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期望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2017-04-26杨亭燕
杨亭燕
摘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其中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的要素之一就是教师期望。教师期望具有微妙性、情感性和促进性等特性。科学的教师期望对学生的文化学习、心理完善及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新教育理念下,能力和素养成为培养学生最重要的核心,教师学会利用教师期望很有必要。
关键词:教师期望;学生;积极影响
很早对教师期望进行调查分析的是罗森塔尔和其搭档雅各布森。他们选择对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随机抽取20%的学生,之后把被抽取者名单给老师,并称名单上学生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实际上教师并不清楚该测验并不能够预测智力的潜力,当然也不知选取的学生与测验分数无关联。之后让老师正常教学,一年后对学生重测,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和没有被指定为有潜力的控制组学生出现了智力上的明显差别。还有许多研究都表明,学生发展的确会受教师期望的影响。 期望是指人们在获悉各种信息经验后对未来行为结果的预见和期待。教师期望是指教师在全方位深入了解学生各项情况之后形成的对学生行为结果的预见和认知。教师立足于学生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形成预言,并采取一系列行动,会产生与这一预言相适应的效应和结果。如果教师根据对某个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业成绩、品德认知和行为等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一、教师期望的特性
(一)微妙性
教师对学生一系列了解后经过其认知和个性倾向等加工形成对学生的期望。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往往感觉不到自己对不同期望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言行、态度和行为举止,由此可见教师期望的传达具有内隐性,教师将其期望通过不同态度和行为等语言和非语言教学行为以极其微妙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二)情感性
教师期望会转化为学生的各种内在驱动力,这就涉及到了学生的态度和情感活动过程。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合理且真诚的期望时,会自觉调配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对老师产生亲近感,倾向于接近老师,向着老师期待的方向前进,进而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师生关系会更和谐,从而达到师生彼此成就。
(三)促进性
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人与人交往行为就是相互理解的过程,师生交往亦是如此。教师期望的促进性需要学校生活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理解是期望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如果能够基于对学生的理解做好全面和理性的分析,对学生持有科学期望,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地,学生也要正确理解并内化教师期望,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二、教师期望的实现过程
教师的期望实现过程具体来说大体涵盖如下四个步骤。
(一)教师形成期望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的观点,由于主客观等条件的不同,不同学生存在着不同智能类别的差异。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强项,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每个学生的细心观察,分析整理和归纳学生的各种情况,从而掌握学生的有价值信息,之后经过教师的态度、人格、认知特点等的作用给予学生相应的期望。
(二)教师传达期望
教师期望主要通过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来进行传达,这种态度和行为一方面是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行为中,另一方面是体现在教师的非语言行为中。非语言行为包括体态语(面部表情、眼神、身势等)、仪表语(服装、饰品等)、空间语和声音语(语调、重读、停顿等)。有关研究发现,当教师对学生有高期望时,他们就表现出更亲切、和蔼的态度,也会时常表现友好的行动,如微笑、点头和倾听学生,与学生的谈话交流更多,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涉及学习线索、资源和机会,容许学生回答的时间也更长些。
(三)学生内化教师期望
当学生领会到教师期望之后,已有的内在状态会失衡,其内心会萌发新层次的需求,尤其是附属内驱力会被激发,学生会为了保持教师对自己的期望而表现出力求把自己提高的需要,会自觉行动去实现教师期望。当一个学生领会到并认可教师对他的期望,他就会相信自己能够实现教师对自己所期望的目标,把教师的期望变成自己的期望,进而对自己提高要求,發掘自我潜力尽量使自己的行为和教师期望相一致。
(四)教师调整期望
在教师期望实现的最后阶段即教师在传达出期望之后,要根据学生对其期望的反馈情况适时调整原有的期望,再影响于学生。当教师看到自己对学生的最初期望得到实现,该期望就会被不断强化,教师会给予学生更大的期望。反之,就需要教师在深入领会学生的基础上通过教学环境调整已有的期望并形成输出新的期望。
三、科学的教师期望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在师生交往互动中,科学合理的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现就从以下几大方面加以论述。
(一)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积极影响
新时期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掌握各领域的知识作为深厚的文化基础,而对这一领域的检测标准离不开学生成绩,而学生成绩的提高与教师对其提出的合理期望密切相关。当教师用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表达对学生的期望,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会使学生受到鼓舞,拉近师生距离,最后就会以优异的成绩反馈给老师。
(二)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
教师期望会促进学生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评价和判断。通俗讲就是自己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需要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对于师生而言,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期望时,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概念和效能期望,充满自我实现的欲望,进而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发现自我价值,确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复杂环境,并且会积极从事,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作为学生,不是因为认真听课会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授课内容时,才去主动认真听讲的。
(三)对学生社会性及人格发展的积极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社会参与是每个人所必须的。社会文化需要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形成社会适应性。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期望,对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教师期望会显示出教师教育教学的公平性,研究表明学生很在乎教师对他们是否公平。教师的不公正行为会导致学生品质认知的下降,在教师的热情关爱和合理期望下,学生会形成健康的人格,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更好地参与社会,这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四、合理利用教师期望的策略
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毋庸置疑,所以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期望的效应,现对合理利用教师期望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教师需深入研究相关理论
任何有效的实践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随着教育的研究与发展,与教师期望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充实,教师只有密切关注和深入学习相关的理论研究,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反思来吸收运用这些成果,最后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理念并贯彻落实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要因人而异设定期望值
在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下,教师要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善于并乐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并及时给予肯定及正向引导。教师要善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评价学生,对学生的发展赋予兴趣和热情。另外,教师的期望目标应该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客观依据和出发点,要着眼于并适当高于学生实际水平来制定合理的期望值。
(三)教师要自觉地运用教师期望
教师期望主要是借由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传达的,所以教师应该对其自身的行为保持高度的自觉敏感性,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需通过教师合理的教育教学行为传递给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效应。教师要有意识地、自觉地把握自身心理活动,恰当运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来进行教学,比如口头的表扬、鼓励的眼神、满意的微笑等。
(四)教师需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是自主发展所重在强调的。教师期望的实现以及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使学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快乐人。
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社会性方面等的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教师,必须掌握教师期望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利用,要面向全体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来对其提出合理期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情懷、持信念、敢担当的人。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庄锦英,李振村.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 编辑/吕秀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