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禁闭岛》看马丁·斯科塞斯的创作心理
2021-01-30张程
张 程
马丁·斯科塞斯被誉为“有才气的老顽童”,因为他总是大胆进行影像创新,乐于去发展和改变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艺术心理定势,挑战不擅长的电影题材。《禁闭岛》是斯科塞斯和莱昂纳多这对黄金搭档首次合作的悬疑惊悚题材的影片,它不负众望地取得了既叫好又叫座的佳绩。尽管《禁闭岛》堪称斯科塞斯的一次突破性尝试,但该影片依然体现出强烈的斯科塞斯式风格。
一、暴力情结与童年阴影
斯科塞斯在拍摄《禁闭岛》时,有意规避了许多暴力镜头,但在某种意义上,《禁闭岛》的主题仍然与暴力有关。
《禁闭岛》蕴含了斯科塞斯对于“暴力”的思考,他深谙情绪暴力比肉体暴力更为可怕的道理。在泰德回忆自己进攻集中营的场景中,年轻的军官在濒死之际因痛苦而颤抖不已,竭尽全力去拿地上的枪求死,泰德却踢开了枪,眼见军官的表情由苦苦哀求转为了无生气的绝望。虽然泰德没有直接施暴,在此之后他也流露出不忍的神情,但足以让人感受到战争对人性的异化,泰德已然丧失了基本的同情和悲悯之心。这个段落比直白的杀戮更能营造令人毛骨悚然的残忍感。此外,泰德与瑞秋一起来到湖边,看到被溺毙的小女孩躺在水里,口鼻溢出的鲜血染红水面,双眼似在逼视他的内心,尽管没有残酷的暴力动势也足够触目惊心。片中出现的暴力、血腥镜头,都不纯粹为造成视觉冲击而存在,它们都曾是泰德精神创伤的成因,为之后的剧情反转埋下了伏笔。
马丁·斯科塞斯因为电影暴力的问题饱受争议,但在他看来,“暴力”不是博人眼球的手段,相反,他认为没有无意义暴力这回事。纵观斯科塞斯的电影创作,不难发现他对于暴力呈现的痴迷。他的早期电影《穷街陋巷》是一部带有半自传性质的影片,反映了斯科塞斯在小意大利区的成长经历。他的初衷是想把自己和朋友一起搬上银幕,真实地展现他们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面貌。片中的人物总是无缘无故地争吵和斗殴,场景也总是固定在黑暗的街道或者灯光昏暗的酒吧,压抑感油然而生。作为主角之一的强尼一直在生事,最终被高利贷者打得鲜血淋漓,三个主角在小意大利区的街道上大声呼救,却都没有成功逃离。随后,他又相继拍摄了《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好家伙》《纽约黑帮》等作品,形成了斯科塞斯式的银幕暴力序列。
斯科塞斯的这种暴力情结,与他童年时期形成的心理阴影有关。马丁·斯科塞斯在七八岁前和家人一同住在纽约的“小意大利”区,大量意大利移民的后裔聚居在此,他们有自己独立的宗教文化和生活理念。后来,马丁·斯科塞斯的父亲生意破产,一家人搬到了伊丽莎白街,这条街常有一些帮会分子出没,斯科塞斯曾亲眼看到一个孩子被枪打瞎了眼睛。在这里,斯科塞斯目睹了太多暴力、血腥、罪恶、肮脏的东西,成了他难以忘怀的童年阴影。这些情绪记忆给斯科塞斯带来过强烈的情感体验,让年幼的他感到恐惧甚至成为一种梦魇。这些情绪记忆虽然随着时间推移被埋进了他的意识深层,但已经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创作心理定势,对他的电影创作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长期耳濡目染之下,斯科塞斯潜意识中关于“死的本能”被激发出来。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分为生本能与死本能,死本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这种被压抑的本能只有通过释放才能得以缓解,斯科塞斯正是通过对暴力的艺术呈现以“平息怒火”,为自己遭受过的挫折和心理阴影找一个宣泄的出口,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
二、救赎母题与宗教信仰
《禁闭岛》中的泰德是一个典型的斯科塞斯式的男主角,他性格纠结、内心复杂且神经质。泰德因为参加过二战而留下了无法忘却的记忆和伤痛,妻子将三个孩子溺毙的现实又进一步加深了他的精神创伤。他内心深处的兽性被完全激活,潜意识里相信“以暴制暴”,因此才会外化成暴力的行为。而后,他幻想出另一个人(莱蒂斯)来承担罪责,自己则逃避到一个虚构的世界中。在这个幻想世界里,他是正义的执法官也是情意深重的鳏夫,他的妻子死于装修工莱蒂斯引起的火灾而非自己枪下。自己没有孩子,杀死孩子的母亲是精神病院的一个女病人而非自己的妻子。医生也不再是善良悲悯的,而是对病人进行人体实验的恶魔。最终幻想世界被无情击碎,泰德在两个世界都得不到救赎,不得不正视自己曾犯下罪恶行径的事实和失去至亲的痛苦。
斯科塞斯常常刻画处于深重危机中的个人,倾向于表现人物的自我冲突与救赎,注重对人性的剖析。除了童年经历带来的伤痛以外,也与他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斯科塞斯的父母都是虔诚的意大利裔天主教徒,少年时代的斯科塞斯便对神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想过成为一名牧师。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有根深蒂固的“宗教”与“救赎”的主题。
在《基督最后的诱惑》中,“最后的诱惑”指的是耶稣生而为人的求生本能、想要延续生命的欲望。木匠出身的耶稣感受到上帝赋予的使命,开始进行救世主的活动。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时常摇摆,将信将疑,直到头戴荆冠被钉上十字架。这时,他本我人格中的生本能与超我人格中的拯救苍生的使命感产生了巨大的冲突,最终他的本我战胜了超我,他从十字架上逃离。但在影片的结尾,耶稣为自己被撒旦诱惑感到懊恼,于是请求上帝给他一次重来的机会,他再次回到十字架上,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耶稣放弃了对生命的救赎,但实现了对内心信仰的救赎。
三、同化与顺应
马丁·斯科塞斯被誉为“有才气的老顽童”,因为他总是大胆进行影像创新,乐于去改变和发展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艺术心理定势,尽量规避习惯意识,去挑战接触较少、不擅长的电影题材。认知心理学认为,认识的发生有赖于认识主体“图式”的“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对立统一的心理机制,“同化”指的是主体将客体纳入原有的图式之中,使原有图式得到进一步巩固和丰富,“顺应”意为主体改变自身原有图式,去适应客体的变化①。在电影创作中,导演的艺术心理定势通过同化和顺应对创作活动起作用,同时也需要借助同化和顺应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更新。
《禁闭岛》作为一部依托原著改编的悬疑惊悚电影,斯科塞斯在处理该题材时利用自己的艺术心理定势对其进行同化。比如大力渲染救赎母题、注重刻画人物纠结的内心,在一定程度上也沿袭了以往惊悚片惯用昏暗背景、紧张节奏、递进的悬念和心理气氛的模式。另一方面,小说本身具有很强的电影感,情节跌宕、叙事流畅、时空高度集中,所以在电影对文字进行形象化呈现时做到了高度还原。此外,由于斯科塞斯之前没有拍摄此类题材的经验,因此在电影拍摄期间,他带领主演一起观摩了许多经典影片,如《罗拉秘史》《漩涡之外》《罗斯·玛丽的婴儿》等。《罗斯·玛丽的婴儿》中角色的怪异行为、演员的表演张力为斯科塞斯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在《禁闭岛》中,泰德初登上禁闭岛,院长带来的士兵便提起枪如临大敌;在泰德进入精神病院大门后,一个男人友善地冲他挥手打招呼,好似与他熟识;一个女人看到他做了个禁言的手势;泰德的搭档生疏的拔枪姿势也与他的身份不符。这些动作细节的设计都帮助消解了泰德的虚构世界,增强了反转剧情的合理性。斯科塞斯还充分考虑了观众的审美期待,提供了一种开创性的思路,到了影片结尾故事真相仍然模棱两可,这也突破了他以往电影中的叙事方式。
斯科塞斯的新作《爱尔兰人》是一部黑帮犯罪题材的影片,集聚了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哈维·凯特尔这四位奥斯卡级的老戏骨。虽然斯科塞斯在处理这类题材时已经驾轻就熟,但他表示:“影片节奏其实很安静。虽然也有暴力,有幽默,但讲述的方式又不太不同。”在这部影片中,观众不仅看到了斯科塞斯对科技的接纳,也能感受到他复古的情怀。影片中应用了让演员减龄的特效技术,在叙事上却丝毫没有回避“变老”的话题,使影片后段弥漫着一种类似于“英雄迟暮”的忧伤基调。
四、艺术观与审美追求
曾经,“独立电影教父约翰·卡萨维茨的创作方式启示了斯科塞斯——拍电影必须是个人化的,只有对这种作者性始终如一地坚持,电影才会真实可信,需要导演以个人经验和情感为参照,电影应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②斯科塞斯对此深以为然,并将这种作者论作为自己进行电影创作的理论依据。
斯科塞斯和莱昂纳多从2002年开始合作,但是《禁闭岛》是两人首次尝试的悬疑惊悚题材,这部片子也出人意料地叫好又叫座。虽然斯科塞斯自称这是落到他手里的商业电影,但他决定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只是因为被故事本身和人物设定吸引,而非出于商业目的。对此,斯科塞斯曾说:“第一次读到剧本,我就被主人公的性格所吸引,对他的行为有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禁闭岛》作为一部商业片,具有商业电影的许多共性——吸引眼球的悬疑题材、强大的明星阵容、反转的剧情设置以及令人血脉贲张的视觉刺激。同时,它也具有斯科塞斯作品的共同基因——独树一帜的斯科塞斯式风格。打破传统叙事结构,既有对于人物内心情感纠葛的呈现和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也有真实的暴力元素。
在处理该类题材时,斯科塞斯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采取悬疑片惯用的故弄玄虚的手段,而是通过两条叙事线索的交叉叙述来营造悬念感。影片整体可以分为两层结构,表层结构是执法官泰德进入精神病院调查医院对病人进行人体实验的案子,隐层结构是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为了治疗莱蒂斯(泰德本名)而配合他演了一场戏。表层结构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被消解直至打破,最终被证实是泰德的臆想。而隐层结构中存在大量的细节和暗示,使剧情扑朔迷离,给人时空错乱之感;另一方面,影片大量采用插叙、闪回等叙事技巧,还有许多故意为之的穿帮,如塞给泰德提醒他快跑的女人,喝水时手中却没有杯子,令情节始终交错在现实与回忆、梦境与幻觉之中,自然而然地增添了故事的悬疑色彩。
《禁闭岛》在票房上大获成功,也得到了西方媒体一边倒的好评,但仍有一些声音认为斯科塞斯在向好莱坞妥协,舍弃了自己的创作原则。其实,自从斯科塞斯开始电影创作以来,他就一直面临商业性和个性化的矛盾,他也在努力调和与克服。环球公司曾为斯科塞斯发行了备受争议的《基督最后的诱惑》,但作为回报,斯科塞斯为其拍了一部商业片,于是有了《恐怖角》。虽然这部作品是按照明显类型片的要求拍摄出来的,但在许多方面仍然具有导演特有的风格。斯科塞斯在充斥着喧哗浮躁、商业至上的好莱坞始终面临着这样的艺术困境,但他没有为了纯粹的商业目的拍摄任何一部商业大片,而是将个人风格与好莱坞传统相结合,努力将传统类型和现代元素、将古典叙事和现代电影的创作技法进行糅合。斯科塞斯在谈到《禁闭岛》的创作时说:“我认为商业因素在电影制作中是最重要的……就算是像《禁闭岛》那样的片子,它高昂的预算也会是个制作上的大问题。我衷心认为,如果你真的很想拍一部电影,你会想方设法地去做,即便是牺牲自己的薪水。”③可见,对于斯科塞斯而言,对于电影的热爱是凌驾于票房带来的愉悦之上的。
综上可见,斯科塞斯虽然在不同的电影类型之中进行着游刃有余的尝试,但却无一例外地将自己的作品都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斯科塞斯秉持着“求变”的态度为他挚爱的电影事业耕耘毕生,是当之无愧的电影大师。
注释:
①秦俊香.影视创作心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90.
②[英]大卫·汤普森.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M].谭天,杨向荣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③专访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大制作就有大牺牲[EB/OL].时光网,2017-02-17.https://ent.qq.com/a/20170217/0049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