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考文言文特点,指导整体阅读

2017-04-25吴小龙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3期

吴小龙

在高考语文中,文言文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很有特点的考查形式。高考中的文言文内容相对简单,大多是古文中相对完整独立的节选,因此将高考文言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阅读很有必要,在阅读时重点从人、事、理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知人,理顺人物关系

既然是独立完整的文章,其中人物必然是明确的,人物的数量会比较少,其中主次分明,理清文章中的人物关系是关键。文言文整体阅读的脉络一定是围绕着这些主人公展开的,因此了解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掌握他们之间的关系对理解文章大意很有帮助。

以2016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为例。文章节选自张岱《家传》,讲述的是作者张岱的祖父张汝霖求学、应试、为官等事迹。此篇文言文阅读共有四个小题,考查的方面各有所侧重,其中第7题为一个“主旨大意”题,即判断选项中的句子描述是否符合文章的说法。题干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选取其中一个选项进行分析, 该选项描述为“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我們抛开原文先看这个句子中的人物,有张汝霖、老教谕和主考官三个人,其中张汝霖为主要人物,老教谕和主考官为该事件的相关人物,老教谕起到了消极作用,而主考官则相反。带着问题的结果,此时返回到原文中,相应的原文句子为“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通过文中的信息显示,老教谕担任考试文章初选的任务,将张汝霖的试卷淘汰了,而主考官对老教谕的推荐都不满意,最终才发现主人公的文章并非“笑料”,而是真正的好文章。如此一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文章的大意也能理顺了。

人物是故事的核心,说到底,高考中的文言文就是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人物起着支撑故事框架的作用,如果将故事中的人物读懂,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理清,那么整个文章也就读懂了一半。

二、明事,把握事件内容

文言文的行文方式及字词释义可谓是博大精深、灵活不定,因此若想能读通全文是比较困难的,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高考中十分讲求技巧,高考文言文也只是“整体阅读”,对于精细的理解,在考题范围内实现即可。

仍以《家传》节选为例。第8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一道翻译题,在文言文的各种试题中是一个难度最大的题目,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将一个句子完全理解到位才能完美地答出答案。其中要求翻译:“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这个句子讲述的是一个事件,考题的要求是将事件的内容以现代语言翻译出来。我们找到原文中对应的上下文为“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入闱,日未午,即完牍”。通过平时的语言积累,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分析出主人公“塞耳不敢听”的事迹发生在应试的考场上,在昼夜读书后害了眼病,在考试院待了三个月。等到考试时,主人公一鼓作气很快地写完一篇文章。那么需要翻译的这段话则是表示主人公才思敏捷,是“日未午,即完牍”的原因。那么需要翻译的句子大意就是当主人公的朋友们谈论考题时,他一听到就能瞬间在头脑中形成文章,以至于太过烦恼而堵上了耳朵不去听。了解了故事内容,再注意到关键词语的翻译,这道翻译题目就能“拿下”了。

事件是文言文试题中的出题核心,一般的分析题、翻译题都是以特定的事件为依托进行展开的。明确事件的内容,是文言文整体阅读的基本要求。

三、辨理,分析观点态度

所谓辨理,就是读懂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由表象分析原因,由事件得出观点。古文中讲究“托物言志”,笔下的事物往往代表着自己的观点,有述必有论。在高考的文言文整体阅读中,“推理总结”也是一项要求。

以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为例进行说明。考题中选用了柳宗元的《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文章的大意是一位姓严的书生,想要拜柳宗元为师,而柳宗元拒绝了他,写了一封信进行说明,这封信的内容就是本文。我们选取一个具体的问题来分析,如考题的第9题,题干为“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这道题目是一个总结观点的问题,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就是作者的核心观点。古人在写作时,非常注重行文的结构,一般在陈述事件、表达观点的时候,遵循一定的文章结构,比如有总有分,或者分点陈述等。所以要答出这道题目,需要在文中找到关键信息,通过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来总结作者拒绝的原因。从原文中看,可以提炼出三个主要原因。“仆之所避者名也”说明作者不愿当老师之名,“内不足为,外不足当”说明作者自以为能力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体现作者的态度,可以互相学习。

文言文对于逻辑、道理的阐述是非常重视的,高考中的文言文整体阅读也还原了这一点,着重考查学生明辨事理的能力。读懂文章不易,洞明思想更不易,在读文言文时做到有意地去“辨理”,文言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文言文的特点与现代文是不同的,所以读懂文言有其特殊的策略。文言水平的提高需要平时的积累,当然在考试中技巧也十分重要。教师应指导学生摸透文言文的特点,应试时在整体阅读上灵活运用各种技巧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