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2017-04-26王素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4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和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不论是培养目标上、课程设置、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上,都还需要不断改进。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在素质教育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高校仍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不断探寻摸索新的途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教育国际化对策

我国有着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理想人格的养成。但近几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以及GDP至上的观念盛行,进一步导致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收缩,其育人功能也被漠视。然而,那些为今后谋生做准备的实用知识以及技术的功利教育受到了广泛的追捧,人文教育则逐渐被边缘化。这样一种教育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尤其是教育国际化和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背景下,高校开始不断进行改革。近年来,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改革中,大学人文教育以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现状

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从而提升人文素养的教育。其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个人修养、道德品质,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和问题。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道德情操,培养爱国精神,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拓宽他们的视野,从而使他们具备扎实的文化根底以及深厚的人文素养底蕴,为他们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此,众多专家学者,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针对人文素质教育,早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非常注重,提出了一种教师与学生交谈和辩论的方法,即著名的“苏格拉底法”。在西方的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自中世纪至19世纪中叶之前,一直都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但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知识教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片面重视科技知识教育这种现象导致了很多问题,其中包括人文素质的严重缺失,因此人们开始再次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问题,各国也开始出台各种文件努力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比如1988年,在《未完工的设计:本科工程教育中的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报告中,美国大学协会指出了工科院校中存在的应用文科教育问题,并努力解决面临的这个问题。

我国是从20世纪末开始逐渐意识到这方面的必要性,并逐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1998年4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并印发了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从此文化素质教育开始在高校中全面展开并推广。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2005年,全国又召开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会议。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围绕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全国高校坚持以育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发展。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越来越关注,不少学者和教师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其中,很多学者做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有益的研究工作,不少还是具有开创性的,为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经过在中国期刊网上的查询,发现2000到2016年期间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关键词的相关论文记录有10,084条。其中,学术期刊论文9465篇,报纸全文269篇,硕士论文199篇,会议论文149篇,博士论文2篇。由此可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和西方国家的人文教育相比,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培养目标上,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指导性明确,有法律约束,操作性强,而我国的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目标在各高校中并没有太大的实际约束力,原则性强但操作性弱;在课程设置上,我国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精品课程少,安排随意,目的性弱,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的方式仍显得过于单调,并没有更多途径使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科学性,没有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及知识结构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學方式上,过于强调灌输而忽视启发,其结果是学生日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沙水花,2011)

从教育体制上而言,在我国,中学阶段采取文理分科,同时大多数高级中学一味地追求升学率,造成文化教育的忽视。在大学阶段,学生面临着过多的专业课考试压力,无暇顾及人文知识的学习,老师面临的则是教学压力,难以同时进行人文思想的传输。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造成大学生的人文知识贫乏,无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也不能适应新世纪新时代的需求。要想使学生获得智慧,除了有专业知识的充实之外,还必须有人文知识的支撑。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专门人才支持,同时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鉴于上述情况,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开始逐渐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0年5月,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高等教育将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任务,更加关注发展理念的战略性转变,更加关注培养模式创新和体制改革,更加关注质量保障评估的制度建设。我们将大力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一是更加注重创新性,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二是更加注重综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三是更加注重包容性,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博大胸怀;四是更加注重选择性,为学生创造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由此可见,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是大势所趋。(中国教育报,2001)

除此之外,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就是人才的竞争。为使社会健康、快速、长久地全面发展,跟上全球的脚步,我国高等教育不仅要重视科技的发展,而且要重视文化的传播和人文科学的教育。众所周知,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却又是深远的。它影响的甚至不止是一代人,而将是几代人。可见,如果忽视了人文科学的教育,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正是目前学生需要具备的。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并继承这些传统文化,吸收其积淀下来的智慧,不仅要体现在内在意识上,而且需要在自己的行动中切实地表现出来,发展并弘扬它。对人而言,人文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基础教育,但是它对于人的其他素质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而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状况并不乐观。人文素质缺乏越来越严重,作为学校,更应该采取一些途径来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一)加大人文教育学科比重,增强约束力

我国很多高校的课程体系尤其是理工科类的学校过多地侧重于专业课程,人文课程所占比例很低。因此,首先需要明确认识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其次,在整个课程体系里,加大人文教育学科的比重,可以采取必修和选修的形式同时进行,但是必须形成完整的体系,比如,课程之间在不同学期不同学年之间的衔接,循序渐进。同时,贯穿整个大学生活。我国众多高校的人文通识课程主要是在大一大二进行,建议此类课程延续学生整个大学学习阶段。最后,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要加强人文教育课程学分约束力,使其能真正落实,而不是流于形式。鉴于很多人文课程是通过选修的形式进行,如果在此类课程学分上加以要求的话,加上学生对于文化教育的忽视,很难保证他们对此类课程的重视。所以,必须对学分进行明确的说明和限制,而非是笼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之分,在加大必修课中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之外,在选修课中给予人文课程学分的硬性规定。

(二)增加课堂教学中人文传输,重视教学方法

人文知识是基础,所以首先是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这个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的教学。教师应该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傳授人文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如英美文学课程,学生通过了解西方的文化、文学,不仅能陶冶自己,也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主修这门课程的同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修此课程,接受文化、文学的熏陶。无论什么样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意或无意地引导都是很有必要的。不仅仅是人文课程,很多专业课程也需要人文的支撑,教师可以适当将两者融合。同时,提升教学方法,使人文素质课程丰富多彩。比如,美国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特别重视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人文教学中把小组讨论、情景教学和问题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王焕成,2014)。此外,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了让学生能够将人文精神真正体现到实际行动中,可以设计一些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作业。

(三)继续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自我认知

学校还应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人格等。当前不少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对学习没有兴趣,意志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应注重对学生思想进行教育和开导,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可以适当地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从而使他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自我,感悟人生,健全人格,进而达到全面发展。

(四)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塑造人文形态

学校应为学生多提供实践的机会。人文知识是基础,将其内化了未必能外现出来。为了塑造人文形态,通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接触更多的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差距,摒弃那些不良的习惯和行为,真正地将内在的人文知识转化为外在的行动,从而体现他们的气质和修养。

四、结语

对于每一个处在全球化不断发展、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而言,人文知识的传达,人文精神的培育以及人文形态的塑造是需在学校、教师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慢慢培养并逐渐转化成他们美好的品格和品质的。面对教育国际化对于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我国高等教育素质教育改革不断加深的进程中,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因此,高校要继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家.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许昌师专学报,1998.4.

[2]石亚军.人文素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沙水花.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差异[J].考试周刊,2011.56.

[4]中国教育报.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综述.2010.7.

[5]王焕成.美国社区学院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以美国东缅因社区学院人文课程设置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4.

作者简介

王素芳(1982-),女,汉族,河南辉县,河南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高校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
人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