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发展 快乐有序 让孩子自己来
2017-04-26于怡红
于怡红
摘 要:幼儿园里,每到进餐环节是教师最忙碌的时候。教师要到伙房取餐,整理桌子;还要给幼儿分饭菜,时刻关注幼儿吃了多少,是否需要添加;吃完饭要收拾整理,结果幼儿无须自我服务。导致多数幼儿进餐过程中缺乏自我服务的意识,缺少自我服务的机会。我们常听见孩子说:“我自己来”。由此可见,他们愿意自己做事情,有想要自我服务的欲望。《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形成文明自信的生活态度和责任感。初步了解并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须的规则。发展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培养健康积极的社会性情感。认识并体验人人之间关爱、协作的重要和快乐。”可见,幼儿时期生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尤为重要和关键的。基于以上问题,在我班采用了自主午餐的尝试,以期抓住这一珍贵的教育契机,挖掘“自主午餐”活动中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自主午餐”活动中,实现自理、关爱、文明的目标。我们在进餐环节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自主;有序;快乐
一、餐前准备——优化幼儿进餐环境
幼儿喜欢在愉快、宽松的情境中,通过物质材料的刺激,产生自己动手的愿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幼儿的支持者。在精神、物质双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1.音乐渲染——让幼儿心情愉悦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不同的音乐会创造不同的环境,影响人的情绪、情感。而优美悦耳的旋律,可以使幼儿情绪安定、心情愉快,食欲旺盛,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为此,我们选取优美、舒缓、经典、愉悦的音乐,如:“班德瑞音乐、萨克斯音乐” 等,在幼儿进餐过程中播放。让幼儿在曼妙音乐中,放松心情,气定心静的来品尝,随着轻柔的音乐,慢慢、细细地享用丰盛的午餐。
2.自由结伴——共同进步
在一日生活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为幼儿提供交流、表达意愿的机会。进餐环节同样如此。因此,我们鼓励幼儿自由结伴同桌进餐。
进餐前,幼儿与同伴相互协商自由结伴同坐;进餐时,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我们经常听到孩子们愉悦的交流:“ 今天的饭菜可真香啊!”“我最爱吃的就是青菜!”他们还在鼓励同伴加快进餐的速度:“周怡凡今天你快点吃,好吗?”“今天你吃的真快”。他们可以互相鼓励不挑食、保持桌面干净、交流饭菜的营养。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孩子们愉快的进餐;在讨论交流中,他们学会了用恰当的方法处理与同伴间的关系;学会了相互鼓励,初步养成了关心他人、愿意与他人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
3.小餐桌巧布置——扩大幼儿活动空间
是将现有的空间,合理分配,创造无限大的可利用空间,为幼儿的自主取餐提供便捷。考虑到幼儿在取餐时,容易发生拥挤,为避免这种现象,我们设立两个取餐点。并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座位就近取餐。为同时还调整了用餐桌椅的空间布局。将幼儿进餐的桌子,由以前的横向摆放调整为纵向摆放,这样给幼儿留有了较大的公共活动空间。这样,使取餐、就餐区域更加清晰,为幼儿有序的自主取餐、进餐提供便利条件。
4.小工具巧提供——满足幼儿需求
我们首先要为幼儿配备和提供适宜、充足的工具材料。每位幼儿配备一条餐巾、每桌一块小抹布、小扫帚、小拖把。幼儿进餐时,用小餐巾擦拭小手、小嘴巴;幼儿用小抹布将餐桌的垃圾清理干净,保持桌面的清洁卫生;用小扫帚、小拖把清理地面卫生,为幼儿养成整理和清洁的习惯。只有提供充足的条件,幼儿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才有开展自我服务的可能。
二、文明取餐——“文明、有序”进餐的开始
幼儿在第一次自主取餐时,表现的行为是五花八门。如:不会拿公用勺取餐;用四个手指捏着碗边端饭;盛饭菜时,桌子上、碗边外,衣服上都有饭菜的痕迹。由于端碗的方法不对,幼儿在取餐、放餐的过程中,烫手、撒饭,使整个“餐厅”一片“狼籍”。
整个过程老师尽收眼底,并做了详细记录。应该说发现问题是进步的开始,我们与幼儿讨论,“怎样改变这么混乱的现状呢?”经过实践验证,确定了文明取餐小方法。
1.公用勺使用——拿公用勺要虎口对勺头,拇指在勺柄上部,其他手指再握住勺柄;公用勺用完后反放在盛菜器皿的边缘,就会方便别人使用。
2.文明端饭——幼儿认为端碗时,大拇指扶在碗的边缘,其它四个小兄弟托住碗底,这样就不会烫手或撒饭。
3.文明盛饭——盛饭时,要将碗接在餐盘里,不用贴在身上;如果不小心盛在碗边,应用公用勺盛到碗里,不应该用手挑进碗里。
4.食物带量——食物带量既保证幼儿基本营养,又满足个别幼兒的需求。幼儿带量用餐可以更科学准确的提供适合幼儿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素。我们为了保证每一位幼儿基本的带量,及时和保健医生沟通,确定了带量的标准。
请幼儿将第一次取餐时的“两份面食、一平勺菜、一份鱼或肉、一碗汤”吃完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适量取餐。这样既可以保证幼儿基本的膳食营养均衡,又能满足幼儿的个体需要。
三、文明进餐——文明、有序进餐的体验
在幼儿进餐时,教师进行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利用生活环节和幼儿共同讨论制定相应解决问题的规则。幼儿讨论协商的目的是通过自身理解了规则对于大家的意义,知道只有遵守规则大家才能快乐。当把外部规则转化为内部规则时,幼儿就愿意主动遵守。我们共同制定了以下规则:
1.小桌牌巧提示——尝试自我管理
进餐过程中,教师如果不断提醒幼儿“快点吃”“注意细嚼慢咽”“保持桌面、地面干净”等,原本愉快的进餐顿时严肃起来,势必造成兴奋灶的抑制与弱化,注意力分散,消化腺分泌减少,食欲下降。为保持幼儿对进餐的兴趣,我们让餐桌文化替代教师的“唠叨”。给每一桌准备了画有简笔画的桌牌,用形象生动的画面来代替生硬的语言来刺激幼儿的感官,画面包含着关于进餐时的行为习惯、规则等的提示,提醒幼儿进餐时应注意的问题,以达到快乐、文明进餐的目的。幼儿通过桌牌的提示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监督提醒同伴行为,从而提高幼儿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餐具文化——用餐更方便
餐具合理的摆放虽然不受大家重视,但是从中也体现着一种便捷与文明。我们为幼儿配备了进餐需要的餐具分别是:一盘、一小碗、一大碗。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由于餐具摆放的不合理,导致用餐时出现不便。如:“大部分幼儿隔着一个碗,把胳膊伸长去盘子里夹菜”由于幼儿园每天的饭菜都不同,随着饭菜内容的变化,餐具所盛的饭菜和摆放的位置也相应的进行调整。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研究,调整了摆放形式:倒三角形。即将三个餐具摆放呈三角形,随着进餐内容的不同灵活调整餐具。如:“吃米饭:用大碗盛米饭和红烧肉、小碗盛汤、盘子盛菜。大碗在前,小碗在大碗的左后方、盘子在大碗的右后方,这样方便幼儿用右手夹菜”“吃面食,用大碗盛菜、小碗盛汤、盘子盛面食和红烧肉。大碗在前,小碗在大碗的右后方、盘子在大碗的左后方,这样方便幼儿用左手拿面食”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指导后,幼儿不再需要老师的提醒,每次进餐时都会根据进餐内容,自己调整餐具,效果较好。
3.文明进餐——学会文明的“吃”
以前幼儿吃饭速度快,忽视了“吃”的文明与礼仪——他们端起碗来喝汤,用筷子往嘴里扒饭。这种行为不仅不利于幼儿的消化吸收,更不利于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建立。
我们从个体、客体综合的分析其原因:一是餐具配备还不够完善,应给幼儿提供多种餐具,让幼儿有选择的空间。二是教师对幼儿在进餐环节中“文明礼仪”的培养还不到位。综上原因,我们进餐时给幼儿每人配备了一把的勺子、一双筷子,让孩子有选择的空间。同时加强对幼儿在进餐时“文明礼仪”的培养。
喝汤时不能端起碗来往嘴里倒,而是要用勺子一勺一勺的喝汤;吃菜时,要用筷子夹菜往嘴里送,而不是用筷子往嘴里扒菜。
4.小餐巾使用——随时清洁个人卫生
以前,幼儿都是吃完饭后,到规定的地方取餐巾擦嘴。实施“自主进餐”后,发现幼儿吃“鸡翅、海鲜类” 的油腻食物,在二次取餐时,幼儿要到洗手间洗干净手,再出来取餐;还有的幼儿直接拿公用勺盛饭,把手上的油都握在公用勺上,这样不利于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给幼儿的进餐带来诸多的不便。当我们把这个细小环节也作为重点讨论的话题时,幼儿说出了当时的“不舒服”,并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了“难题”。
将小餐巾叠成小方块,放在每个小朋友的左侧,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取用。每次使用完后,都把餐巾还原。
四、餐后整理——提高幼兒自理能力
幼儿从小就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们养成了自己收拾整理的好习惯。现在幼儿用餐的餐具种类多,餐具的收拾整理比较麻烦。如果收拾整理的不规范,会给后勤人员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如:保育员负责洗小盘子,伙房人员清洗其他餐具。如果幼儿将餐具混放,工作人员就要重复劳动。我们感觉这也是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心中有他人的最佳教育时机之一。于是我们组织幼儿讨论“如何放餐具既整齐,又方便他人?”幼儿分组讨论后建立了我们共同的约定:
所有餐具分类收放——将盘子单独放在桌子上摞起来,其他餐具小碗放在大碗上放在餐桶里,勺子筷子放在餐盘里。这样既方便了工作人员刷洗消毒,又使幼儿逐步建立心中有他人,有为他人提供方便的意识。
一顿午餐里蕴藏着无限的教育契机。我们抓住每一次进餐的机会和幼儿一起尝试操作,帮幼儿初步建立文明进餐的意识。陶行知曾经说过:“听到的是会忘记的,看到的是会记住的,只有操作了才会理解了。” 在自主进餐活动中,幼儿的观察力、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述能力、为他人服务的多种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初步建立了良好的个性品质。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这样说:“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是孩子们可以自己做的,只是由于身边有可以依赖的人,他们就不做了,放弃了自己可以自己做的事,也就永远得不到通过自己努力随之而来的快乐。在一日活动中,让孩子通过一定的劳动来换取他所想要得东西,比简单的给予要好的多。” 进餐活动中,我们让孩子明白了生活是自己的事,并将劳动的权利还给了孩子。让孩子充分体验自我服务的快乐,为幼儿快乐的一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