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需求背景下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7-04-26杨微于鹏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5期
关键词:外语人才市场需求培养模式

杨微 于鹏

【摘要】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当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掌握某一语言知识的外语人才,而是向多元化、复合型的外语人才需求方向拓展。外语作为工具的特征越来越显著,因此高校应当改变传统的单一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地方市场需求为背景,建立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市场需求 外语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145-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各类院校均开设了外语专业,外语类的毕业生逐年增多。然而,近些年来,外语类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并不占优绝对的优势,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的就业市场需要的是掌握某一特定领域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而不是传统的掌握单纯语言知识的外语类人才。 这种供求不符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外语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基于当前的市场需求,高校应当探析一种全新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其问题

通过对黑龙江省内一部分高校的调研,笔者发现无论是一本院校、二本院校还是民办三本院校在外语院系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模式上并没有体现各自院校的特色,大多数院校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向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设置

通过对省内一些高校的调研,笔者发现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以及三本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同小异。从大一到大四,大多数院校开设了精读、听力、语法、泛读、概况、文学、翻译、写作、词汇学、语言学以及第二外语等课程。各个院校在办学特色和生源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然而这些课程的开设并没有以院校特色和学生实际外语水平为基础。盲目跟随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并不能真正发挥本校学生的优势和学校以及专业的特色,相反,这样反而降低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因此并不能获得预期的外语学习效率和效果。

(二)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每一位外语学习者都应当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知识才能胜任未来的工作,因此,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十分注重外语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的培养。 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都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即注重外语基础知识的培养。所以,当前的大学英语、大学日语、大学俄语的课堂教学内容都是以语言知识的讲解为重点。教师花大量的时间来讲单词、语法、句型,学生花大量的时间来练习。然而过多地关注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势必会忽略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学生的跨文化知识薄弱,文学知识匮乏,实践能力较差,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无法灵活、准确、高效地将某一外语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进而使得自己在工作中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职业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

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各国交往的频繁,外语教学的方法也相应地发生转变。通过各类会议的研讨,以及与黑龙江省内其他高校教师的交流,笔者获得了下述一些体会。尽管目前所有学校都提出大学阶段的外语教学是以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目的,都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教学思想,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整节课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要内容;此外,极少有教师在课程中花大块时间给学生补充跨文化及外国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外语人才,可以掌握比较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却缺乏实践过程中语言的运用能力,人文知识的薄弱和跨文化知识的匮乏使得外语毕业生工作中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工作效率低下,非常不利于职业发展。

三、市场需求背景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无论是教师主体还是学生主体都没有意识到社會市场需求对于人才需求的影响。为了顺应社会的市场需求,使外语类毕业生能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各类院校的外语院系都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本校办学特色以及生源的实际情况,建立一种适合本校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上述调研结果,笔者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课程设置

外语院系的课程设置包含多个方面, 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高校的外语院系都要设置所有课程。例如:一本、二本院校生源相对较好,大多数学生外语基础比较扎实,在语言学习方面的要求不仅仅限定为通过期末考试或者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日语一级或二级的考试,更多的学生在大四会选择继续进行研究生深造。因此,笔者认为此类院校在大四的课程设置可以以考研科目为依据,开设相应的文学、语言学、词汇学等课程。 与此相对,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来说入学分数较低,除了外语类院校,其他类型院校的学生外语基础都比较薄弱,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较低,大多数学生将语言学习的目的设定为通过期末考试以及各类等级考试,以此增加自己的毕业砝码。作者认为针对这类院校的学生,应当设置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科技英语等。此种课程设置的模式是以加强学生的外语语言基础知识为前提,在此基础之上,再横向拓宽学生外语领域内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外语类人才。

(二)教学内容

外语的工具性特征使得外语学习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外语语言基础(听、说、读、写、译),这样才能使外语类的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体现出其语言的优势。而作为外语的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又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深知词汇和语法是掌握外语技能的基础也是关键。也正是由于此种原因,外语类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词汇和语法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为学生讲解词汇、语法, 然而在突出词汇语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听力和口语的练习,此外,在整体的教学内容中很少有涉及到跨文化知识的传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读写译能力较强,但听说能力却较弱。尤其在实际与外国人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跨文化知识,以及较弱的听说能力,使得国际事务进展不顺利,直接影响到未来工作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给学生奠定语言基础知识外,还要加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教学方法

在当前的市场需求背景下,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在当下的外语课堂中,教师依然可以采取语法翻译法、任务型教学法等,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突出交际教学法的地位,每种教学方法都是与其他方法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交际教学法可以最大限度地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结语

在当前社会的市场需求背景下,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是外语教学的必然趋势。各类院校都应当以扎实的语言基本知识为前提,横向培养掌握某一特定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外语类人才在工作中发挥自身优势,紧跟国际化进程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范登伟.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理工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以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J].英语研究, 2014(1).

[2]张彬.基于需求分析的地方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大学教育, 2016(2).

[3]张银轶.以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12).

[4]朱丽.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2).

[5]庄智象.我国外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外语界, 2010(1).

作者简介:

杨微(1985-),女,黑龙江省牡丹江人。哈尔滨剑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于鹏(1984-),男,河北省唐山市人。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日语语言学和教学法研究。

猜你喜欢

外语人才市场需求培养模式
A Private Practice
2018年一季度中国理财市场需求潜力地区排名
基于区域经济的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国际化视野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个性化外语人才培养浅析
国外外语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面向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