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史哲为视角,开启智慧之门

2017-04-26吴单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5期
关键词:文史哲文化素养视角

吴单

【摘要】学生的文化素养从何而来?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中起了多大的作用呢?尤其是对于独立自主意识渐渐增强的职校学生们,他们在语文课上最需要获得的是什么呢?

【关键词】语文学习 文化素养 文史哲 视角 情感体验 知识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77-02

教学中我们都会遇到同样的现象,一些学生作文语言优美,引用颇多的名人名言。但是他们所引用的名人不外乎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而且具体问起他们的事迹与思想观念,学生多数只是略知一二,说不出更多的内容。于是,他们的作文也就无论什么题目总是用那几个人、那几句话,生拉硬扯,牵强附会。究其原因,这与老师有一定的关系。由于考试指挥棒及学校社会效益的误导,多数语文老师把多半精力放在了语文知识的传授上,对于语文思想内涵上的教学的探索也多引发他们强调语文要回到语言文字上来的议论,在这种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的教学指导下,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学生做阅读题只会回答术语却不会分析,作文有千篇一律的华丽文辞却缺少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现实是我们所欣赏的优秀作文,无不是彰显身后文化底蕴的文章,在表达观点时有理有据,能根据需要引经据典。这类学生的文化素养从何而来?当然,与他们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试问,我们的语文课在其中起了多大的作用呢?尤其是独立自主意识渐渐增强的职校学生们,他们在语文课上最需要获得的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用法,学生已经做到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在职校阶段,他们应当培养自己更高的理解领悟能力,对语言层面后的内容有更深一步的探讨,而这就是文史哲的内容。在此类学习探讨过程中,学生学习认识自然、社会、自我,规划人生;关注自我发展,培养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职校语文教材中,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名著导读四项内容,其中阅读与鉴赏是主体,阅读的课文以名家名篇为主,它们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甚至近千年的时间淘洗,数个时代的筛选,保留至今,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一部分,有着丰厚的精神内涵。那些只停留于表面意义的文章从来就成不了经典文学,而经典文学总是与历史时代、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不妨以文史哲统一的视角,为我们的学生寻求一个成长的有效途径。

以文史哲为视角,能够引起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进而达到引导学生发展自我知识构建和情感发展的目的,尤其是文言文更能说明这一点。职校教材书中,每一册都有一个文言文单元。学习文言文,语言固然是一个重点,但是我们只停留于此,学生就是在上枯燥的文字整理课,恐怕这也是许多学生厌烦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原因吧。其实,这些文言文有的是史传文学,有的是散文,有的是论文。以文史哲的视角看待它们,其中生动翔实的历史故事,古人充满智慧的睿语,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哲学思考,都会引发学生疑问和探知的兴趣。例如,教材一中的《赤壁赋》《兰亭集序》,教材二第三单元的《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教材五中的《逍遥游》等篇目。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要求学生结合历史知识明确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去品味烛之武的劝谏语言,就会让学生自然而然领悟到劝说中的智慧和语言的艺术。《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行为,学生以今天的角度看恐怕是仅仅停留于爱国的层面,我们不妨从历史上“侠士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荆轲刺秦王的内涵,使学生学会变换角度看问题。《赤壁赋》中写尽风物之美,但我们如果不能了解苏轼的儒道释思想的复杂融合,我们就只能陶醉于美丽的风光而已。设计一个“苏轼事迹和作品交流会”,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地阅读欣赏文本,深入领会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同样,了解了魏晋历史和士人遭遇,就不难理解士大夫的“务清谈,轻实效”,从而体会到《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痛斥“一死生”“齐彭殇”为“虚诞”“妄作”所反映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我们从文史哲角度设计教学,为学生的知识构建创造条件,了解了相关历史文化,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学生眼前的文言文不再只是半生不熟的语言,而是对我们有指导借鉴意义的一段段生动的历史故事,一个个有思想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学习兴趣自然生成。

以文史哲为视角,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和分析鉴赏,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文学作品是时代之声,有些东西只有切实了解其中的原委背景,才会有深层次的理解。当我们对文本的把握滞留于表面深入不下去时,我们不妨以文史哲统一的视角做一点思考。《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生都能体会到作者梁实秋对梁启超先生的诚挚情感,但是仅仅停留在赞美和爱戴层面的把握。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中讲到先生的演讲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时,只用了“热心肠”一词,是不是梁实秋用词不当呢?这时我们结合历史,审视梁启超的戊戌变法,了解梁实秋的政治主张,那么我们就能够理解梁实秋为什么只用了“热心肠”而没用其他词语了。巴金的《小狗包弟》,文中几次出现“包袱”一词和“熬煎”一词,“红卫兵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送走包弟,“我反而更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一条小狗怎么会令作者在十几年后仍有情感的“熬煎”?当学生交流了自己搜集来的文革的历史资料以及那个时代的经历者的叙述,他们深深体会到一种难以表达的震撼和伤感,“包袱”与“熬煎”所呈现的巴金老人的内心情感不再难以理解。如果我们再了解文人的性格和“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就会真实地感受到巴金老人的一句“我想向它表示歉意”所承载的重量。以文史哲为视角,很多似乎平淡的语言就如同开放的花苞,内蕴尽显;很多似乎艰涩的语言就如同剥去外皮的洋葱,味道浓厚。

以文史哲为视角,有助于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写作文时,学生常常苦于没有材料,殊不知课本中的很多人和事,就是一个丰富的写作素材库!当我们在学生作文中看到课文中的语句被恰当引用,看到我们在语文课上所讲到的内容被灵活运用的时候,我们不禁感叹学生的灵气,这是一种活学活用,是一种智慧。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多做这样的工作呢?一个职校学生的思考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老师来做这方面的引导。如果我们学习这些篇章的时候只重视语言,而没有进行文史哲这方面的思考,那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应有的损失。当然学生在作文中的联系与思考可能是有限的,但是至少可以有开阔的视野、历史的深度、哲学式的思辨,哪怕它是非常初级的。学生的阅读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在繁重的专业课程训练的压力下,他们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就少得可怜,而我们的教材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只要我们以文史哲的视角去挖掘,就能找到一颗颗美丽的珍珠。《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劝学》为我们提供了“善用人才”“借”“辩”为话题的作文素材;《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为我们提供了“和”为话题的素材;《老人与海》《逍遥游》《热爱生命》《沁园春·长沙》为我们提供了“生命的高度”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以文史哲为视角,可以使学生多角度了解历史,建立历史责任感,认识人生,感悟人生,规划自己的人生。语文课程的新理念是要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成长,学习认识自然、社会、自我,规划人生;要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其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学生宏观的历史知识通过历史教科书可以获得,以人为关注点的历史却要由语文来了解,语文文本中涉及诸如此类的问题:人在历史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人生的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怎样的作用,哲学思想发展与历史的关系。这些问题对于学生的人生成长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启迪作用。我们不否认学生首先要对语言文字理解把握,但是很多文章最能抓住讀者的是写下那文字的灵魂。例如《离骚》,忠贞爱国又毫不妥协、思索真理、以死抗争现实……屈原的人格魅力使得他的《离骚》超越了简单的文辞的美,而上升到一个思想的高度。

当然,我们不能片面强调文史哲。不注重基础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没有了附着,也背离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同样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在以文史哲为视角透视文本的同时,也要扎扎实实搞好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这里提出文史哲的视角,我们是要给学生学习语文打开一种思路,最终还是要为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的丰富和知识构建的发展服务的。

参考文献:

[1]陈馨:谈谈高中语法教学的反思和尝试[J];语文学刊;2011年13期.

[2]王胜利:源于教材的2011高考试题[J];考试(高考理科版);2011年08期.

[3]高丰平:对重研教材的再认识与再开发[J];上海中学数学;2011年05期.

猜你喜欢

文史哲文化素养视角
我校举行座谈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暨“5.17”讲话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重要回信精神
为什么众多大科学家都精通文史哲
真实世界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