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7-04-26马民生
马民生
摘 要:新课程已实施良久,新的教学理念对促进素质教育改革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笔者通过听课等途径发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任然选择的是僵硬老套的教学模式,教师一味地“教”,学生一味地“学”,不仅课堂气氛生硬死板,学生更是提不起学习兴趣,当然教学效率也很低,学生也做不到全方位的提升。那么究竟要用何种方式改变目前语文高中教学的现状,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本的解读学习,达到知识的积累呢?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一、什么是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起源于20世纪的西方论坛中重要流派之一——语义学,它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手段与方法,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本文解读的显著特征与重要方法。文本解读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概述方法,在事实上并不真的存在某一种普适的、抽象的本文解读的方法。文本的解读属于实证的、具体的。例如文体论式解读、文学化解读、社会学解读、接受美学解读等。
二、运用文本细读模式的意义
在阅读课上,很多教师按照指导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接着探究本文表达了什么道理、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的模式进行教学,而忽略了文本本身是十分丰富的,所蕴含的情感也各不相同。教师运用这种理念陈旧、流于形式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顿悟性,也没有顾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阻碍学生形成强大内驱力的羁绊。如果继续采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陈旧的教学理念,那么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会逐渐消失。而采用文本细读教学模式,教师自身先研究、解读文本,在文本的空白处、有悖情理处、语言变形处等设置细读的关键点,再结合诵读、比较、联想、评点、改写等传统的语文教学策略,以关键点为教学的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对其进行质疑、讨论、斟酌、品味,从而真正走进文本深处,使学生享受阅读审美愉悦。把文本细读理论借鉴到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阐述文本时,从细处入手,挖掘文本的深刻意蕴,激活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解读文本,获得审美愉悦。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体验和想象,促进有效教学。
三、现代诗歌文本细读的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中,现代诗歌一般有朦胧含蓄、抒情、跳跃凝练、形式突破常规、韵律节奏多变等特点。因此现代诗歌文体上是适合采用文本细读模式学习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文本进行细读:
1.结构。现代诗歌的结构主要由两种要素组成,分别是节奏与句法,要仔细的阅读诗歌的结构,领略现代诗歌中表达的和谐的音乐性。
2.语言。文本细读教学模式要十分关注文本的语言,文本中呈现的语言,就是文本细读的载体,如果不仔细的学习或推敲文本的语言,就没有办法明确的学习到文本细读的方法,更没有办法从中感受审美与诗歌中所要阐述的意境以及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
3.语境。一篇文章中的字、词、句、结构都会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需要把各个部分都联系起来,在用局部方法将分析之后的内容再串联成一个整体,从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全面分析,最后又回到局部地方理解,整首诗歌也会不攻自破。语境是一篇文章情感的载体,它能更好地协助学生理解一篇文章中的中心感情與更深层次的知识。
四、文本细读应用在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的教学价值
1.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诗歌是抒发感情的文学表达方式的体现,是具有含蓄蕴藉的语境、真挚热烈的情感、高度凝练的语言文化、和谐鲜明韵律节奏与突破常理的表现形式。诗歌用其特有的方式表现世界、描述人生、反应社会、抒发情感、阐述哲理,它向人民呈现出了“真善美”。通过文本细读,不断发现现代诗歌蕴藏的文化涵养与人文精神,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诗歌的价值,让学生不断的去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获得美,从而达到对美的鉴赏。所以文本细读运用在现代诗歌的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现代诗歌文本中发现美的存在,感受诗歌的熏陶,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使生活诗意盎然。
2.有利于教师教学。诗歌的价值与意义的重要体现来源于文本细读。对现代诗歌的仔细品读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其语言艺术的阅读,它能十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对现代诗歌的反复品读过程也是学生提高自身感悟、归纳能力的重要过程。文本细读如果完全的应用于现代诗歌的学习中能够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文本细读,刺激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增强学生文学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师生互动不能忽略。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同时也是一个双重主体互动的过程,学生与教师都应该发挥自己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对方身为课堂主体的身份。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预习、积极思考问题,对解读有障碍的部分也要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自己的看法,教师也要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声音,注重学生的表达,及时的给予学生指导与点评,让课堂真正的“动”起来。
在细读文本的同时也要树立相应的思维意识,任何文本都是多元层次的,要灵活的归纳文本中的各个理解方法,使课堂应用更简便。教师用生动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由被教授转变成自主学习、自己发现、自己理解、自己研究,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年02期.
[2] 刘军.文本细读:“文学场”建构的基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