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2017-04-25徐艳玉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3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策略方法有效教学

【摘 要】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品德与社会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协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做到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方法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热爱生活

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社会生活中来,又回到社会生活中去,拓展教学空间。教学时我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例如,教学《快乐的节日》一课时,我说道:“春节是我国大多数民族共有的节日,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我们的家乡,春节期间都有哪些活动?你和家人是怎样欢度春节的?学生们争相发言,说出自己节日的各种滋味。

“同学们了解了一些不同民族的节日及习俗活动,老师选择了一种大家较熟悉的节日习俗活动——剪窗花,请同学们体验一下吧!”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剪窗花,让学生通过参与制作,进一步体验节日的快乐气氛。教师通过展示样例,说明窗花蕴涵的意义,让每个学生在制作窗花的过程中,剪出自己的美好祝愿,表达出自己的理想。

使得学生们明白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不仅拥有各民族共同的节日,在每个民族内部,还有各民族特有的节日及其节日习俗活动。节日不仅是一种生活,也是各民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

二、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一课时,我先播放深圳火王俱乐部火灾视频,使学生们感受火灾的无情。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进行自救知识大比拼,看看谁懂得火灾自救知识最多。让学生如何正确拨打火警电话?拨打119时,应该说些什么?并且给出拨打“119”几种情况,哪种报警方式对?同学们积极回答,有的学生补充:报警时要讲清着火地点、所在区、县、街道、胡同、门牌或乡村地址都一一报上。并且把三讲一迎,(讲清失火地点,讲清火灾原因及火势大小,讲清姓名及联系电话,到路中迎候消防车),讲得清清楚楚。

紧接着,教师预设现在教室着火,怎样进行火灾逃生?熟悉教室火灾逃生路线最好的是哪一条?学生很投入的自救演练,知道在火灾中保护自己的自救和逃生的方法、技能。学会在火灾中保护自己和寻求帮助。

最后学生们总结出:“珍惜生命,远离火灾”,我们要尽量避免火灾,万一发生火灾,我们要沉着冷静,用自己的知识有效地保护自己。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如教学《走进不同的家乡》,“不同的家乡不同在什么地方?”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学生们有的穿棉,有的穿纱。说着不同的方言,引起课堂的惊奇和趣味!海南岛地处热带靠近赤道,没有四季而只有旱季和雨季,所以年平均气温是最高的。冬季时,那里依然气温如夏,而東北地区气温最低。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之后,学生对“不同的家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例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闯红灯,这样明显违反交通规则的事,有什么严重后果?说说理由。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多种闯红灯的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倾听、评价,进一步感受到了闯红灯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提高了学生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意识。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四、走进社会参与生活实践

社会就是大课堂,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培养能力。

例如,教学《土地养育着我们》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田野去认识了一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作物,学生们了解它们的种类、外形根、茎、叶、生长方式、分布、作用等,了解本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情况,懂得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长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不违农时”的规律。

理论知识与体验生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书本知识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引发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从而达到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总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小学生思想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坚持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用生动典型的事例、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用适宜的方法,必定能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桂强.《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1)》

【作者简介】

徐艳玉,大专学历,职称:小教高级,研究方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策略方法有效教学
指导学生英语预习摭谈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研究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