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多元化视阈下对向死而生和自省观的重新审视

2017-04-26吕晨晨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4期

吕晨晨

摘要: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资源的开放,政治的民主,经济的飞跃,各种各样的文化在我国交汇交融,进而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在多种价值评判标准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价值观互相碰撞的窘境,随之道德冲突问题也层出不穷。那么,在今天这种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我们又该如何进行价值选择并在选择中保持本真的自我呢?文章试图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理论和儒家的自省观里寻找答案,以求为处于困惑中的人们提供一个思考的视角。

关键词:价值多元化;向死而生;自省观

一、“向死而生”与自省观的含义及其关系

(一)何谓“向死而生”

20世纪初,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向死而生”。“向死而生”的主要观点是:人在面临死亡时,通常会认真地深思自己做事的意义,把握住存在世界上的每一分时间,增添自己生命里的意义,趋向自己最本真的存在。然而,当死亡远在我们摸不到的地方,我们就失去了生活的激情,即在实际中我们对生活有一种“畏”,在“畏”的促使下,我们就会莫名地不知所措,从而沦为常人,在常人中寻求一种安全感,失去了独立的人格,被他人的意志所奴役。海德格尔“向死而生”观点的主要意义在于:当我们在做事时,应把死亡看作是最本己的可能性,这样就可以从沉沦中清醒过来,自由地选择自己。如此一来,“向死而生”理论就为我们怎样认识匆忙而又短暂的一生,又怎样有意义地度过匆忙而又短暂的一生,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为现今我们如何看待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点,又如何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点中做出选择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

(二)何谓儒家自省观

自省,即是自觉开展思想教育,反思自己日常举动,找出失宜失态之处加以改正,使自己日趋完善。形象的说,自省即是自己自觉地发现自家之病,以便及时克制。正如宋儒理学家朱熹所说:“人不自知其病者,是未尝去体察警省也。”(《朱子语类》卷十二)按照朱熹的观点,人们没有发现自己的缺点所在,是因为人们没有认真地反思自己。自省是中国古人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一个人如果善于自省,则能使自己对自省保持清醒、正确的估计,并能在道德上做到自律。再者,自省是一个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自己的缺失应通过自己在事后不断反思去自觉发现、自觉认识。那么,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是否走得匆忙了呢?我们是否应该停下脚步反思一下自己的成就与过失呢?我们又是否在奔跑的过程中偏离了本来的轨道呢?儒家提出的自省观或许可以给我们些许启思,为我们不断在做事中剖白自我、提升自我指明一个前进的方向。

(三)“向死而生”与自省观有何关系

近年来,随着国外文化的大量涌入,一些新的思想观点在我国悄然传播,这些新的观点与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冲突,大部分人在这种情形下显得不知所措,不确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该坚持的,什么是该放弃的,可能原先不以为然的行为,现已变得司空见惯。“向死而生”理论就试图引导我们把当前的决定当作是生命中最后的抉择,这样我们是否还会仓促地做出选择呢?这一理论迫使人们追溯出自己最本真的价值选择,摆脱沉沦中人云亦云的奴役,找到属于自己内心呼声的存在。那么,这样一来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即我们所选择认同的价值观是否都是正确的呢?我们自己的快乐又是否建立在了他人痛苦的基础之上?这时儒家的自省观就给了我们答案。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试想,道德高尚的古人通过不断反省自己所作所为是否正确、圆满来修身,今天的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呢?因此,“向死而生”理论和儒家的自省观,这一前一后的选择、自省都为处于价值选择困惑中的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价值多元化背景下重新审视“向死而生”与自省观的紧迫性

(一)价值评判标准丧失

从传统意义上讲,这些道德规范通常是无可置疑的。这种道德价值观教育形式表明:在社会共同体内部,道德价值观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社会价值评判标准是统一的。而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观多元的现代社会,统一的道德评判标准已不复存在,道德价值观的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悄然丧失,再也没有统一的道德规定人们应该怎样道德地生活,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正确合理,这就意味着人们必须在各种标准中找出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同的价值观念之间是平等的,它们通过平等的竞争,争取其对人们生活的指导。这样一来,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价值观,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二)引发价值多元化困惑

之所以会出现道德困惑,是因为社会缺失评判善恶的标准或是存在着多种评判标准,道德价值观的不唯一性使人们在行为上无所适从,在精神上无所依归,以至于人们面临选择时无从选择。在传统社会里,人们清楚自己做会受到赞扬,做什么会受到斥责。然而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里,怎样做才是合乎道德的呢?对此,人们常陷入一种道德困惑之中。其次,是道德价值目标上的困惑。在传统社会里,道德评价标准是确定的,道德价值目标也是确定的。但是,在价值观多元時代,一种观念倡导着一种行为方式,许许种种的观念都有属于自己观念的标准,我们该倾向哪一个成为了选择的难题。

(三)面临道德价值冲突

在传统的道德价值观社会中,道德冲突相对来说容易得到解决,因为不同道德价值之间往往具有一个绝对的终极价值。但在如今标准不一的社会里,统一标准的消失既拓宽了选择空间又增加了人们判断是非的难度系数。道德价值观的冲突会使个人处于茫然无所适从的状态,人们内心原有的道德责任感,由于道德评价标准和道德价值目标模糊而陷入选择的困境之中,为了摆脱选择的困境,有的人会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一切。另外,不同价值观念群体即使聚集在一起,也会为了避免产生矛盾而刻意保持距离。所以对于道德冲突,如不及时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可能会更加激烈,很有可能引发种种社会问题。

三、价值多元化背景下重新审视“向死而生”与自省观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自我的道德认知

现今,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群体,他们都有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追求及思想观点,而不同的价值追求与思想观点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与冲突。这样一来,就需要我们认清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认真分析各种各样利益群体的多元化需求,进而树立自我的道德认知,找到自己遵守的原则。所谓“知者不惑”,道德认知是指一个人在矛盾冲突的道德情境中,能够正确快速地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一味地顺从现有的条条框框。而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理论和儒家的自省观引导着人们对各种各样的价值追求和思想观点首先进行全面的价值澄清,最终找出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自我的知情意行也都有了全面的提高,诚然道德认知能力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有利于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

何以称之为道德判断,所谓道德判断是指不同的个体根据自己原有的观念对事情、行为方式进行是非评判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甘心沉沦于常人之中,常人如何享乐,我们就如何享乐,常人如何生活,我们就如何生活,常人如何判断,我们就如何判断……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理论与儒家的自省观就给了我们向这种庸庸碌碌生活方式提出挑战的勇气和自信,促使我们在进行价值判断时,把握好自我的那个天平不倾斜,在进行是非判断、美丑判斷的过程中切实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水准。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我们在进行判断中应该把握好经权的原则,即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问题,从而更恰当地更好地培养求真向善尚美的理想人格。

(三)有利于做出本真的道德选择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总是处于具体的环境中,在每一个具体环境中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比如在学校是学生,在家里是闺女,在恋人面前是女友,不同角色有时会出现一些冲突,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以便在面临挣扎时能够快速地做出最本心、最符合自己想法的选择。不管我们自己是否意识到,我们一直都在面临道德选择,如我们是否应该将捡到的物品归还失主?是否在公交车上应该主动让座?是否看见行乞的弱者施以援救等等。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生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并通过对生活中假恶丑的辨别,真善美的体验表现出来。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理论与儒家的自省观就要求我们从日常生活所面临的选择中,通过自己的体验、实践、感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本真的价值判断,最后通过内心的认同外化为价值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敬华.道德选择研究——以价值论为视角[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 编辑/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