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丁·斯科塞斯一生只为电影痴

2017-04-27陈令孤

东方电影 2017年4期
关键词:塞斯马丁

文/陈令孤

大师

马丁·斯科塞斯一生只为电影痴

文/陈令孤

在以工业化方式生产电影的好莱坞,金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但有一位导演却能游离于名利场之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并持续创作50载,这个人就是马丁·斯科塞斯。在他的身上有多个标签—成长于影院的超级影迷,美国电影专业的第一代学生,“新好莱坞四小子”之一。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和街头生活,表现困境中人物的自我救赎,彰显出浓烈的纪实美学风格,被称为“电影社会学家”。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遭遇过多次事业起伏,作品常受争议,但他从没有打消对电影的热情。2016年,已是74岁高龄的他,还拍摄了宗教题材片《沉默》,影片入选了美国电影学会2016年度十佳电影。简而言之,一句话,马丁·斯科塞斯是为电影而生的人。

从影院孩童到电影系学生

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取向离不开其成长的环境和体验,对于马丁·斯科塞斯来说,主要有三样东西塑造了他的性格和电影风格—意大利移民文化、伴随童年的电影和罗马天主教。他于1942年11月17日出生在纽约皇后区的一个意大利裔家庭,父母都是技工,也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小时候的他患有哮喘病,父母不知道该怎么照顾他,只好带着他去看电影,并特意买了一台电视机。因此他几乎整天泡在电影院里,或者就守在电视机前。

大量的观影经验在马丁·斯科塞斯的成长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并内化为他灵魂的一部分,甚至代替了宗教在他心中的地位。在诸多种类的影片中,他尤其喜欢西部片,还梦想长大后成为一名牛仔。而他之后拍摄的那些黑帮电影,就像是城市版的西部片,持枪的主人公就像纵横原野的牛仔,企图以自己的力量抗衡这个世界。

1960年,马丁·斯科塞斯考入了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彼时,纽约电影节正在放映法国新浪潮电影。学校里,学生也需要用“作者论”来分析欧洲导演的作品。海格·曼努金教授还举办了一系列关于电影史的讲座,并教导学生要珍视个人的体验,拍摄具有个人风格的影片。这种环境极大地影响了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观念,让他很崇尚纪实美学。

1963年,他拍摄了自己的首部电影,一部9分钟的16毫米短片《像你这样的好姑娘在这里能做什么呢?》,颇有几分弗朗索瓦·特吕弗《朱尔与吉姆》的影子。1967年,他完成了《谁在敲我的门》,本来是作为一部毕业短片,后来不断增加情节,最终成为他的长篇处女作。影片讲述一个喜欢看西部片的青年,受宗教的影响,对性很保守,没想到却爱上了一个曾遭强暴的女孩。影片的场景和人物形象特点,都有他自己的影子。

片中主人公的负罪感也是他之后电影的重要主题,在他镜头下的主人公之所以喜爱使用暴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对道德纯洁的渴望在现实里遇到了挫折。《谁在敲我的门》虽然参加了芝加哥电影节,但并没有找到发行商。毕业后,他一边留校任教,一边继续等待着创作机会。

新好莱坞电影旗手

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处于社会转型的混乱期,民权运动兴起,欧洲文艺思潮涌入,再加上受电视行业的冲击,好莱坞制片厂体制开始走向解体,一批年轻的导演横空出世,创作出一系列颠覆传统的作品,被称为“新好莱坞”时代,马丁·斯科塞斯就是其中的主要“旗手”。

60年代末,他制作了几部展现反文化思潮的纪录片,其中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还获得了若干奖项。该片的投资人,也是华纳兄弟公司的副总裁,邀请他前往好莱坞发展。1970年的秋天,马丁·斯科塞斯来到了西海岸,一开始是做摇滚电影《活力大篷车》的剪辑。后来,他又认识了“B级片之王”罗杰·科曼,得以担任《冷血霹雳火》的导演,学会如何在拮据的资金和紧张的拍摄周期内,创造出能吸引人的作品。

之后,马丁·斯科塞斯在罗杰·科曼的支持下,找到原来的搭档,在27天时间里拍摄了《穷街陋巷》,讲述几位意大利裔美国人在纽约下东区的日常遭遇。虽然是故事片,但虚构的部分很少,几乎是在平铺直叙地描述马丁·斯科塞斯自己所经历的街坊生活。片中,主人公查理深陷教会戒律和黑帮纪律之间,挣扎着去寻求一种美好的生活。影片在1973年上映后受到好评,也将他从电影工业的边缘带到中心地带。

1974年,女演员艾伦·伯斯汀在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推荐下,指定由马丁·斯科塞斯来拍摄为她量身打造的剧本《再见爱丽斯》。马丁·斯科塞斯也不想被定型为黑帮片导演,于是他欣然接受。这部浪漫喜剧讲述丧偶的家庭妇女爱丽斯的追爱故事,延续了他的电影母题—梦想与现实的对立。影片上映后票房大卖,并帮助艾伦·伯斯汀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马丁·斯科塞斯借此片展现了驾驭多种类型影片的能力,这使他日后的拍片机会也有了保障。

两年后,《出租车司机》问世,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摘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将马丁·斯科塞斯的事业推向了巅峰。影片塑造了一个孤狼式的人物拉维斯,他从越战归来后,目睹了夜幕下纽约城的罪恶,变得愤世嫉俗,企图通过暴力来救赎众生,没想到在阴差阳错中成了英雄。影片营造了现代都市繁华背后的阴暗和边缘人物的孤寂,具有极强的批判意义。罗伯特·德尼罗在片中奉献了教科书般的演技,成为马丁·斯科塞斯最好的搭档。

《出租车司机》也是“新好莱坞电影”的收官之作,标志着持续10年的美国新电影黄金时代的终结。第二年,随着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的上映,大片时代来临,电影业开始了新一轮对金钱的竞争。

拍电影就像打拳击

也许是《出租车司机》让马丁·斯科塞斯太过志得意满,接下来的他栽了个大跟头。1977年的《纽约,纽约》获得了700万美元的大投资,而且他还超支了两百万,然而剪出来四个半小时的版本根本无法放映,删减后的故事又变得支零破碎。作为一部歌舞片,叙事核心却是一对男女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少量的歌舞场景并没能满足观众对于该类型的怀旧情绪,导致票房惨败。直到1981年,本片被影评界发现,并重新发行了2小时44分钟的标准版。

1978年,马丁·斯科塞斯还拍摄了一部摇滚纪录片《最后的华尔兹》,他挑战技术,第一次全部用35毫米胶片拍摄,并以24轨录音系统进行录音,但是长达7小时的素材给剪辑造成重大负担,两年后才完工。此时的他因身体出现问题,住进了医院,精神萎靡不振,滑到了人生低谷。

这时,老搭档罗伯特·德尼罗把《愤怒的公牛》推荐给他,这是一代拳王杰克·拉莫塔的传记片。故事其实很简单,讲述一个拳击手得到了一切,又失去了一切。主人公自我毁灭的人格吸引了马丁·斯科塞斯,他决定拍摄这部传记片,作为东山再起的机会。影片通过黑白的画面、凌厉的剪辑和震撼的音乐,营造了一个比真实更残酷的拳击场景,凸显出人物既勇猛又悲壮的性格。

该片于1980年上映,获得了极大成功,成为马丁·斯科塞斯又一部代表作,罗伯特·德尼罗也凭借本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马丁·斯科塞斯曾说:“每一次拍电影,都像是站在拳击台上。”他也的确如杰克·拉莫塔一样,不管遇到什么打击,最终还是会站起来。

1982年,马丁·斯科塞斯又与罗伯特·德尼罗合作了《喜剧之王》,片中痴迷于脱口秀表演的主人公鲁帕,可谓是一个没有拳头的杰克·拉莫塔,都是为实现人生目的不惜代价,最后却发现迷失了自己的人生,这也是马丁·斯科塞斯作品中人物的共同特质。影片在欧洲广受好评,被选为戛纳电影节开幕片,但是在美国本土却评论两极化,票房不佳。

接下来,他准备拍摄酝酿了十年的《基督最后的诱惑》,但就在开拍四天前,派拉蒙公司紧急叫停了项目。无奈之下,他只好接拍了小成本的影片《下班后》,讲述主人公保罗在一个晚上的荒诞遭遇,充满朋克风格。影片在戛纳获得了最佳导演奖,也让他恢复了自信。之后,他又执导了新老两代巨星保罗·纽曼和汤姆·克鲁斯联袂主演的《金钱本色》,是一部商业味浓、个人特色比较淡的影片,但帮助保罗·纽曼如愿以偿拿到奥斯卡小金人。

对宗教片情有独钟

早在1965年的某一天,马丁·斯科塞斯做了最后一个告解后,便不再参与弥撒。但是天主教对他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他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改在电影里进行自我忏悔。他电影中的人物有明显的自我毁灭型人格,其实就是在用痛苦来赎罪。而他也一直想拍一部宗教题材电影,阐述自己对信仰的观点。

1987年,环球公司终于为《基督最后的诱惑》开了绿灯,项目开始上马,马丁·斯科塞斯倾注了大量心血。影片塑造了一个具有人性的基督形象,他企图逃避上帝派给他的神圣使命,直到经受了世俗生活的磨炼后,才承担起了救世主的任务,同时还把告密者犹大塑造成一个忍辱负重的勇士。这种表现手法受到了宗教界的强烈抨击,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很多国家将其列为禁片。

马丁·斯科塞斯曾认为,《出租车司机》是编剧保罗·施拉德的作品,《愤怒的公牛》是罗伯特·德尼罗的作品,而《基督最后的诱惑》才是他自己的,足见他对本片的重视。宗教在西方文化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也常是艺术作品表达主题的切入口,而马丁·斯科塞斯无疑用本片开拓了关于信仰讨论的新视野。

对宗教片情有独钟的他,又在2016年拍摄了《沉默》,该片根据日本作家远藤周作的小说改编。影片讲述在德川幕府时代,葡萄牙教士罗德里格斯偷渡到日本传教,并调查恩师因遭受酷刑而宣誓弃教的事。就像《基督最后的诱惑》中的基督一样,罗德里格斯也遭遇了各种两难困境,忠诚与背叛、圣洁与阴暗、强权与卑微,并促使他对基督的信仰进行更深层的思索,也反映了斯科塞斯自己一生的信仰态度。

影片剧本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完成,但因为题材和资金原因,迟迟未能开拍。而如今的马丁·斯科塞斯,技艺早已炉火纯青,在影片中展现出极佳的调度水准,阴冷清淡的影像色调和纠结挣扎的故事相得益彰,可谓洗尽铅华之作。片长近3小时,但张弛有度的节奏将观众很好地带入了主人公所处的境遇中,被美国电影学会选入2016年度十佳。

纪实性的黑帮片创作

1990年,马丁·斯科塞斯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黑帮题材,拍摄了《好家伙》。影片采用半纪实的风格,描写黑帮生活的热血与阴暗,揭开了这一群体的神秘面纱。如果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教父》是对黑帮的浪漫化,那么《好家伙》就是现实化,并助马丁·斯科塞斯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而在投拍前,华纳公司为了规避风险,要求他接下来要拍一部商业片,那就是《恐怖角》。这部翻拍自希区柯克的惊悚片,在商业上大获成功,是当时他最卖座的电影。

不过,这个时期的马丁·斯科塞斯在创作上似乎陷入了瓶颈,不断在各种题材中寻求突破。1993年的《纯真年代》是一部浪漫的时代片,造型和画面都极为考究,展现出他粗犷之中的细腻。1995年的《赌场风云》是“拉斯维加斯版的《好家伙》”,预算是后者的两倍,但因为采用白描手法,缺乏紧张的戏剧冲突,导致口碑不佳。1999年的《穿梭阴阳界》是一部黑色幽默惊悚片,影像颇具前卫气质,但整体格局较小,欣赏性不如他其他的经典作品。

到了20世纪末,马丁·斯科塞斯也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艺术理念进行总结,于1999年拍摄了个人传记纪录片《我的意大利之旅》,片长4个多小时。主要讲述他对意大利电影的感受,内容涉及马丁·斯科塞斯家族的美国移民史、意大利战后电影史和对新现实主义经典作品的解读等,展现了一个影迷对故乡电影的极大热情,也是我们了解他电影美学的重要通道。

进入新世纪后,好莱坞电影的投资环境开始变好,马丁·斯科塞斯得以拍摄史诗黑帮片《纽约黑帮》。本片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了计划,但是因为《天堂之门》的失利,让好莱坞不敢轻易再触碰历史题材片。马丁·斯科塞斯企图还原19世纪中期纽约地下帮派和底层民众的生活,追求细节的逼真,场面也极为宏大。但是雄心壮志也会走向“大而无当”,拍摄的素材太多,忍痛删减后的版本又显得概略化,人物关系的处理也比较简单。影片虽有大师的气度,但却失去了他早期街头作品中生动的生活化气质,虽获得10项奥斯卡提名,但最终颗粒无收。

《纽约黑帮》带给马丁·斯科塞斯的最大收获可能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这位从《泰坦尼克号》中走出来的英俊小生,从这部片开始向实力派演员转型,并取代罗伯特·德尼罗的位置,成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御用演员。两人之后在2004年合作了传记片《飞行者》,讲述好莱坞大亨霍华德·休斯的传奇发迹史和他对飞行的无穷热情。这是马丁·斯科塞斯第一部投资超1亿美元的电影,他发挥了自己善于塑造复杂人物的特长,展现了人物的自我救赎,并与壮观的飞行场面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收获了成功。影片也帮助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演员,并首次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奥斯卡最佳导演之路

近几年,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奥斯卡之路是大众娱乐追逐的焦点,其实马丁·斯科塞斯之前的遭遇更为悲惨。与他齐名的“好莱坞四小子”中,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早已凭借《教父2》获得最佳导演奖,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凭借《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两度问鼎,乔治·卢卡斯只专注于《星球大战》,拍片不多但却也收获了名声。而马丁·斯科塞斯作为学院派出身,曾5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却始终无缘捧杯。

直到2007年,马丁·斯科塞斯把《无间道》改编成《无间行者》,凭借此片第6次入围导演奖,奥斯卡才补偿了这位大师。颁奖礼上,科波拉、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组成了史上最豪华的嘉宾阵容,马丁·斯科塞斯幽默地说:“你们要再检查一下信封吗?”其话语背后的举重若轻意味让人动容。

在这部翻拍片中,马丁·斯科塞斯将原作的留白手法和东方禅意,转化为他向来追求的饱满的社会写实格调,把故事植入种族冲突的背景中,通过快节奏的画面和演员充满激情的表演,营造出粗粝硬朗的风格。除了最佳导演外,《无间行者》还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剪接等4项大奖,不过影片的整体水平比不上他巅峰期的代表作。

即使已功德圆满,马丁·斯科塞斯并没有停止创作的步伐,甚至表现出了更强烈的激情。2010年,他执导了《禁闭岛》,讲述一位侦探去孤岛调查杀人事件,遭遇的重重危险。这是一部向黑色电影传统致敬之作,阴森荒凉的环境、介于道德灰色地带的主人公、不可思议的犯罪手段等,形成了悬疑丛丛又诡秘惊悚的氛围,带给观影心理极大的挑战。

当3D电影出现之后,作为胶片支持者的马丁·斯科塞斯,也没有排斥新技术,而是采取了拥抱的态度,于2012年拍摄了3D儿童奇幻片《雨果》。这是一部弥漫着浓烈怀旧情绪的影片,通过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展现了20世纪初的巴黎城市样态和“电影先驱”梅里埃的晚年生活,重现了《月球旅行记》等奠基作品。马丁·斯科塞斯似乎回到了他童年时坐在影院里看到银幕万象时的惊奇,对电影诞生史进行了总结。

两年之后,他又执导了《华尔街之狼》,将华尔街传奇人物乔丹·贝尔福特的故事搬上银幕,用写实手法描绘了一群股票经纪人疯狂而贪婪的生活。这一次他可谓是敞开胸怀,大玩恶趣味,奢华艳丽的场景与人物内心的卑劣形成强烈对比,揭露了欲望的黑暗。至于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心理路程,还是像他之前的作品一样,在沉沦中焦虑,在反思中救赎。

身处好莱坞的商业规则中,追求自我风格的马丁·斯科塞斯就像是带着镣铐跳舞,但他用自己的才华赢得了机会和尊重,将创作生涯延续至今。除了拍电影外,他还制作电影、收藏电影和修复电影。早在1979年,他就发起了挽救早期彩色电影胶片的运动。1990年,他又联合发起创立了电影基金会,致力于影史名作的保存与修复。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对电影的热爱,可谓“一生只为电影痴”。

猜你喜欢

塞斯马丁
阿斯顿·马丁Valkyrie Spider
神笔马丁
小蚂蚁马丁的冬天
未来人马丁
发明家马丁
“橡皮筋先生”世间罕见
兴奋过度
成功密码是1:125
成功密码是1:125
成功密码是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