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幽默情境,提升人文素养
2017-04-26王梓宇
王梓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89-02
很多经典文本中含有“幽默”元素,那并非浅显的使人发笑,而是经得起咀嚼,富含深意的人文关照,当作者观透百态,味尽人情后,再挥洒谈笑就很从容了,那便是真的幽默,滲透在文本中,很值得我们教学时涵泳之。咱们还是先从文言文说起吧:
比如《陋室铭》一课,全文透着一股文人的清傲,高才,或如后世东坡所言的“满肚子的不合时宜”,在理解其人其文后,我会引用一个经典的情境,来升华文本:
县令说:你刘禹锡身居陋室,还逞何才!
刘禹锡回: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县令又说:城中无杨柳白帆,你能吟唱何物?
刘禹锡又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县令还说:你穷困如此,谁还愿与你为友?
刘禹锡再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个情境非常经典,还可以继续深挖,比如小组成员若有四人,反方不止一个县令,再加上师爷和小吏,他们围攻刘禹锡,刘禹锡“舌战群儒”,同学们沉浸其中,传神地表演,既有喜剧效果,又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铮铮傲骨。
待课下,同学们再看到《秋词》,再看到“前度刘郎今又来”的故事,便会会意地点头:是诗豪说出这样的话,做出这样的事,真一点都不稀奇。
比如《公输》一课,知悉全文后,大家对鲁墨斗智极感兴趣,尤其是最后的两个“吾不言”,能把话说到这份上,无声胜有声,纯凭默契交流,该是不错的老朋友吧?
“老朋友,亦是老对手,还是师兄弟呢,大家不知道吧?”,我顿了顿,开始小说家言,“当年拜师学艺,一个头磕在地上,跟亲哥们儿一样,墨子长两岁,是师兄,鲁班呢是师弟,俩人都心灵手巧,有非凡的才能,而且一直暗中较劲,这鲁班老感觉自己略输一筹,就慢慢走上歧路了,他开始为皇家服务,墨子则坚持为人民服务,所以原文中他们劈头的对话就那么熟稔,充满机锋,因为太熟悉了,最后的师兄弟斗智也就格外精彩,都斗了多少回,当然,像原来一样,还是墨子赢了!”
鲁迅的小说《非攻》里也有此渲染,同学们上演课本剧,就按这个模式,还真演出了“斗智”的风范。
比如《触龙说赵太后》一课,太后蛮横而像个小妇人,谁让她儿子当人质,她就要吐谁一脸吐沫(可以联系先轸的“不顾而唾”),触龙老迈而颇识人心,有点“老奸巨猾”的味道,通过慢步走,拉家常,便俘获了太后的“芳心”,之后继续闲谈,于世俗伦常中凸显深奥大义,把一个溺爱儿子的母亲一语点醒,其中人物的很多动作、神态、语言描写都极具神韵,同样可让学生表演,于笑声中,他们会体味古时庙堂上的另一面;世俗,平凡,一样是家长里短,骨肉情长。
我发现,除了真正的悲剧,经典文言大都很幽默,而且能够体现中国传统的品格、智慧以及生活情趣。
西方小说中的经典篇目,也往往有此元素,比如契诃夫的《变色龙》,文中对小狗的称呼一变再变:“下贱胚子”“娇贵的动物”“野狗”“好一条小狗”,伴随着左右开弓地抽嘴巴,奥楚蔑洛夫警官不断改变着自己,如同一只疲于奔命的陀螺。
不止如此,还有“脱大衣穿大衣脱大衣”,我们只见奥楚蔑洛夫警官,他抓耳挠腮咬牙切齿声嘶力竭疲惫不堪:到底怎么变?这次再怎么变?下次再怎么变?到底是不是将军家的狗噢,他表面谈笑自若,实际内心都哭干床单了。
一众小人物哈哈笑着,看着这出变色的好戏,他们其实更加低贱,还远不如“警官”,笑声回荡在时代的舞台上,正是在嘲笑他们自己。人群里面保不齐就有阿Q,扬着头拍手称快,要不《阿Q正传》传扬开后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共鸣,俄国人说他们有阿Q,欧洲人说他们有,美国人说他们有,连素以刚烈著称的伊斯兰世界都说,他们那里也遍地都是阿Q,或者小D,王胡子,一双大脚的吴妈。
咱们看了《变色龙》,不也觉得遍地都是奥楚蔑洛夫吗?而将军则高高在上,在文中并未出现,他是一个无从把握的“威权形象”,但他却又时刻把握着这些渺小的灵魂,让他们哭让他们笑让他们生让他们死,想透了就会发现,那也何止是笑,是哭,是欲哭无泪,是无数小人物的生存困境。
学生由此而产生悲悯情怀,重新审视本文,审视奥楚蔑洛夫,一直审视到我们自己,本为“日月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呵,何以成了躲在阴暗潮湿的林荫中的变色龙?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伴随着“喂,菲利普”,一个大航船上的绅士向我们扬起白手帕——他就是于勒叔叔,当年他不过一二流子,可在大航海时代乘风破浪,去美洲淘金大获成功,“平地一声雷,转眼富家翁”,他有钱了,从此“仗义疏财挥金似土”,而且要与全家受用那“数不尽的荣华富贵”。
当然,这只是“老家人”的幻想,实际上只有一封翻烂的家书,但那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信仰,为了它,全家休戚与共,坚持每周到海边散步,并且二姐还“拐带”上了一个“真诚的青年”,确实很真诚,就是看完信才决定向二姐求婚的。
读来读去,我觉得这个故事都像是我们明代《三言二拍》中的市井评话,虽然起了些外国名,可那些无比鸡贼的人与事咋那么熟悉呢。
所以授课时,我给全文混搭了一份传统评话的情调,用三首过场诗串联了全篇的讲授,它们分别是:
其一
当年败家恶棍,今日富贵才郎,远方来信似黄粱,一看一回希望。
其二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眼前骨肉亦非真,恩爱翻成仇恨。
其三
少年情义相赠,尚存童真善良,人生路上莫彷徨,但行好事神畅。
因为是外国小说,大家一般都认为故事很遥远,应充满异域情调,甚至有些难以理解的细节,但我这三首过场诗念罢,大家仿佛与于勒全家相会,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他们全都是疲于奔命的俗人游子,回不了家,也永远不会感受到温暖,除非把冥冥中左右一切的巨手去掉,那只手可能是权,也可能是钱,但却绝对不是“情”。
理解了,大家便会觉得自己还是少年,还能敲碎那只巨手,改变这一切。
理解了,大家便会对着幽远的时空,对着时空中无数奔波的小人物报以同情,并且微笑着说一声,谢谢。
这些名家名作,我们读进去,笑出来,深思过,便能感受到一份骨子里的幽默,它们来自于对人世的警醒,对世俗的包容,对真情的回顾,以及对自身、亲友,甚至所有人的温情与关照,当学生品尽了其中三味,也就大大深厚了自己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