动,且更重感情;而男生的性格更加豪爽、重义气、更易情绪化,在交往过程中较为主动,不拘泥于小节,这与臧爽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12]。由于男女生在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社会期望值及就业压力等的不同,在校学生中女生的学习压力普遍高于男生。
就人际交往而言,由于男女生的个性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了男女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同。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已熟悉的生活环境到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中,民族文化、语言饮食以及地区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容易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新的环境中产生恐惧、自卑和封闭的心理,另一方面自身环境适应力的下降也将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大。而此时,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会选择与同一信仰、同一民族的学生交流,而不愿与其他的人交流,最终使得人际交往的局限和被动现象越加明显。在此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女生的心思更为细腻、敏感、自我期待值更高,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性别角色教育不同[12],男性的自我优越感要高于女性,男性往往表现为比较外向,而女性则比较内敛[14],从而导致少数民族男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较同族的女生更占优势。
而就学习压力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高,且女生的压力高于男生。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男、女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社会对他们的不同期望有关[14]。同时也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日益显著,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依然较为缓慢,少数民族大学生背负着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重任,迫切希望自身能够成为地区建设的栋梁之才,导致其学习压力值普遍较高。而另一方面,学习压力与家庭教育和传统理念密不可分,例如在维吾尔族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要求较为严格,给予了较多的精力和情感投入;同时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历史上有过长时间大规模汇合,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具有更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这种积极主动的适应主流文化的教育理念以及民族传统理念,使得维族学生较同层次其他民族学生更为刻苦努力,同时学习压力也更大。而由于少数民族男女生在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个性、社会期望值、自身期望值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女生的学习压力显著大于男生。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发现,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知状况大体上较为乐观、积极、向上,大部分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身,年级、专业和性别不同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其自我认知能力之间存在着显著地差异。具体而言,在汉区受教育时间越长,其心智发展越成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越强;专业选择也依赖于其生长环境的发展状况,从而影响他们个性的发展;自我认知程度不同,也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压力主观感受不同。另外由于少数民族同学中男女生在其家族中的社会地位也造就了其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发展民族地区的先锋队伍,是维持民族地区稳定团结和快速发展的基础保障,是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高等教育过程中,应适当增加不同年级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此过程中彼此分享自己的一些经历,传递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等,并给予少数民族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增加其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心以及团结意识,从而更好更快地适应所处环境。而专业的设置应该参考少数民族地区就业情况,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多、就业前景好、职位空缺多、报考人数多的行业应适当扩招。同时教育过程中,应更多的考虑不同性别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育最大程度的利于学生的成才和发展。而少数民大学生在专业选择时应综合考虑个人兴趣、个人特长和就业形势等诸多方面,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客观理性地看待就业压力,不断地完善自身,发展个性,主动融合,提高认知水平。非少数民族学生要尊重、接纳、包容和最大限度地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共筑社会主义伟大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桑利杰,陈光旭,朱建军.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2):122-123
[2]张勇,张萌,王丽娅.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3(11):122-123
[3]包永全.“三重认同”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4
[4]贾德梅,徐光静,李洪玉.高等教育论文-少数民族大学生认知风格发展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5(3):22-23
[5]张大均.论人的心理健康[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43-146
Self-cognition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School
GAO Ya,QIAO Kun,CHEN Dan,et al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30,China难度,不要简单地批评和指责他们。尤其是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批评或训斥孩子,父母要接受孩子,给予肯定,向其他人表示,我的孩子残疾,但是至少有我爱他,我重视他!让他感受到自己不孤单,不可怜,不可悲,从而提高视障儿童的社会期望值。
College students;Minority;Self cognition;Talent cultivation;Mental health;Religious belief
R395.6
A
1005-1252(2017)04-0613-05
10.13342/j.cnki.cjhp.2017.04.035
2017-01-12)
兰州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认知状况及其个性化成才需求探究-以兰州大学本科维族、藏族在读学生为例”(编号:201510730145)
http://www.cjhp.com.cn/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in the self cognition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Methods:This study used a combination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method,to study the self cognition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Lanzhou University,and their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Han college students.Results:The individuation between different grades of minority students was different(F=3.189,P<0.05);the religious believ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majors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F=2.966,P<0.05);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 minority students in individuation,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learning pressure difference(t=0.929,2.378,2.356;P<0.05),differences of other dimensions such as the environment,the public and the family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Grade,specialty and gender have influence on the self cognition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