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17-04-26田舒
田舒
【摘要】自19世纪下半叶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普莱尔叩开科学儿童心理学大门以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就更加广泛了。在美的环境中,儿童心理上容易产生愉悦感,有利于他们身体健康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阐述美术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它主要体现在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情感及意志力、思维能力这四个方面,相信通过美术教育能够使儿童的心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育 儿童心理 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36-01
儿童的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让学生在美术创作这一环节更自由、更主动、更能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较好的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呢?
“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在唯物主义观点中,心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而“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3]。
根据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及某一年龄所特有的主导活动的性质,儿童心理的形成有以下几个阶段:学前儿童期、学龄前期、学龄初期。[2]本文主要针对1岁到11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进行阐述。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二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三是教育和发展现状之间的关系;四是年龄与个别差异之间的关系,这四个方面表现了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1]。在本文中主要针对前两点进行具体阐述。涂鸦和率真是儿童的天性,当儿童画大山、小河、太阳、月亮时,不是为了功利目的而只是想表达自己的认识、想象和情感。孩子大多爱看动画片,动画其实就是美术技能的一种体现,如孩子看过大灰狼和三只小猪的动画片后,在另一个动画片中再次出现大灰狼时孩子会感到害怕并且痛恨,而看到小猪的时候却会认为小猪是自己的好朋友,并富有同情心觉得小猪很可怜。当家长带着孩子去动物园,孩子看到狼舍里的狼时就会产生“不喜欢”的想法,孩子会想起在动画片中大灰狼欺负小猪的画面,这都是受后天因素影响造成的结果。
通过美术教育能使儿童的心理得到更全面健康的发展。“想象”就是对头脑里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美术教育对发展儿童想象力有帮助科学研究证明,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左半球是管人的右边一切活动的,一般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右半球是管人的左边的一切活动的,右脑是祖脑,左脑是右脑的分机。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综合等功能。所以在知觉、想象力方面更强一些,儿童的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也不是仅仅靠判断和推理进行的,而是靠想象进行的。对小孩子来讲,“万物皆有灵”,“万物皆有情”,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教孩子从不会画到会画,从画不像到画的像,那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技能型和模仿型的,忽略了儿童的天性[1]。例如:给孩子一块橡皮泥,孩子究竟要捏什么没有明确目的,只是在摆弄过程中看它像什么就是什么。家长总希望孩子画什么像什么,涂颜色不要涂出规定的线外。其实,孩子画的不像,控制不住涂色是年龄的事,因为孩子年龄小,画画时眼、脑、手的配合还不够协调,小手的肌肉还不够发达,不听脑子的使唤,所以画不直,画不像,涂不好颜色是正常的,但是时间一久自然而然就好了。
培养孩子良好的想象能力在美术教育中充分的体现了出来,例如,在美术教学中,老师在黑板上教孩子画一只鸭子在水里游泳,孩子却在图画本上画了两只鸭子在池塘边的草地上捉虫子,孩子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画,但是孩子却发挥了想象力按自己的想法来画画,这就是一种进步。欣赏作品也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儿童画大多都充满个性化,其中有许多值得观摩的部分,同时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及创造潜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孩子欣赏其他孩子的作品,从而告诉孩子哪一部分画的好、哪一些应该画、怎样去画,引导孩子在欣赏别的孩子的画时注意自己的不足。这说明,美术教育能使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培养儿童的美术技能在综合教育中能使儿童的想象力如添双翅。
儿童的美术活动是与智慧和创造紧密联系的,儿童学习绘画能够使他们变得更加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对儿童早期智力的开发也有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正确把握方向,体现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是当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美术教学既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美术教育可以使儿童心理更健康的发展,培养更健全的人格,对学习其他学科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王耘、叶忠根、林崇得.小学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p25-26
[2]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M].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p76-78
[3]闻素霞.心理学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p123-132.100-103.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