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希望,是一种精神的坚守

2017-04-26吕鸿

记者摇篮 2017年4期
关键词:社会意义艺术魅力主题

吕鸿

【摘 要】 纪录片一直是电视工作者深入探讨的作品类型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它曾有过大段的空白期,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大胆尝试,到21世纪走入国际视野,它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不断地唤醒人们对其记录内容的深层思考。作为一篇影视评论性质的论文,作者从纪录的初心谈起,从主题、编导构思、艺术元素等多个角度对早期纪录片的典范之作《龙脊》进行了发自内心的探讨。其中有质朴的描述,有深刻的体会,也有对电视作品的探讨和评论,可谓述、评结合,论述有据,引人深思。

【关键词】主题 编导构思 拍摄技巧 艺术魅力 社会意义

纪录片一直是电视工作者深入探讨的作品类型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它曾有过大段的空白期,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大胆尝试,到21世纪走入国际视野,它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不断地唤醒着人们对其记录内容的深层思考。纪录片《龙脊》就是这样一部具有时代意义和里程碑作用的作品。

“一九九四年四月至九月,我们用两台摄像机在广西北部山区记录了这样一段生活……”

纪录片《龙脊》一开始就用这样一种朴拙直白的口吻为我们拉开了帷幕。我们也随之走进了那个离最近的公路也有20公里之遥的,没电、没广播的瑶家小寨。

那是一个美丽、闭塞的村落,道道山梁蜿蜒连绵,如同它的名字——龙脊。在那里几个孩子的命运牵动着我们的视线,也牵动了我们的心。他们有的有名字,如聪明自立的潘能高、沉默懂事的潘军权、执着坚守梦想的潘继恩、失学的石梅珍……有的却不知叫什么,只是一个无助的背影,一个孤独的剪影。

该片历时半年拍摄,从清晨到日落,从春华到秋实,毫无粉饰地对他们进行了原生态的全纪录:艰涩的生活;1939年建立、1954年重新翻新过的旧校舍;数量随时都在减少的同学;像大人一样的劳作;坚守梦想的执着;还有不加掩饰的纯真和寂寂的落寞。一切,都在或明或暗的光线、或游走或静止的镜头里成了故事,一个沉重的故事,这故事只有一个简单的名字——上学。

上学,一个对我们来说并不奢华的词汇,在该片的叙述里却有着命运无法承受之重。这重量并非来源于设计,而是来源于它本质的真实。

二十多年前,陈晓卿导演用毫无粉饰的镜头拍下这部纪录片时,恐怕并未想到,二十年后,中国电视纪录片会迎来怎样一个开阔全新的时代。然而正是这份真实,奠定了我国纪录片创作的初心,使《龙脊》至今看来仍令人泪湿眼眶,想去广西那个叫做龙胜的地方看一看那些孩子如今的命运。这也正是《龙脊》成为我国早期纪录片典范之作的原因之一。

该片通篇采用同期声录制,给观众以亲历时空的感受,无论是流动的山泉,还是悦耳的鸟鸣,无论是沉默的炉火,还是偶尔杂乱的底噪声,核心都是真实。那真实穿透骨髓,唤醒良知。

2012年,同样是陈晓卿导演,带领强大的制作团队,历时13个月,走遍全国70多个拍摄地,拍摄完成了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与具有宏大现代感和国际风范的《舌尖上的中国》相比较,回看《龙脊》,依然具有出人意料的动人效果,这份感动正是来自纪录片的初衷和对纪录魅力的理解,它不会被时代的脚步所埋没。

该片在音乐、音响的使用上,并未像《舌尖上的中国》那样,采用嵌入式甚至专门创作的音乐来描绘主题、渲染情绪、营造艺术效果,而是用红瑶人独有的民谣小调串联起人们对主题的深思。那婉转的、如泣如诉的曲调,如同瑶寨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一般,随意流出,却又如此打动人心。“妹不知,爷娘不送妹读书,爷娘不送妹读课,无有文章,无有名。”声音稚气干净,唱出了失学儿童心中承载的梦想与伤感。同时也巧妙地串联起段落与段落的安排。

《龙脊》历时半年拍摄,成片后的作品却只有短短的45分钟。创作者采用段落式的叙事结构对小主人公们的生活進行了分层描述。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方式将多重人物进行分头描述,相互烘托,相互对比,引人深入,增加了作品的表意功能和叙事效果。该片从头到尾没安排任何采访,也没加入任何评论,却很好地实现了拍摄的理念和缘由。观众只在平和而带有叙述性的解说中等待着下一段落的开启,也期盼着他们命运的转机。

和其他纪录片一样,该片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充分使用了大全景、空镜头、长镜头等惯用的拍摄手法,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时空、人、地的场面调度和转换自由。尤其是对人物进行描绘时,大量地使用了近景和特写拍摄,并很好地利用了自然光源形成的光影效果。然而这些都不能算作是该片的独特之处,这部纪录片最突出的拍摄手法是大量地运用逆光拍摄形成剪影和半剪影的手法。一方面,在没电、没广播的自然条件下,为了真实地反映山区的生存状况,作者大量采用了逆光摄影,我们甚至在作品中常常会看到没入黑暗、只闻其声的画面;另一方面,有意识地运用逆光拍摄的特点,将具象的人物轮廓化、抽象化,同时也集体化,传递了人物的无助感与群像刻画。他们的故事不再属于某个个体,而是代表着一个人群的命运。这样的安排更能突显主题的张力,也更能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在作品的结尾处,《龙脊》采用了开放式的结尾,唤起了人们更多的思考,那其中有希望,也有责任。这种责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关注的层面,更多的应是对教育落后地区失学的孩子们始终不懈的支持,是对“穷啥不能穷教育”这一理念的坚守与使命感,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片子的结尾,县里出资为孩子们建起了新校舍,希望工程的介入也保障了一部分孩子基础教育的完成。正像片中运用的象征手法一样,孩子们经历了初春的苦涩、夏季的暴雨,经历了坚守与等待,已经迎来了金色的秋季,而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

作为艺术的升华,该片的结尾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和回味。作为早期的电视纪录片,《龙脊》完全遵从了纪录片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以真实唤起人们对记录本身的思考这一理念。其间,编导构思严谨,细节描写深入,艺术表达丰富质朴,具有时代意义和独特的拍摄理念,虽然如今看来它会有一定的时代界限和技术制约,却原汁原味地保留着早期纪录片的精髓和现代纪录片应当传承的本质,无可厚非地成为纪录片中标志性的作品。它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很大意义上开启了纪录片打开社会讨论的功能。它是中国纪录片的起点和希望,也代表着坚守和责任,为中国纪录片该情归何处开创了一条研讨之路。

(作者单位:鞍山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社会意义艺术魅力主题
浅谈梨园戏《郑元和》
试论动漫影片中色彩的艺术魅力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研究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