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动力、优化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2017-04-26杨红梅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5期
关键词:学法动力美的

杨红梅

【摘要】新课改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本文主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优化教法学法、培育良好情感、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几方面进行论述。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61-02

新课改的重点是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经近几年课改的教学实践、探索、反思,笔者深刻体会到“激发动力、优化方法、加强美育、发展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新课改切实高效之法,是精髓所在。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发扬和探索。

一、激发动力,乐学好学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需求是动力之源。人生理想、阶段目标、个人愿望、生理和心理需求、興趣等,都能产生动力。没有动力,学习是无源之水。因此,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都应对学生远大理想、目标、兴趣、需求进行良性培育和激发,以及一般正常需求的满足,以保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具体可通过竞赛、表演、探究、活动、等措施,以激发和强化学习动

力。

成功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成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了进步和好评。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实际上没有一个绝对化的标准。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学业基础上有进步,便获得了成功。一般说来,学生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尚未充分发展以前,学生成功与否的评价依靠教师或他人即外部的奖励为成功的标志。由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尚不够强,因而教师和他人的肯定评价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成功感获得就显得相当重要。

成功可使学习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由此带来的愉快情绪体验就成为学生形成和发展学习兴趣的桥梁和纽带;反之,失败就会使学生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对学科的消极态度就会在少年身上扎下根”。所以学生在生物学习上不断的成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有趣、活动、成功、反馈和交住是培养中学生经验地北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知识的趣味性,学生学习成功的信息,有关学生学习兴趣的反馈,只有借助师生之间的交往才能进行下去。

二、优化方法、会学善学

1.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强化学法指导和督导学生应用并创新学法。学法指导包括共性(普遍适用)和个性(单科学学法、个人适宜)学法指导。如指导学生运用“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查漏补缺”五环节进行学习,指导学生上课会听、会记(重点、关键、结论)、会察,会问,会思,会练,指导适合各科特点的学习方法。

2.让学生学会置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甚至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教师不仅不能求全责备,还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瑞士一位专家皮亚杰指出,“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只有摒弃封闭的“填鸭式”教学,实行民主的开放式教学,正确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二者的关系,以各种形式启动、激活学生思维,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打下扎实的基础。

3.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展开探究

由于现代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和获取信息的途径都比过去多得多,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一些社会现实现象,尤其是一些社会消极的东西,有时比教师还要多,有些事情可能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展开探究,更有熟悉亲切感,更能激发动力,强化学习方法。

4.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中投入一“石”,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千层浪”,使课堂变成学生思维操练的场所。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高明的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在学习活动的安排上,应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探究发现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5.教学方法的优化

(1)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多元价值取向引起;(2)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用统一的规格、不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进行个别化教育;(3)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得分点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4)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地因素增多。

三、加强美育、升华情感

1.联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舍此,情感对任何美的事物都无动于衷。”可见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生命的独特性”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草木葱茏,碧水盈盈的秀丽世界,其中的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结构不同,形态各异,构成了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自然界,体现了生命的“多样性的美”;各种生命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出“和谐美”;在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使他们了解到美无处不在,而注意挖掘和感受美的事物,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

2.利用社会中的美与丑,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既有整体美,又有局部美;还有和谐美等。美中寓丑,丑中也寓美。在教学中注重挖掘生活中的美与丑,使学生理解美的所在,美的原因,美的种类和美的程度,并给予正确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对社会中美与丑的剖析,使学生了解美与丑的真谛,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3.结合热门话题,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的事物是在人的发现、鉴赏基础上去共同维护、共同创造出来的。因此在培养学生能够感受美、鉴赏美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使其善于体现美、创造美,即善于在自身、在周围的环境,在日常的生活中去体现美,去创造美。因此结合“步入青春期的我”教学教育学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衣着、仪表和语言举止,使其符合真正美的要求。

四、实践创新、发展能力

1.师生互动,进行社会性实践,如竞赛、表演、运动、劳动等。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应多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充分锻炼和展示自己,发展实践、创新能力。

2.学以致用:多数青少年是缺乏学以致用的习惯和意识的。因此应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避免知识脱离生活和社会实际。家长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知识应用能力。当孩子具备了学以致用的好习惯以后就会在生活中积极地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以学习促进实践,以实践带动学习。

3.运用方法,运用知识,解答问题,完成作业,动手操作,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创新,都是实践,通过实践使知识得到巩固,动力得到强化,情感得到升华,方法得到创新,能力得到发展。良好的学习动力、学习方法、技能、美的享受,不断的实践探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然会不断增强。这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严先元主编《教学技能》成都科大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学法动力美的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好美的雾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