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
2017-04-26赵毅
【摘要】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中之重。高校治理核心是处理好政府、社会、学术共同体与大学之间的关系。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化和完善化关系到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和学术研究的健康开展。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当前存在的泛化的行政权力、弱化的学术权力和虚化的民主权力等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达到重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目的。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问题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36-02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渗透于高校使现代大学成为不同于传统大学的社会组织机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高等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准确定位,优化教育教学和学术科研机构,创新运行机制和完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同经济社會发展相适应并具有各自优势特色的教育、科技体制。
一、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与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从这一定义来说,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与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中之重。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建设和谐高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现教育使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必须推动高校内部大学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重大事务决策的结构和过程,确保大学不偏离其核心理念与基本目标。
现代大学的内在本质在于学术性。大学既是一种学术机构又是一种社会组织。作为一种学术机构,其轴心都是围绕着学术这个中心进行的。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突出其靠行政管理来保障组织活动的正常有序。尽管双方所代表的利益主体不同,但是工作目标是一致的。不论行政管理采取怎样的运行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保证和服务于学术管理。这种情况需要靠现代大学制度来合理整合分配工作范围,使它们彼此协调,互相制衡,从而达到使其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我国现有大学制度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1.学术导向的背离和行政服务意识的淡薄
随着对大学内部事务管理的需要扩大,大学内部行政系统也在不断地建制和完善。权力范围的扩大也不断刺激行政体系的壮大,行政机构服务意识淡薄,大部分的学术事务是由行政权力来决定的,行政权力过多干预学术事务必然导致行政与学术权力之间的矛盾。虽然大学内部也建立了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等学术机构,但其作用并不明显。更有官员以教授身份介入学术组织,以自身行政权力左右学术评定和学术决策,背离了大学学术导向的根本原则。学术人员认为行政人员在政策的制定上主要是考虑本群体的利益,教师应有的权利得不到彰显,并且要承受上课、搞科研以及种种职业资格考试等明显多于行政人员的压力。背离了学术导向的根本原则,给学术自由造成了一定损害。
2.行政管理偏离目标和学术上的“官本位”
大学的职能决定了大学本身应该是学术研究,培养学术人才的地方,各类的管理协调活动都是为了保障办学目标的实现,学术目标能否实现是衡量学校管理成功与否的标准。但是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已经偏离教育目标之外。教学和科研人员本应是学校主体,反而成为高校行驶行政权力的工具。行政人员成为大学治理的核心,这就造成了官本位的思想在高校的泛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官本位”思想对学术人员的腐蚀,造成了学者无心学术,抛弃自身责任而关心权术。造成学术权威成为学术人员的代言人和实际行使者,广大基层学术人员的话语权则逐渐丧失了。学术人员反而成为大学内部的“弱势群体”。
3.高校内部民主权力虚化与缺失
由于并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本身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教职工以及其他基层民主权力主体无论从参与民主监督的热情、意识和能力都仍然较弱,在党政机构主管学校事务的现实情况下,教职工代表大会不受重视,导致了教师游离于高校决策之外。其本源功能难以得到发挥,因此民主监督仍有待提高。虽然目前高校都允许学生代表就学校内部相关学生事务参与讨论表决,但有关决议往往不被重视,更谈不上得到彻底实施了。长此以往,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功能缺位必然导致大学内部民主参与的弱化和民主权力的虚化。
三、高校内部治理改革的路径分析
完善优化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涉及到大学制度的方方面面。而且,政府和社会的态度和行为对大学内部治理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可小觑。在此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协同各方力量稳步推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健康发展。
1.政府侧重指导与引领
大学不是直接创造价值的机构,而是传播知识、维护真理、发展学术的地方,政治指令与大学精神难以相容,很容易导致僵化、刻板的样板式管理模式和发展路径,不利于学术的创新、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进步。政府应在充分尊重学校自身要求、学术自主和行政独立地前提下,给予指导和意见。允许对高校管理模式进行多样化的探索,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自治,把学术权力的地位提升上来,为教授治学提供保障。
2.高校体现民主与服务
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永远在“人”,学校的发展目的也在“人”。学校一切工作的,都应当围绕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永恒的主体来展开。我国的高校内部治理是建立在人民民主的基础上的,把教学和科研调适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上,以教学科研为主体,使大学教职工分类发展得到推动,使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不论是行政权力还是学术权力都必须根据学生和教师的意志和利益办事,必须倾听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群众监督。不管是非学术事务的决策还是学术决策的执行,行政权力均是站在服务的立场管理高校,强化学术权力机构的学术性,扩大学术机构的话语权,渊博的知识储备和研究力量是学术人员立足之本、生存之道。激励学术人员专注于学术成果的研究、人才教育与培养,以确保行政权力在服务学术权力的轨道上运行。学术机构应当享有决策权。要避免行政人员在学术机构内担当决策者,同时也要吸收行政人员参与讨论、提出建议,与行政执行有效联结。引导人才资源向教学和科研一线流动和聚集,将人财物等向教授和一线教师倾斜。弱化了“官本位”,强化了“学本位”,形成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各负其责,共同支撑内涵提升的内部治理结构,促进学校的改革健康发展。
3.社会注重监督与参与
社会在高校内部治理改革中应起到充分的舆论支持及监督的作用。在市场与就业的驱动下,高校院(系)与社会交流合作越来越多。社会力量如果能够积极参与到高校体制改革中来,在学校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充当高校技术成果的孵化器或者推广方。会使学校和社会达到共赢。社会通过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对学校内部治理情况进行报道和评说,能够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通过上级主管机关的关注,可以争取对学校的有利政策。另外,社会舆论也可以起到监督、评价的作用。学校方面管理更加透明,工作效率更高,学术研究更加公平。有利于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与优化。
总之,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不断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是当前高等教育界一个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借助政府、社会和自身的合力。在现代大学制度下加强大学内部治理,是保障高校内部各方面权益,尊重知识、促进学术发展,培养人才、推进文化事业的有效保障。为国家战略规划指引下的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学良、龙希成.中国能不能办出世界一流大学,2l世纪经济道.2002.5.8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3]打破“官本位”回归”学本位”临沂大学八位处长辞职当教授咱[N]. 光明日报:2012-11-24(01)
作者简介:
赵毅(1968年12月-),女,辽宁庄河人,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党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