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姻生活,让语用“练”得其所

2017-04-25杨成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卢沟桥课文文本

杨成军

刘国正老师在其论著《语文教学与生活》一书中强调:语文的实际运用,一旦脱离生活,就会黯然失色,江郎才尽。但纵观当下阅读教学,各种诵读积累、口头复述、随文练笔、情境对话,形式不可谓不多样,但都是就形式而形式,缺少了与生活的密切关联,或徒有训练形式,或重复静态知识,使得语用训练滞留在浅表层次,学生的真实能力并没有明显提升。

一、为生活服务,让语用训练从肤浅向深入迈进

以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教师要求学生从作者描述的景点中任选一个,以导游的角色将课文内容改编为导游词向“游客”介绍。在游记类文本的教学中,这种模仿导游的方式是很多教师的必选动作。但细致分析就会发现,学生导游词基本是对原文内容的机械照搬,纯属“拿来主义”肤浅语用。

笔者在教学这一部分时,首先引领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游客,你对什么内容最感兴趣?学生七嘴八舌:自己不知道的内容、有地方特色的、有典故的……随后,教师则引领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探寻叶圣陶先生在游览过程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写出游客最感兴趣的导游词。同样是描写入山的情景,一名学生在介绍中选择了盘山公路、杜鹃花、油桐等游客不常见到的事物,从它们的外形、色彩进行全方位的介绍,让在座的“游客”听得津津有味。

如此进行语用历练,是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创造性复述,对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语用与生活紧密相连,语用才能迸发出全新的生命活力,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以生活为基,让语用训练从简单向智慧挺进

语用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在不同场合下运用得体的语言,表述观点,依据不同情境,运用最适宜的方式进行对话沟通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不断发展。

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中,聂荣臻让警卫员帮助日本小姑娘到百姓家找奶吃。鉴于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乡亲们会答应给日本孩子奶吃吗?如果你是警卫员,你会怎样劝说老乡们答应呢?这是非常巧妙的语用设计,既有具体场景下适切语用的针对性训练,同时也是对课文核心价值的深化。实践中,一名学生以反问方式劝说:“我是八路军,和你们是一条心,难道你还不相信我吗?”第二个直接运用了聂将军的原话,并且显得义正词严。这样的训练真的达到预期效果了吗?请求别人帮忙,怎么会如此“义正词严”;老乡多是文盲,用聂将军的原话,他们能听懂吗?显然,学生表述的意思虽然是正确的,但并不契合当时的情境和对象。如此语用是对教材文本的机械平移,实际上缺乏了灵活对话的智慧,是一次失败的语用训练。

笔者在提出语用训练要求之后,先是与学生进行沟通,明确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表达方向:阐“理”,就是要能借助深入浅出的语言,让老乡们听懂;抒“情”,就是要能够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使乡亲们形成共鸣。由此,学生劝说的语言才能委婉妥帖:我们有很多战士倒在了战场上,这里面或许也有你的亲友,我们也痛恨日本人,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战争是残酷的,但这些孩子也是平民百姓,他们也有失去亲人的痛苦。如果我们见死不救,不就和日本鬼子一样了吗?你们说,是吗?

本案例中的语用训练,就是先对聂将军的话形成自己的认知理解,并运用能让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加以描述与再现。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情与理都经历了内在的心灵感悟过程,更在表达实践中感受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语用能力,效果鲜明。

三、以生活为源,让语用训练从被动向积极突围

在执教《卢沟桥事变》时,一位教师设置了类似的读写结合训练点:请学生以“站在卢沟桥上”作为开头,写一段阅读课文之后的感想。交流中,一名学生朗诵自己的练笔片段:现在,我站在卢沟桥上,看着破损不堪的桥面,思绪不禁回到了1937年的一天,“让我们进城去,我们要搜查……”接下来就是对课文情节的大篇幅复制。

这一形式的语用训练的价值主要在于:对文本经典规范的语言悦纳与再现,将学生内在涌动的感受进行真实地抒发。但由于学生的体悟主要是以感知性的学习获取的,学生难以主动深度地运用语言,致使整个语用训练停留在接受本位下的被动语用中。

另一位教師在执教过程中,先是组织学生观赏了有关卢沟桥的视频短片,厚重悲沉的背景音乐、充满磁性的人员解说,对课文形成了补充式的解释与说明。随后,教师追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感受?”随着学生对客观现实的描述,教师又引领学生进行想象性描述:透过这些斑驳的桥面、沧桑的狮子、布满弹痕的桥墩,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正是在直观生动的现实画面和虚拟想象的历史画面的切换链接中,学生内心涌动着奔涌不息的情感潮水。此时教师顺势要求学生将自己内心的感受用“我站在卢沟桥上”作为开头撰写成一段话。有了前面环节的渲染铺垫和视听体验,学生的表达情真意切。学生将视频中的现实画面、人员解说的内容、配置的音乐等作为“语言构思”的凭借,让整个“语言表达”形成了全新的高度,充盈着言语主体个性化的愉悦体验,起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总而言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就体现在言语运用上,只有充分链接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生活为基点,与生活联姻,语用训练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猜你喜欢

卢沟桥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卢沟桥醒狮越野跑活动书画展
卢沟桥,跨越历史之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申仲明血洒卢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