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新闻开头 让导语成“亮点”

2017-04-26冯秀荣

记者摇篮 2017年4期
关键词:亮点

冯秀荣

【摘 要】一篇新闻稿件的好坏,往往一看导语便可知晓,我认为在电视新闻导语写作中,要重点突出最新时间、选择最有价值内容,用最简练的句子以及通过声画结合的特定场景方式,来交代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新闻事件,向观众提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关注。

【关键词】新闻导语 最新时间 最新信息 突出价值 简练句子 声画结合

新闻导语就是要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倾听全文。导语是新闻中的第一句话或者第一段,电视新闻导语绝大多数是用文字来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讲,电视的新闻导语并不是侧重于写出什么样的花样来,也不是面面俱到地罗列出所有新闻事实,而是侧重于判断、分析导语中应该包含什么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寻找构成一条导语的内容,导语写作必然同新闻要素的处理密不可分。

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很形象地说明了导语的写法和作用:“导语像倒金字塔的塔基,凸现重点写精华,形象具体引人看,文字简明一句话。”从多年的采编实践经验来看,我认为在当前电视新闻导语写作中还经常存在着以下几种问题。

1.把导语写成全篇事实目录,新闻五要素全部写全,没有精练出最精彩、最能说明新闻事实的一句话或一段,过于冗长;2.导语叙述过于详细,有过多的细节和附属事实的描写;3.导语中有很多的单位名称、专门术语、人物、头衔以及堆满数字等,给人一种枯燥感。

为此我们在导语写作中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语要突出最新时间

新闻姓“新”,新闻的“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时效上,就是要将发生在最“近”的新闻事实,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出去。

要做到新闻“新”,必须要做到导语新。要首先突出最新时间,最新时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点,即导语中的“何时”要素,应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时间点上,而不是时间段;二是导语所选择的那一个时间点,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最近的时间点。只有导语的新,才能引起受众了解新闻全貌、看完全文的兴趣。

1.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它的生命力往往与“昨天”或“今天”这个时间点密不可分,有的还要在导语里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例如:【环球网综合报道】2016年10月17日早晨7点30分28秒,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一号由长征2F遥十一火箭发射升空。这是中国自2013年完成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之后,时隔三年再次进行载人航天发射。

对神州十一号成功发射这一重大事件,环球网利用几点几分,甚至精确到几秒来报道这一新闻,使新闻事件的时间性更具体、更真切,更让人能体会到神州十一号成功发射的重大意义。

2.对于非事件性新闻,所反映的事件发展过程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事件的本质并不是集中地表现在某个时间点上。然而,我们还是可以从事件发展过程中,找出离报道时间最近的时间点写进导语。例如:2015年4月30日,我们采写的《红沿河一期工程全面建成》,导语是这样的:今天上午,红沿河核电公司对外发布,随着4号机组的首次并网发电,红沿河一期工程全面建成。

这篇报道导语里引用了离报道时间最近的时间点“今天上午”,然后在稿件正文中,把4号机组并网发电时间,以及四台机组建设历程等新闻内容都写出来,这要比采用红沿河核电公司4号机组4月末首次并网发电这一导语更具有时效性。

二、导语要突出最新信息

在傳统的5个W和一个H这六个新闻要素中,电视新闻导语最有可能提供的是What。一条导语中的What可以成为许多内容,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新闻中最新的信息来交代,这样才能让人们开始注意收听收看,观众对第一句话、第一段话能否引起关注,关系到对新闻内容能否注意收看。因此我们要把最新的事件信息提供给观众,这就需要我们记者从新闻事实的构成中找寻最新的信息来作导语。观众只有接收到一个新信息,才能进入到特别关注的收看状态,这样导语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咱村“温大妈”在全国出名了》的导语是这样的:“12月12号,我市三台满族乡西蓝旗村村民温福珍家庭作为受表彰的全国首届文明家庭代表,出席了中央文明委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受到了习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在这篇稿件中,我把温福珍家庭获得全国文明家庭这个信息放在导语中,突出了最新信息,要比她回来参加会议或者到村里采访这些新闻事实要新、要更有吸引力。这样一下子就把观众吸引住了,大家心里都会被这个信息吸引住:我市还有全国文明家庭获奖啊,可得看看是咋回事啊!

三、针对会议新闻,导语要突出有价值的新闻内容,跳出会议才能出彩

我们县级广播电视台会议新闻报道相对来说比较多,每天跑会场几乎成为记者的主要工作,在会议新闻稿件中,过去我们一贯用“某日,我市召开会议,会议强调或者要求”来做导语。后来我们就改变了报道方式,把会议中最有意思、最有价值的新闻内容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只包含和强调突出一件事情,这样使新闻稿件不再枯燥,也不再千篇一律了。

例如,《我市全面布置抗旱工作》的导语是:“面对当前抗旱严峻形势,我市将再次投资100万元,用于抗旱专项资金。” 这篇稿件的导语以前我会写成“我市召开抗旱工作会议,市委书记强调要举全市之力全面投入到抗旱工作中”,与之相比,我把再投资抗旱专项资金这一新闻事件突出出来,把观众关心、关注的东西放在导语中,这样会更吸引观众,观众也愿意继续了解内容,使新闻的可看性更强。

四、导语要用最简练的字句

法国作家斯汤达说:“写作只有一个规则:思路清晰、文字简练。”导语不能写得繁杂冗长,不能出现多余的字,否则既会埋没新闻的亮点,又会使受众失去看下去的耐心。

1.使用最常用的动词,尽量少使用形容词。动词总能给受众最强的冲击力,特别是要使用最常用的动词,这样受众更能认识和理解稿件中重点内容。例如:稿件《我市市域城镇体系得到全面优化》中,“我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正式实施,确定了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的规划体系,优化了全市市域城镇体系。”这里就用到了实施、确定、优化等动词,让新闻事实得到全面明确。同时形容词也要尽可能地少用,新闻是要让事实说话,而不是用形容词来拔高事实的。如果非要在导语中使用形容词,这个形容词必须能使新闻的内容更精确。

例如:《一场山火,引人深思》的开头是:“3月11号,我市东岗镇一村民因在自家耕地烧荒引发山林大火,熊熊大火烧毁了上百亩,上百名护林员和群众奋力参与救火,历时三个多小时终将火扑灭”,“烧毁”和“奋力救火”等词用在导语里突出了大火的严重性。

2.尽量少使用从句,句子要简练、清晰,便于受众理解。例如:《果香满园看金秋》系列报道的导语是:“眼下已经进入十月底,苹果采摘期已基本结束,而在我市许屯镇村民马永凯果园里,记者看到这夫妻俩正在忙活着摘苹果呢,能让他家苹果一直坚持到现在,可是多虧了当地的果品公司采取的分批采摘、随到随收的好办法。”

这篇导语看起来稍微有点长,但我在采写中尽量没有用到从句,而是用了非常简练的几句话,来告诉大家多个新闻信息:果园苹果可以分期采,果品公司随到随收,改变了过去苹果大堆放、企业集中收购的现象,为果品品质、农民增收都带来了便利条件。

3.尽量少出现过多的细节内容。要通过使用简练的字句交代读者最关注的细节,导语的内容才会更具体。针对导语中经常出现的人名、头衔、单位名称,甚至数字等细节,要有选择地取舍,导语里永远用最简练的字句突出最吸引人的内容。例如:《社会共同参与帮扶 精准扶贫在路上》的导语是:“在我市太阳街道王店村,记者看到,由驻村工作队水利局负责修建的提水灌溉天池已完工,这个天池可以解决赵沟居民组果树小区的灌溉问题了。”

这篇稿件突出了受众的兴趣点“天池可以解决百姓的灌溉问题”,内容具体,导语的亮点一目了然。至于天池多大,解决多少百姓的灌溉问题等细节内容,则放到主体里去交代,避免了导语的繁冗。

五、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中还可通过声音、细节镜头等来强调导语的作用

这种方法是开始利用画面和声音形成强烈的冲击感,给受众以震撼,或者把内容直接强调出来,从而引起观众的观看兴趣。一个特定镜头、一个现场声音,把新闻的现场感带动起来,这种开头更能引人入胜,更能把导语的作用突显出来。

《我市召开春耕现场会》的稿件,我们在开头就采用了声画结合的方式,机械播种机声音和画面特写先出来,然后记者出像:“我现在在老虎屯镇三家子村,这里的村民今年春耕生产时可以说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这种播种机,从犁地、撒种、施肥等各环节的机械化,让农民彻底从过去的肩拖手扶的劳作模式中走了出来。”这篇导语的运用,可以说是非常引人注意,不仅让观众能体会到机械化播种的现场感,也能感受到这种播种的好处,从而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美国新闻学者麦克道尔在《新闻结构》一书中指出:“写导语的诀窍在于懂得取舍,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所以,在新闻导语写作中,我们要大胆突破程式化的思维方式,从具体稿件要求出发,根据特定的内容表达需要,选择相应的开头,不拘一格,勇于摸索创新。同时还遵循开门见山、下笔入题、以“直”为贵的原则,并且做到言简意赅,凝练明晰,以较少的篇幅表达丰富、明确的内涵,使新闻导语真正成为吸引受众眼球的重要第一步。

【参考文献】

《电视采访与写作》赵淑萍 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第十四章 电视新闻写作的技巧

猜你喜欢

亮点
经济下行中的“亮点”
论法治新闻报道中的看点、亮点、焦点
聚智慧于细节,展精彩于课堂
环锭细纱机的技术进步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