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服饰拍摄技巧的“三元素”

2017-04-26

长江丛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蒙古族服饰少数民族

牟 宏

少数民族服饰拍摄技巧的“三元素”

牟 宏

在全世界,无论哪个国家都存在着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穿着打扮都和他们所属的这个国家主要民族有着不同。而在中国最大的民族为汉族,有着55个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等16个省、自治区。由于地域特点的影响以及其生活环境的不同,服饰也相应的拥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服饰文化最能体现民族的文化、生活方式和历史的演变过程。通过不同的服饰照片,还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习惯以及这个民族文化的演变过程。因此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照片研究,可以深层次的挖掘出中华民族特有的魅力和中国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本文将着重从“如何更加艺术化、更加有效的拍摄出精彩的少数民族服饰照片”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摄影 少数民族 传统服饰 拍摄技巧

一、中国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浩瀚的历史中,有着数不清的灿烂文化。而自古以来,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也成为这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被部分。蒙古族元世祖努尔哈赤建立元朝(公元1215年—1294年),留下了《窦娥冤》、《西厢记》等珍贵的元朝戏曲文化;满族皇太极建立的清朝(公元1559年-1626年),留下了以郑板桥为首的“扬州八怪”,他们的书法和绘画艺术流传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民族识别”这项工作之后,科学理清了中国56个民族的成分。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为55个。各个民族有其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风俗、语言及文化特点,拥有着特色的民族风情、民族歌曲。如何更加准确、有效的发现他们的艺术起源、生活方式和特色文化,并将其运用在现代艺术之中呢?通过翻查古籍、观看历史资料往往不能够直观的发掘中国少数民族的内涵和深刻的艺术价值。而通过少数民族的服装、饰品等则可以直观清晰的分析研究出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演变的过程。

因此,摄影师的拍摄方式和艺术创作理念就尤为重要。众多的少数民族服饰照片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不同少数民族的特征和特色文化,很多摄影师使得其少数民族服饰摄影作品成为了平庸之作。因此,通过摄影师的技巧进行摄影艺术的升华和二次创作,让少数民族服饰照片更加生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为何要研究少数民族服饰的拍摄技巧

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并不多,但是分布却很广。在中国全省、各个自治区、直辖市都有着不同少数民族居住。而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分布的省、自治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广西、宁夏、云南、西藏、青海、贵州、辽宁、四川、湖南、甘肃、吉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而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拥有25个民族。由于分布地区差异大、气候不同,相应的服饰差异也很大。

在进行研究的时候,要找到相应的研究方法才能使得研究更加有效率。因此,应通过网络、画册和书籍的大量查找和翻阅,找到合适的照片作为研究方向。对不同的照片拍摄角度和技巧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另外,我们要着重解决“如何拍摄”这个问题,特别是对于纯朴的少数民族,他们对于如何在镜头中进行自我表现,完全没有概念。发掘他们的“原生态”,让他们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反映出最真实的一面,才能让其服饰更好地体现出本民族气质与服饰的完美。

图1 中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图

三、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拍摄技巧的三元素

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聚居的过程中,其服饰也慢慢地有了自己的特色。因此摄影师可以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具有的宗教元素、生存意识、等级划分制度进行了解分析,找到合适的元素进行拍摄。

(一)宗教元素

尽管历史不断演变,属于中国不同的少数民族不同的宗教文化依然流传了下来。少数民族受到宗教的影响,服饰文化中宗教的印迹非常鲜明。通过少数民族服饰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

中国少数民族中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信仰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崇尚白色,因此在这些少数民族服饰中,白色就成为主要的色调。特别是男子佩戴的帽子、上衣以及女子用的盖头等多用白色。据传说穆罕默德特别喜爱白色的衣服,并多次对他的信徒们说:“你们宜常穿白衣,白衣最洁最美”。因此,“清白一身而来”的宗教理念从这些少数民族的服饰中尽显无遗。图2中,摄影师抓住了服饰中的“白色元素”,让一身洁白的回族女子在蓝天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干净、纯洁。而图3中的东乡族女子虽然服饰是以白色为主,但是其背景比较乱,各种颜色掺杂在一起,表现不出东乡族服饰中特有的“宗教元素”。

中国少数民族中的藏族信仰佛教,受佛教的影响,藏族服饰在色彩上主要以三种为主,分别是蓝色、红色和紫色。这是受《律经》中对比丘服装色彩的要求,即“青如蓝靛、赤如土红、紫红如木槿树皮”。我们先在看到的藏族服装依然延续了这个颜色的特点,在头饰、服装等多个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特别是藏族的老人的服装、配饰,多以这三色为主。图4中,摄影师巧妙的使用这一元素,把红色作为主色调,配以蓝色白色相间的头饰,让人可以深刻体会出图中藏族服饰的文化内涵。而同样是藏族服饰,图5就显得凌乱不堪,在众多可以选择的藏族服饰中,摄影师选择拍摄的这件服饰由于颜色过多,视觉效果并不好,没有抓住藏族服饰中色彩的独特之处,让人体会不出这件服饰的特殊性。

图2 回族女子惯用白色的盖头和帽子

图3 东乡族服饰中以白色为主色调

图4 身着土红色服装的藏族少女配饰多

图5 蓝色为主色调的藏服

配饰多为红、紫以红、蓝为主因此,不难看出宗教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及其深远,看似简单的色彩搭配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宗教内容。善于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拍摄,也可以让这些服饰多了一些神秘色彩。

(二)捕捉“生存意识”的元素

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都经历过与其他民族的战争,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另外在较为原生态的生存环境中,他们必须具有较高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对外敌、野兽的攻击能力。这就是所谓的“生存意识”,摄影师可以抓住这些“生存意识”元素,运用在少数民族服饰的拍摄中。

中国少数民族中的蒙古族,自古生活在草原上,多以骑马打猎为生。由于生活在北方,多数地区寒冷季节多达6个月以上,而夏季只有短暂的1个月。所以,为了适应环境,蒙古族的服装多以长袍为主,一年四季都喜欢穿“蒙古袍”。另外,蒙古服饰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就是“腰带”。腰带也多以棉布、绸缎制成,素腰带后既能抵御寒风,又便于骑马时肋骨的稳定和垂直。另外,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这些都使得蒙古族可以在长期与环境和外敌斗争的过程中生存下来。因此,图6的摄影师拍摄了骑着马的蒙古人,让蒙古族的特色服饰“蒙古袍”显得尤为生动。而图7中的蒙古族男人的腰带也通过蒙古族特有的饰品展示了蒙古族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图6 穿着“蒙古袍”骑马的蒙古族

图7 蒙古族男人腰带上的“三不离身”

(三)捕捉“等级制度”的元素

中国有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有着严格的等级制作划分,即什么身份的人穿着什么样的衣服。这些等级制度划分观念,是从中国的历史朝代中遗留下来的。比如,在中国的多个朝代,皇帝都以“黄色”作为至高无上的皇族颜色,百姓是绝对不可以穿着的。

生活在中国大凉山的少数民族——彝族,因为受奴隶制社会的影响,其服饰中体现的等级制度最为明显,彝族中的“黑彝”社会地位等级比“白彝”高。黑彝男子的头巾必须缠得很规整,女子裙长及地,大人和孩子都要穿着黑色以表示身份的尊贵。而白彝男子的头巾就比较随便,女子服饰颜色多而杂乱,裙子不能过膝盖。通过他们的服装可以清楚地分清社会等级。图8和图9摄影者通过这一特点的分析,找到了独特的视角,把黑彝和白彝族的“等级制度”元素刻画得更加生动形象。

图8 长裙拖地的“黑彝”女装

图9 颜色杂乱的“白彝”女装

由于中国的少数民族的特色很明显,而不同的少数民族又有着其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特性。因此,若摄影者想要拍出让人赏心悦目的作品,在其进行拍摄的时候,就要考虑构图、艺术表现力以及不同少数民族特有元素等摄影技巧的应用。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聚居的过程中,其服饰也慢慢地有了自己的特色。因此摄影师可以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具有的宗教元素、生存意识、等级划分制度进行了解分析,找到合适的元素进行拍摄。

[1]刘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04).

[2]无锡标,陈莹静.少数民族中的图腾崇拜[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3]吴华,玉香.试论遇难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利用和开发[J].民族艺术研究,2007(03).

[4]周莹.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2).

[5]李立立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赏析[J]作家,2012(8).

[6]杨元.族源·战争·迁徙: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意蕴的一种解释[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4).

[7]祁春英.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特征[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01).

[8]林岩.论岭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审美文化[J].大众文艺,2010(17).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

牟宏(1983-),男,汉族,山东潍坊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系,讲师,电影学硕士,韩国祥明大学新闻纪实摄影专业博士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学、新闻摄影、播音与主持艺术。

猜你喜欢

蒙古族服饰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动物“闯”入服饰界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少数民族的服装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