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社会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2017-04-25王莹

科技传播 2017年5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网络舆情互联网

王莹

摘 要 互联网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信息交流平台、自由的舆论表达平台,以前对于互联网只是单维度的信息工具的刻板印象逐渐消解,互联网所构造的“虚拟环境”容纳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但是网络空间身份的匿名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道德规范。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如何对虚拟社会环境下的舆论进行正确引导,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成为学术界不断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通过对虚拟社会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网络舆论引导措施,以构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 互联网;虚拟社会;网络舆情;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2-0098-02

1 虚拟社会的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所谓虚拟社会,“是指以现代互联网络平台为基础,通过电子通讯终稿设备、远程通讯通道等高科技手段与数字化技术建立起来的信息交互系统,构建出一个各种主体彼此联系互动、相互作用的网络空间形式。”“空山不见人,但闻人声语”是网络空间的典型特征一。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特征改变了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型。在网络空间中,社会上的非主流人群由被动变为主动,在网上肆意地表达着他们内心的声音,互联网由少数技术精英、知识阶层的控制变成了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2016年8月3日上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此外,根据CNNIC统计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

CNNIC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我国互联网络发展日趋成熟。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对现实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平台,人们的信息来源不再依附于官方媒体,而是可以利用网络主动的搜索信息、分享信息。网络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汇聚来自不同社会空间的意见表达,这些意见不同于传统媒体,有着草根性、民间性等特点,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立场。网络改变了中国的舆论格局,互联网所构造的虚拟空间容纳了四面八方的声音。

2 虚拟社会所面临的舆论管理困境

在传统媒体中,由于“把关人”的存在,可以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在网络空间中,由于“把关人”的弱化,各种信息不经过滤机制就可以迅速传达。网络用户年龄、学历、阶层等的差异使得互联网上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错。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上错误言论时有出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大大加大了网络舆论治理难度。

一般能够在互联网上掀起舆论声势的都是社会热点问题、社会敏感问题,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当网络舆论涉及这些问题时,群体情绪就会被迅速激发,带有感染性的极端言论在网络上快速的、大范围传播,严重干扰着现实生活。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由于网络舆论引起的“人肉搜索”“道德审判”现象不断在现实生活中上演。面对网络空间虚拟性所带来的种种舆论治理难题,我们往往将现实社会中治理舆论的手段生搬照抄地运用于治理网络舆论中出现的问题,缺乏治理网络舆论的有效手段。我们应该看到,网络舆论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应该创新治理理念,“因地制宜”地治理网络舆论。

3 虚拟社会的网络舆论引导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只有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广泛的、充分的表达,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但是由于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各种错误言论掺混其中,所以必须对网络舆论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

3.1 提高治理主体应对能力

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舆论,不能照搬照抄以往的舆情治理方法,更不能通过删帖、雇水军等方式来掩盖事实,而是应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及时地阐明事实,通过有效地引导来平息风波。治理主体可以通过培养意见领袖作为政府部门和公众沟通的桥梁,网络意见领袖往往与公众联系较为密切,比较了解公众的心理;还可以利用第三方引导舆情,邀请有关的专家学者、权威部门等就事情的发展发表言论,由于其具有专业性、权威性,能够对事件进行深刻的剖析,往往能够赢得公众的信任,对引导舆论的走向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发展,开通政务微信、微博,及时传递消息,并与网络民众进行积极的互动,拉近政府部门与公众的距离,赢得公众的信任与理解,在此,政府部门应该注意建立一个高效的运营团队,与民众进行有效的、积极的互动,以此扩大信息的影响力,及时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3.2 提升网民群体媒介素养

由于我国网民群体规模庞大,在面对网络中的敏感事件时往往表现出理性不足的特点。提升我国网民的媒介素养,对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之中,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主要是指提高网民分辨信息的能力,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介素养的涵义还应包括客观的表达意见、正确的使用媒介等等。网民要能够对事件冷静思考、做出独立的判断、发表客观的言论,利用媒介促进问题的解决,而不是让非理性思维控制着自己的言行。首先,传统媒体可以举办各种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的节目,为公众设置议程,传播媒介素养的知识;其次,互联网等新媒体可以开展各种在线网络课堂,提高网络群体的媒介素养,方便人们随时随地接收。

3.3 加强大数据在网络舆论治理中的应用

在大数据背景下,可以通过对信息的变化率监控来预测网络舆情的走向。以往的网络舆情监测往往只是集中在信息量的监测上,这种方式往往是滞后的,当我们发现负面舆论出现的时候,此时的网络舆论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变得难以控制。以大数据为基石,可以对网络舆论进行全天候、多维度的记录与监测,通过全面的数据采和科学的分析可以及时作出预警,此外还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参考文献

[1]符永寿,刘飚.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模式创新[J].广东社会科学,2012(6):213.

[2]匡文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78.

[3]周翼虎.社会转型期与网络舆论的兴起[J].青年记者,2009(8):10.

[4]潘洪其.评论:民生关注:网民与政府“吻合”的积极信号[EB/OL].金羊网羊城晚报,[2006-3-12].http://www. ycwb.com/gb/content/2006-03/02/content_1079007. htm.

[5]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176.

[6]易臣何,何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演化规律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14(3):75.

[7]杨兴坤,廖嵘,熊炎.虚拟社会的舆情风险防治[J].中国行政管理,2015(4):17.

[8]田丽憬,郭延军.浅谈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化机制及其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4(1):103.

[9]曹劲松.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J].新闻与写作,2010(5):45.

[10]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00.

[1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170.

[12]凯斯·桑坦斯.网络共和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

[13]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41(32):108.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网络舆情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