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首位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7-04-26

当代经济 2017年9期
关键词:面板差距城乡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000 )

城市首位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金颖婷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000 )

通过对中国25个省区2005—2013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城市首位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随着城市首位度的变化呈现“U”型的规律。针对这样的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城市首位度;城乡泰尔指数;面板数据模

一、引言

1、研究问题的提出

197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2.57,农村改革至1983年这一比例逐步降至最低点1.82,紧接着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所扩大,直到1995年政府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才有所缩小。然而,从1997年开始,农产品收购价格一路走低,随之而来的又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回升。到2000年城乡实际人均收入比已经达到2.46。按照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收入的比率为1.5:1,这一比率超过2的极为罕见。近年来已有大量文献研究了中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资,城市化等。

当然,在研究城乡收入差距的过程中,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这一因素就不应当被忽略。衡量一个地区经济要素特别是人口因素的空间分布状况时,城市首位度就是这种要素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

目前我国关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从城市首位度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2、文献综述

首位度最早作为经济地理学的一个概念,主要用于描述区域范围内的城市规模合理分布状况。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加上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存在,首位城市对区域内的其他城市起着示范与带动作用,同时区域内各种资源的双向流动,又决定了首位城市与其他城市发展会受到彼此约束。

Mark Jefferson[1](1939)建立了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集中程度的指标——城市首位度,反映区域城镇规模序列中的顶头城市的优势性,通常可以反映地区内资源分布的均衡程度。计算方法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swd表示首位度,P1表示最大城市的人口数,P2表示第二城市的人口数。为了改进首位度计算的过于简单化,后续又有提出使用4城市指数或11城市指数,但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两种方法之间存在着0.86的正相关,可以看出并不比2城市指数具有显著优势。

国内对城市首位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严重敏、宁越敏(1981)[2]将首位度的概念首次引入中国,并对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各个省区的首位度情况进行了分析,其目的是分析各个行政中心城市人口发展情况和人口发展较快的原因。王家庭(2012)[3]实证研究出全国范围以及分成东部、中部、西部,都存在着城市首位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反向影响。徐长生、周志鹏(2014)[4]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得出,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相邻地区城市首位度的提高对本地区经济增长效应不同,可能存在正向或负向影响,但是随着使用的空间矩阵所体现的区域之间互动依赖关系增强之后,相邻地区城市首位度的提高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并且数值稳定。

与此同时,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李宾、马九杰(2013)[5]讨论了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随着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逐步缩小,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化、城市偏向的科教文卫财政支出和对外贸易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钞小静、沈坤荣(2014)[6],根据中国经济转型和城乡二元结构背景,揭示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向效应。

而对于城市集聚性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仅有郑长德(2012)[7]有所涉及,他利用全国及各省级行政区的数据,验证了集聚—增长—空间不平等间的关系,从全国层面看,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一方面经济活动集聚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区域差距的扩大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城乡差距与区域收入差距则进一步促进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主要通过构造面板数据模型,讨论城市首位度与城乡收入差距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

1、面板数据模型

面板数据是指在一段时间范围内同一组个体数据的变化情况。它既有横截面的维度(n个个体),又有时间的维度(T个时期),是时间序列和横截面两者相结合的数据。面板数据模型包含:不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变系数模型。经常使用协方差分析检验,主要检验以下两个假设:

如果不拒绝假设H2,则模型应设定为不变系数模型。若拒绝假设H2,则需要进一步验证假设H1。如果不拒绝H1,则模型设定为变截距模型;若拒绝H1,则模型设定为变系数模型。

检验需要构造F统计量,通过回归估计,得到变系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1、变截距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2、不变系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3。在检验是否拒绝假设H2时,构造统计量F2,其服从F分布:

如果拒绝假设H2,则继续验证假设H1,则构造的是统计量F1,其服从F分布:

2、模型构建及数据选取

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包括:基尼系数,城乡收入比,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通常情况下,基尼系数用于衡量总人口的收入差距,它对低收入群体收入变化比较迟钝,对高收入群体收入比重的变化非常敏感,而往往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数据很难准确获取;同时基尼系数的计算基于洛伦兹曲线,而不同形状的洛伦兹曲线可以得到相同的基尼系数,相同的基尼系数也可以代表极不相同的收入分配情况。因此,基尼系数无法准确反映收入分配的结构变化。

城乡泰尔指数衡量的城乡收入差距,和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动态相关,所以能够反映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动态变化,相比其他指标更为合理。

泰尔指数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yi表示个体收入,y表示总体平均收入,α1表示个体在总人口的权重。对于城乡收入差距而言,αi为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α2=1-α1为农村人口比例;y1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y2为农村人均纯收入,i=1,2;y=α1y1+α2y2为总体平均收入。泰尔指数越大,城乡收入差距则越大。而当y1=y2=y时,tdex=0,此时收入分配最公平。

表1 单位根检验结果

本文模型的具体表达式如下:

其中i=1,…,N,i表示研究省区的样本数,t=1,…,T,t表示年度数,ε为随机误差项。

swd,表示城市首位度,使用最经典的Jefferson对城市首位度的定义,即省区中人口最多与次多省辖市人口数量之比,并添加二次项来描述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

ed,用来描述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水平,具体指标选用“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取其对数值进行参数估计。

lgdp,用来描述区域经济水平,为降低不同省区的数据波动,故取人均GDP对数值。

civ,为各省市的城市化水平(取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录入方便乘以100),出于城乡泰尔指数计算方式的考虑,城镇人口比重和农村人口比重并不是以线性方式进入计算公式,所以将其作为补充解释变量。

本文剔除了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的数据,同时由于青海、西藏、台湾数据缺失,也做剔除处理。故基于25个省域2005年至2013年数据进行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基于上文城市首位度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理论论述以及所设定的估计模型,下文将省按地域划分为东、中、西部,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估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1、单位根检验

首先对各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中可知,泰尔指数,城市化水平没有通过单位根检验,为非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dtdex,dciv)为平稳序列;城市首位度,人均GDP对数值,教育投资水平的对数值均为平稳序列。因此,估计模型为:

2、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

在平稳序列基础下,进行协方差分析检验以及豪斯曼检验,来判断模型的形式。首先将其设定为不变系数模型,进行估计得到残差平方和S3。其次,将模型设定为变截距模型,进行豪斯曼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由上表可知,将该模型设定为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知残差平方和S2。

最后,将模型设定为变系数模型,得到S1。由此协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如表3:

综上,结合豪斯曼检验的结果可知,总体模型设定为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东部地区模型设定为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中部、西部地区模型设定为不变系数模型。从所有模型上看,首位度二次方项系数都为正,且在总体和东部模型中表现显著。

表2 豪斯曼检验结果

表3 协方差检验结果

主要考察总体模型,具体估计结果如下:

城市首位度swd回归系数为负,其平方项的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表现出非常明显的U型特征——在首位城市人口集聚进程前段,会趋向于缩小泰尔指数增量;而当进行到某一阶段后,又会促进泰尔指数增量的进一步扩大。

教育投资水平的估计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表明在该模型设定及假定下,教育投资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没有显著影响,但这并不表示两者毫无关系。

人均GDP对数值的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表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确实能够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积极作用。城市化水平增量的系数为负且显著,表明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还是有显著影响的。

表4 各省结果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在理论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模型分析得出城市首位度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U”型关系,确定存在城市首位度的最优规模。城市首位度的提高在本文的研究中表现为首位城市相对于第二城市的人口集聚程度,而当集聚程度过高时会抑制周边城乡的发展,局部资源、技术上的流通会影响整个区域的经济效率,从而带来不一样的发展绩效,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因此,一是关于首位城市的发展要改变传统的人口、规模简单扩张的理念,规模的有效提升要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的综合集中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高效配置,基于广义的人力资本概念,通过技术创新等来实现全要素生产率。

二是首位城市对周边城乡的积极带动作用很重要的方面在于资源的相互流通,故首位城市应将加强辐射效应的提升作为未来发展的基本任务,充分利用好自身良好的区位优势,打造交通枢纽。

三是小城镇同首位城市做到职能分工,有效发挥自有资源,组成内部互补协调、整体独立完善的职能体系。

四是政府应当合理布局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短期内在发展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时,也要着眼长期解决各种阻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有效政策增强地区间合作。

[1] JEFFERSON M:The law of primate city[J].geo-graphical Review,(29):226-232.

[2] 宁越敏:我国中心城市的不平衡发展及空间扩散的研究[J].地理学报,1993.

[3] 王家庭: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24个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05):35-40.

[4] 徐长生、周志鹏: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增长[J].财经科学,2014(09):59-68.

[5] 李宾、马九杰: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生命周期视角[J].资源与环境,2013(11):102-107.

[6] 钞小静、沈坤荣: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4(06):30-43.

[7] 郑长德:集聚与空间不平等——来自中国的证据[A].中国区域经济[C].2012:12.

[8] 雷仲敏、康俊杰:城市首位度评价: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04):33-38.

[9] 陈文喆:中部省域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增长的模型、机理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4.

[10] 乔海曙、陈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倒U型”关系再检验——基于中国县域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07):68-76+85.

[11] 谌汉章:教育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D].西南财经大学,2014.

[12] 余秀艳: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倒“U”型规律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3(10):52-55.

[13] 孟可强、陆铭:中国的三大都市圈:辐射范围及差异[J].南方经济,2011(02):3-15.

[14] 陈弘:对“倒U型假说”的一个批判性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2(11):38-44+93.

[15] 马万里: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4.

(责任编辑:周瑞华)

猜你喜欢

面板差距城乡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第 一 季度AMOLED面板出货量京东方全球第二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面板厂商向大尺寸转移2015年LCD电视面板增长目标仅为3%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