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士禛诗学思想构成的文论背景

2017-04-26尹丹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9期

尹丹

摘 要:王士禛的诗学思想构成有着深远的文论背景,是对前代诗学批判与继承的结果。社会大环境下的士人心态及文坛风气,尤其“唐宋诗之争”都是促使他的诗学思想完善发展的催化剂。

关键词:王士禛 诗学思想构成 文论背景

王士禛诗学思想的构成要旨包含五个层面。以“神韵”为最高审美境界,以清丽淡远与豪放雄迈为双重美学追求,游离丁宗唐、宗宋之间而专取盛唐,兼蓄包容的诗学观,诗学思想构成与诗歌实践之间的复合关系,共同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完善的理论体系又有深刻的文论背景。

一、深远背景:南北朝至明代

王士禛诗学思想构成有着深远的文论背景。南北朝钟嵘,晚唐司空图,宋代严羽,到明代七子特别是徐禎卿,都是其具体体现。

(一)钟嵘《诗品》

钟嵘推崇五言诗,对王士禛有很大影响。他首次将“滋味”一词用于诗歌批评中,发现诗歌的美感特征是“有滋味”,认为好的诗歌必须有“滋味”,即“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诗之至也。”是“文已尽而意有余”。他还发现诗歌的创作途径是“直寻”,即:即目即景,不多修饰而伤了自然本色。这种对诗歌抒情意味的推重及讲求意在言外的诗歌境界对王氏影响重大,将这种情韵升华为“神韵”。

(二)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在中国诗歌美学批评史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最重要是下启王士禛。司空图将“滋味”说发扬成为“韵味”说。不但强调诗歌韵味的深远久长,且更侧重于诗歌韵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王士禛便以此为标的评文论诗。王士禛吸收司空图诗论的精髓:诗歌的最高境界该是审美层次的境界。

(三)严羽《沧浪诗话》

严羽诗论也是士禛诗论的背景。严羽好用禅宗观点比喻诗歌,将“味”的理论理想化、虚幻化,与司氏、王氏的理论内涵一脉相承。严羽的创举是,在继承发扬之外,关注到审美主客体间的关系。“诗之极至有一:日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入神”将审美主客体联系起来,要入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之神,将模糊的主客体关系具体化。

再者,“重视诗歌创作中主体的能动作明,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有悠久的传统”。王士禛的诗学思想也不例外。这种诗歌创作中对主体性的关注并非王士禛的独创,而是他吸收传统诗学精华的结果。严羽突出审美主体的重要性,从审美主客体的交融转为主体能动性的凸显,这对王士禛影响不小。

(四)徐禎卿《谈艺录》

徐禎卿也是士禛诗学思想构成的背景。徐氏诗论以情为本,其阐释细密的风格在七子群体中唱出一种别调。 “天马行空脱羁灼,更怜谭艺是吾师。”明确指出《谈艺录》是自己师法的著作。徐氏肯定“情”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与钟嵘、司空图、严羽一脉相承。徐氏论诗的神秘性是七祺追求的诗歌境界的表现,他发展徐氏诗论而成“神韵”。王士禛是最集大成者,他继承钟嵘、司空图、严羽“味”的理论,成为其诗学思想构成的核心。

二、当代背景:清初

王士禛的诗学思想构成,不但是对前代诗论的多元融合,社会大环境下的士人心态及当时的文坛风气也是一剂催化剂。

(一)社会大环境下的士人心态

王士禛的诗学思想在清初影响重大,与他所处时代的特殊性息息相关。满清入关时,清廷采取残暴统治,大兴“文字狱”,激起知识分子强烈不满,出现以顾亭林、黄宗羲、查慎行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主义诗人。而在王士禛生活的稍候时代里,社会矛盾日趋减弱,满清统治日益巩固,对知识分子实行优礼政策,统治者也需要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王士禛仕途得意,积官至刑部尚书。物质生活的充裕,政治角色的束缚,使他很容易将目光投向‘深远清悠、‘天然浑成、‘妙悟之类的诗歌意境创造上。”特殊的时代环境造就王士禛特殊的诗学思想内涵。

王士禛的诗学思想构成与士人心态不无关系。他们被迫接受清廷的文化策略,又感恩清廷的优待。内心想表达与清廷不同的诗学观念,又得创作附庸风雅的作品来讨朝廷欢心来求得半点安慰。这种特殊心态很自然会将视线引向自然山水,以求片刻心灵解脱。士禛诗论,以“神韵”为皈依,特征是重兴象,指陈多样,朦胧缥缈。清丽淡远、豪放雄迈并重,让文人既可在古澹闲远的氛围里表达情思,又可在气势浑厚的境界里获得豪情壮志。

(二)文坛风气

王士禛诗学思想的构成与文坛风气也息息相关。明代中叶,以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等为代表的前后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诗学主张。及至清朝初年,诗坛崇尚宋诗倾向。王士禛在诗风纠结的年代里,独举“神韵”大旗,力图再现盛唐诗歌风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谈诗者竞尚宋元,既而宋诗质直,流为有韻之语录:元诗缛艳,流为对句之小词。于是士稹等以清新俊逸之才,模山范水,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王士禛的诗论迎合了当时文坛上要求改变诗风的审美倾向,因此赢得由衷的爱戴,形成自然的权威。

“唐宋诗之争”也是关键原因。论争焦点是:诗歌创作要靠近宋诗还是唐诗。唐诗在明七子的高调倡导中发展壮大,也必将走向衰亡。宋诗热就是在唐诗慢慢衰落的势头下燃起了星星之火。“其间有沿七子余波,力主唐音者,如顾炎武、李冈笃、朱彝尊、王士禛等人;有不满七子之论而仍主唐者,如王夫之、毛奇龄、吴乔、贺裳、冯班等人;有承公安绪论为朱诗张目者,如黄宗羲、吕留良、吴之振、叶燮等人。”两派争论,是清代轰动的诗坛现象。后来,几乎在吴之振张罗《宋诗钞》的同时,王士禛先后在扬州、京城写下《论诗绝句》等颇有影响的论诗诗,力赞宋诗,直接影响其旗下诸多弟子的创作倾向。但士禛的诗论旨在调和唐宋诗之争,以中和的态度来对待诗歌的价值取向,反应在他的诗论中就是“宗唐”、“宗宋”并举,清丽淡远、豪放雄迈的双重美学追求。王士禛真正目的是想在这场论证之外,再寻求一种另类的诗歌风格,并引领一种别样的诗歌潮流。

王士禛诗学思想的构成要旨含蕴深厚,且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它包含五个层次内涵。以“神韵”的最高审美境界为理论核心;将清丽淡远与豪放雄迈的双重美学追求作为理论核心的两个基本支点;自由游离于唐、宋之间又归于盛唐的诗歌法度;前三个层面的合理组合形成他兼蓄包容的诗学观;四个层面共同融合,闯以诗学思想构成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而升华为他诗学思想的构成要旨,实现理论飞跃。这对全面理解王士禛的诗学思想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07页.208页

[2]李世英,陈水云.清代诗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页80.

[3]翁方纲著,陈迩东校点.石洲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页249.

[4]李哲理.王士禛“神韵”说探微.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页1522.

[6]郭齐治平.唐宋诗之争概述[M].湖南:岳麓书社,1984.页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