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工匠精神内涵 提升技能型人才教育质量
2017-04-26林妙山王高平王玉群
林妙山++王高平++王玉群
【摘要】通过对教学管理、技能传授、德育培养、实习就业、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教师发展、技能学习等方面探寻工匠精神内涵,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对“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不懈、专业敬业”等优秀工匠品质引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探寻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及“技能型人才教育”办学的思路。
【关键词】工匠精神 技能型人才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31-02
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已逐步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应用技术及掌握先进操作技术专业人才。因此,教育面临挑战,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人才更需紧迫。现实当今社会“商人精神”横行,快速获取利益是根本;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需要那么一点实实在在的工匠精神,这是立足之根本。工匠用工作获得金钱,但工匠不为钱工作,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本质上也是“工匠”,工匠做产品,而教师培养的是学生,教师应该把自己看成一家百年艺术品老店的艺术家,学生就是一件件正在打磨的艺术品,他们虽各有不同,甚至残缺,但目标必须是让他各有内涵和品位。
一、工匠精神内涵
“工匠精神”是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探寻工匠精神内涵,对专业教育工作者,体现的工匠精神可以用四个词语来概括: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坚持。
1.敬业
首先我们应该爱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享受工作的乐趣,才能像工匠一样做出高品质的艺术品。教师是一个“平凡”的工作,如果确定做这个职业,就必须放平心态,拒绝浮躁,必须要有一定的信念和信仰。
2.专业
作为工匠的教师首先是专业的,必须有精湛的技艺,必须具备专业的教学技能和精湛的专业知识。
(1)教学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论和方式都不断发生着改变,因此教师也必须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技能,多让学生参与课堂当中,可以多以活动式、任务式、团体式的模式来分配学生的课堂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专业知识:当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时,就必须使传授的专业知识是有用的,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工匠精神是李克强总理在产能过剩的市场环境下提出的,也就是说以前生产出的产品是低级的,粗糙的,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了。今后必须创造是精华的符合时代进步的产品。那同样对于教育而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是满足社会需要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保持学习、进步,跟上时代的需求,多与社会和企业保持联系,知道社会和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品质和什么样能力人,采取目标教学和管理。
3.“精益求精”的学生管理态度
当今我国教育体系,技能型人才培养所面对的是一帮特殊的学生,通常他们在读中学时是不被重视的差等生,在学习和生活习惯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学校必须在管理上做到细致和高要求,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社会价值观。在职业院校班主任每天进教室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数人、查仪容仪表、查卫生”,向班委了解班级问题,做到当日问题,当日解决,不过夜;学校领导、学生处安排的工作在系领导的管理和任务分配布置下能第一时间有效落实到位,做到不拖沓,不模糊,学生工作做到无死角,从根本上遏制了很多问题的发生。真正全面的做到了精细化管理。
二、把工匠精神融入实训教学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训。实训课程首先从培养学生兴趣开始,培养出学生对职业的兴趣,是培养优秀工匠的基础。因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整体培养有一定的难度,实践中可以从少而精开始,以点带面,以个别专业带动全系。其次是打破局限性,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再给学生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时间和场地;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要匹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相应考核办法。进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三、把工匠精神融入实习和就业
技能型人才的就业需要学校与地方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科技园区、创意园区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支持,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研究院、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和科研、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形成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格局。建立學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校企合作的专业集群实现全覆盖。在学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创新及市场运营,在项目的进程中重视技术教学和实践训练,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干中学习、尝试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吸收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及企业对品质的要求,有利于对“工匠精神”的塑造。
四、创新创业教育诠释工匠精神之精髓
当前国家在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工匠精神的创新能力是指具有凡事不墨守成规,不循规蹈矩,力求推出新构思、新设计,运用新方法、新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匠人才必须具有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造力。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新技术、新理论、新观念、新办法,这是工匠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最突出的表现。所以,在工匠人才培养中,一方面高校需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开发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需要高校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努力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
五、结论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顺应时代、产业、科技的发展,需要学校增强把握社会经济技术重大变革趋势的能力,不能闭门造车,要开放眼界,适应、融入、引领所服务区域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瞄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形成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新格局。促进新技术向生产生活广泛渗透、应用,推动“互联网+”战略在当地深入推进,形成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优势。
参考文献:
[1]曹顺妮.工匠精神-开启中国精造时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3]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