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河沟中国第一个社会公益型保护地

2017-04-26

森林与人类 2016年11期
关键词:河沟保护地大熊猫

在四川省平武县摩天岭的密林深处,有一片野生动物的家园——四川省平武县老河沟县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的“岷山-横断山北段优先区”中的一个关键地区,连接着岷山山系中的大熊猫种群,是大熊猫的最佳栖息地之一,也是川金丝猴、林麝、黑熊等珍稀动物的家园,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这个保护区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诞生于由国家林业局、四川省林业厅与大自然保护协会(以下简称TNC)合作的中国第一个社会公益型保护地项目,是由民间保护机构提供资金和日常管理,并在几年内实现了自给自足的保护区。

2009年初,在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的利好政策下,TNC开始与国家林业局、四川省林业厅一道,探索利用社会公益资金,建设由政府监督、民间投入和管理的社会公益型保护地,填补现有保护区体系的空缺,补充已有保护区资金、技术和人力的不足。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公益型保护地的第一个示范项目——老河沟社会公益型保护地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监测和自然教育体验基地,并于2012年正式被当地政府批准成为老河沟县级自然保护区。

全国大熊猫

分布第一县曾经的困境

根据2003年完成的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平武县境内有野生大熊猫230多只,数量居全国大熊猫分布县第一。但全县保护区面积不足以对大熊猫栖息地做到有效覆盖,而且当地居民大多生活贫困,参与保护意愿不强,大熊猫保护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矛盾突出、保护空缺仍然存在等问题。

四川省平武县老河沟有其先天的自然优势和顺应改革发展的需求。老河沟地处四川唐家河和甘肃白水江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间,是大熊猫、羚牛、林麝等野生动物重要的迁徙和繁衍廊道。原老河沟林场内密布着70%的天然林和30%人工林,垂直气候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这片区域的国有林场、零星国有林和集体公益林等多种林地类型连在一起,是示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对不同类型林地进行有效保护模式的最佳试验田。

TNC的加入推动

老河沟保护模式的全新探索

大自然保护协会(The Nature Conser-

vancy,简称TNC)成立于1951年,是全球最大的国际自然保护组织之一。迄今,TNC的项目遍及69个国家,管护着全球超过50万平方公里的1600多个自然保护区、8000公里长的河流以及100多个海洋生态区。

1998年,TNC应邀进入中国,围绕保护地、气候变化、淡水保护几大领域开展工作。TNC首次将国家公园理念引入云南,支持当地主管部门创建梅里雪山、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在滇西北地区探索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创新道路。

2008年启动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社会力量参与我国林业建设与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TNC利用多年积累的土地保护国际经验,结合中国自然保护区现状和发展趋势,启动了“社会公益型保护地项目”,尝试探索一种政府监督、民间出资、民间管理的自然保护新模式。之后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基金会(现四川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成立,在筹集公益基金的同时,项目点落地在了“天下大熊猫第一县”——平武。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基金会与平武县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以委托管理和流转的方式分别获得保护区内国有林和集体公益林50年的保护管理权,以赎买的方式获得保护区内原林场固定资产的使用权。一个崭新的保护地管理模式自此形成:由国家林业局及四川省林业厅授权及监管,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基金会负责募集资金和日常管理,TNC为保护区提供科学规划和保护管理咨询。

老河沟社会公益型保护地总体规划方案着重于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与社区可持续发展,将保护区与外围社区统筹规划,实现保护区与社区发展的共赢,使保护地周边的经济发展和保护区的管理形成良性循环。

近5年内,老河沟保护区内多次发现大熊猫踪迹,表明大熊猫们已经适应并喜欢上了这片区域。老河沟的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也为大熊猫提供了更安全理想的栖息地。

科学保护

给老河沟带来发展巨变

TNC驻扎在老河沟的项目团队在充分了解当地保护现状与威胁以及社区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未来保护、管理、宣教、社区等多方面的需求,提出了科学且可执行的保护策略和社区可持续发展方案。

保护区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避免新建,开展以科学为基础的保护管理。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对当地野生动植物开展工作,保护区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用近2年的时间逐步完成了保护区本底调查,摸清了保护区内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及栖息地状况;用国际广泛采用的保护行动规划(CAP)等科学工具,为保护区制定长期的科学管理计划。

同时,保护区还建立了日常生态监测体系。利用手持野外终端、视频监控设备和数据分析管理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对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开展全面的生态监测。搭建科学研究的平台,吸引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及科学家在此工作,根据管理和保护需求提出问题并开展科研合作;建立面向公众的交流和信息分享平台,发展自然教育及生态体验。

从2013年起,保护区启动了覆盖全境的红外相机常规监测,以便更深入地掌握大熊猫、川金丝猴、亚洲金猫、扭角羚等保护对象在保护区的分布情况、种群数量,以及在不同季节的活动规律,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定量评估保护成效提供科学依据。首先,通过地理信息系統(GIS)把老河沟保护区主要区域分为若干个1平方公里的网格,再根据地形、海拔、植被类型及天气因素划分成不同大区,分阶段在每个网格中进行红外相机布设。相机通常固定在树干上,其高度、角度和朝向都符合抓拍动物的最佳位置。此外,科学家还设置了气味引诱剂,让动物经过时能放慢速度,尽量延长动物出现在相机拍摄范围内的时间,降低漏拍率。

社区产业发展

使保护区具备自我造血功能

作为一个民间资助、民间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可持续资金机制是保护区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为缓解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降低保护区管理压力,项目在开始之初就设立了“扩展区”,将生产经营性等发展活动集中于该区域,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同时使社区老百姓从保护中获益,实现保护区与社区共赢。

保护区还支持社区建立生态产业发展基金,鼓励村民从事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协助村民建立专业合作社,推动社区定制生态农产品的发展;改造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村民活动中心,设立教育基金,有效提升社区发展的原生动力,为振兴地区经济奠定基础。如今,保护区通过可持续经营所带来的资金收益已经可以满足保护区保护和日常运营的所有支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进驻老河沟林场前,当地林场工人的收入主要来自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资金,每月不足千元。刚开始,他们还不理解“社会公益型保护地”的含义,参与意愿也不强。通过几年的持续努力,林场员工转变成为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真正成为自然的保护者。他们全面参与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常规巡护、生态监测等各项工作,多劳动多收益,收入得到大幅提高。

民间保护地

自然保护区体系的有益补充

2016年,老河沟保护区获得英国精英国际奖(British Expertise International Awa-

rd)之杰出国际总体规划项目优异奖。老河沟保护区的规划已经落地,保护和发展工作正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当地的保护团队也已经成长起来,成为一支独立的保护力量。

作为中国第一个由政府监督、民间资助、民间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老河沟取得了初步成功。在此基础上,TNC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在云南鹤庆草海湿地保护区、四川乐山八月林保护区继续尝试适合不同生态类型、不同保护问题和不同管理模式的民间参与自然保护模式,探索在我国深化林业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资本充分合作,拓宽筹资和经营管理模式,构建民间自然保护体系,使民间自然保护地真正成为我国自然保护体系的有益补充。

猜你喜欢

河沟保护地大熊猫
皖北地区河沟生态养殖发展策略
我们都爱大熊猫
大熊猫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6月启动
大熊猫也消暑
水中大熊猫
蒙城县河蟹河沟自然生态养殖技术
赤峰市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无公害治理
保护地栽培及存在问题
“跳跃”的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