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成就与展望
2017-04-25张莉刘立平陈国亮李焰
张莉+刘立平+陈国亮+李焰
摘 要:该文主要介绍了“十一五”以来,房山区累计治理小流域51条,提高了471km2土地的治理标准,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房山区实现了水源安全、生态安全和防洪安全。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房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成效和管理经验进行了概述。下一步工作中,房山区将完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布局,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使各项措施持续发挥效益。提升科技水平,开创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科技
中图分类号 S1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2-03-0087-02
房山区是北京市的西南门户,在《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房山区山区被规划为生态涵养发展区,是保证北京市生态安全和水资源涵养的重要区域。但由于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等原因,存在较普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风沙灾害、土地承载力下降、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给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首都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房山区通过各种技术和管理措施,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遏止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减少了雾霾污染。
1 房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成效
根据北京水务普查成果,房山区共划分为132条小流域,其中,山区86条、平原46条。山区小流域总面积1 553.2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635.07km2。
房山区的水土保持工作经历了由群众自发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规划、20世纪90年代以《水土保持法》为准则的重点工程推进、21世纪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几大发展阶段,取得了辉煌成就。“十一五”以来,房山区累计治理小流域51条,涉及山区13个乡镇68个行政村,提高了471km2土地的治理标准。
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取得的效益来看,一是保护了饮用水源,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建设96座小型污水处理站,设计处理能力5 900t/d,87个村实现了整村治污;二是提高了山区沟道的防洪标准,在7·21特大暴雨中,小流域建设的各项水土保持设施发挥了良好的防洪作用,通过改变微地形、增加地面植被、改良土壤性质等作用增加土壤入渗量、拦蓄地表径流,削减洪峰流量39%~56%,延缓了洪峰到达时间,为下游群众及时撤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确保了防洪安全[1]。三是维护了河库健康生命,改善了水生态环境,恢复了河道自然功能,小流域主要水污染物COD削减20%,总氮削减29%,总磷削减49%,出水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四是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修复理念,加强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逐步转变了农民观念,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 房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经验
2.1 准确把握中央和社会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方向。房山区把这些部署要求作为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指针、依据和统领,认真学习领会,准确把握精神,紧紧围绕“民生水务、科技水务、生态水务”三大水务建设,以新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做好科技支撑工作,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为重点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建设阳光工程。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2 夯实基础,稳步提高支撑能力 一是水土保持情况普查工作圆满完成,完成了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措施、泥石流沟道、侵蚀沟道、小流域划分、小流域主沟道水文形态、小流域出口水质水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等8个专项的普查成果分析及验收工作,并向社会公布了重要普查成果。二是配合北京市政府完成了《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利部分)二期规划》《北京市水土保持中长期规划》《北京市水土保持规划(2014—2020年)》的编制工作,突出水土保持的约束性和指导性作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3 加强科技支撑 通过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科技含量。一是推广应用厌氧生物滤池等污水处理技术;二是推广应用厨余垃圾处置“3R”技术,增加垃圾年处理能力100t;三是在7条小流域、33hm2农田推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实现减少土壤流失30.7%~61.7%、節水12.5%~26.5%,增收3 175~10 270元/hm2等目标。
2.4 农民充分参与 为保证农民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通过工程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房山区开展了农民参与式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通过填写征求意见表、座谈会等方式,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使农民成为工程的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和受益主体。既提高了农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3 下一步工作思路
3.1 完善山区小流域建设布局 十三五期间,房山区将继续加大小流域建设力度,对32条小流域进行治理,治理面积345km2。在山区小流域治理中,房山区结合各区域的地质地貌特点和重点发展方向,拟形成“一区两带”的小流域治理格局。
“一区”指云居寺-上方山-周口店水土保持示范区,涉及长沟镇、大石窝镇、韩村河镇、周口店镇,包含13条小流域,总面积301.05km2,目前已治理82km2。该区域以科技示范结合风景文化发展为主,“十三五”期间计划治理小流域5条,治理面积65km2。
两带是指打造拒马河沿线和大石河中上游沿线小流域示范带。其中,拒马河沿线包含24条小流域,涉及十渡镇、张坊镇和蒲洼乡,小流域总面积418.13km2,目前已治理110km2,“十三五”期间计划治理小流域12条,治理面积130km2,以水毁修复、水源保护、休闲观光为主要发展方向。大石河沿线包含小流域49条,涉及霞云岭、佛子庄、河北等乡镇,小流域总面积783.03km2,已治理小流域面积241km2,“十三五”期间计划治理小流域15条,治理面积150km2,以生态修复、涵养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向。
3.2 建立生态清洁小流域管护长效机制 仅有工程措施还远远不够,今后房山区将更加注重政策、法律和管理措施的作用,进一步强化部门协作,紧紧围绕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完善异地搬迁、封山禁牧、管水员和生态林管护员队伍等促进山区水源保护与生态保护的管理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的执法力度,健全保持小流域生态清洁的长效机制。一是出台管护办法,明确管护责任主体、管护标准;二是将水土保持设施管护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经费;三是加强培训,提升管护人员的基本技能。
3.3 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水平 为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水平,房山区将继续加强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联系,重点开展小流域后评价、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模式、小流域综合效益与洪水影响评价监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利用云居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和蒲洼水土保持监测小区中的监测体系、基础设施等,吸引专家、学者来房山区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升房山区水土保持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宝元,段淑怀,符素华,等.北京市“7·21”特大暴雨水土保持措施效益评价[J].北京水务,2012(5):8-13. (责编:吴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