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身边资源 培养科学兴趣

2017-04-26董秀晶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实践

董秀晶

摘 要:三年级学生是学习科学的起始年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教师巧用身边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素养。

关键词:三年级学生 身边资源 实践 科学兴趣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当然离不开科学兴趣的培养。三年级学生是学习科学的起始年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学习风格也由完全的被动发展到稍微的主动,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学习热情也越来越高,但他们无意注意仍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丰富有趣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巧用身边丰富的教学资源,就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的一块法宝。[1]

一、立足课堂,充分发掘课堂资源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如果立足课堂,充分发掘课堂资源并加以巧妙运用,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做一名小科学家》课堂上,学生在发现了鹦鹉站立的奥秘后,又尝试让龙虾、小丑在钢丝上表演,正当学生兴高采烈之时,我对各小组发出倡议,让文具盒里的铅笔,直尺也登上钢丝表演!一个小组表演成功了,很快,“取经”归来的其他几个小组也相继表演成功。这时,我相机引导学生道出钢丝表演成功的“秘诀”,对本节的重点知识加以理解与巩固。此时的学生,脸上写满了成功的得意,我趁热打铁,赶紧下达新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下用蛋壳做一个不倒翁,并许诺,“成功的不倒翁”在下节课可以代表班级和小组到兄弟班级展示表演。“下节课”的课堂上,讲桌上整整齐齐地站了三列不倒翁……

二、依托校园,开发利用校内资源。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如果充分開发利用校园内的资源,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在体验中学习科学,在运用中探究科学。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与乐趣。我校地处城郊,校园占地面积大,校内自然资源丰富。苏教版三年科学涉及生命科学的章节较多,比如《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等,可以说三年级科学的学习一半围绕在动物与植物之中。三年级学生学习科学以感性认知为主,教师只有将校园内的现成资源巧妙开发和利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让他们去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画一画,细致全面地去感知这些鲜活的生命,日积月累,在头脑中建立丰富的感性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事物的本质。观察能让学生对生命的某一阶段有生动具体的感知,而亲自种植一株植物会对植物的一生有全面的了解。我征求学校同意,将学校的一个花坛承包下来,开辟成一个“小小种植园”,将“种植园”划成24片,分别承包给24个小组。选择好种易活的凤仙花作为播种对象,每组依种植规划种四株凤仙花,规定每周五的那节课由教师带队抽出10分钟进行观察与记录,根据植物生长情况教师给予帮助与指导,比如,播种、间苗、浇水、施肥等环节都有教师参与,种植园内也算是生机勃勃,花儿的长势不比其它的花坛差。通过种植活动,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植物的一生”,亲眼目睹了一颗小小的种子生根、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的生命历程。对凤仙花有了全方位的认识,也为以后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

三、小荷初绽,发掘建设学生资源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定教,以生为本,学为中心”,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很简单,因为需要而学习。在三年级科学课的教学中,我发现有几个学得特别好的学生,可以称之为科学学科的学习高手,被同学戏称为“小科学家”。我建议他们组建“科学家联盟”,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分享交流学习方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享交流最易擦出火花,产生共鸣,对同学产生感召与影响。我建议这个小团体定期进行科学活动,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可以向我咨询,但不能让我出谋划策。他们的活动补充了课堂资源的不足,带动更多的学生爱上科学。比如,在学习叶的结构时,有些学生总对叶脉和叶片的关系搞不清,为了说明问题,我搜集了一些叶脉标本图片,看到学生对叶脉标本很着迷,我提议“科学家联盟”自制叶脉标本。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科学家”们通过搜集资料,实验,反思,总结,提高,终于向全班同学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一片山茶叶脉标本。尽管这片叶脉标本有些残缺,班里还是点赞不断,“取经者”络绎不绝。[3]

四、角色扮演,童话世界里的课程资源

童话具有风格生动、幽默、有趣、感人,富有想象力的特点。它的互动性非常强,是三年级孩子的最爱。有时候把枯燥无味的科学知识置身于童话之中去,给予它生命,赋予它灵性,会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轻松掌握重点,轻易突破难点。比如,在《风刮的有多大》这一课的教学中,知识点“风向”、“风级”、“风力”对三年级孩子来说,较为枯燥,我把孩子们扮作“风”,我扮“风婆婆”,负责管理“风”,向“风”发号施令。我们师生来到小操场,刮起了各种各样的“风”。“风婆婆”命令“东风”刮起,孩子们从东向西“掠”过;“风婆婆”命令“东风二级”,孩子们从东向西轻轻“飘”过……,在欢笑声中,孩子们体会到了一年四季风的变换,本课难点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不经意地被突破,并为以后学习《气候与季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诚然,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生成的知识才更鲜活,更具生命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巧用身边资源,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钱永春.创设情境课堂,实现有效教学﹝J﹞.中学数理化:学研版,2002,9.

[2]许林燕.在生物教学中践行“生活即教育”的实践﹝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20.

[3]屠棠.“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性特征与对知识的透彻理解﹝J﹞.南京小庄学院学报,2004,2.

猜你喜欢

实践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