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之“真”

2017-04-25叶水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真假语序语言学

叶水涛

前几年,有专家提倡“真语文”,现在好像已不大有人提起。当初,许多专家学者都撰文表示支持,响应的学校和教师也不在少数。现在已明显式微。

“真语文”的提出,是对语文教学中华而不实、虚张声势之不良教风的批判。尤其是一些所谓示范课,过分关注教师的表演,过分在各种噱头上动脑筋。这种流弊由来已久,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提倡“真语文”,即提倡语文教学的去伪存真、返璞归真,意在拨乱反正。

“真语文”之所以逐渐式微,大概在于语文之“真”,难以准确把握。何为“真”?在具体的语境里很难厘清真与不真。

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语言是一个分层系统,有语言与情境接面的语义层、体现语义特征的词汇语法层以及体现词汇语法的音系或书写层。有语言学家认为,语法是意义创造的动力库,是区别动物语言与人类语言的重要特征。

语言哲学家乔姆斯基早年认为,句法可以脱离语义而独立存在。但后期的他又回到传统语言学语音、语义、语法三个层面上了。他认为,语义是语言系统的核心,是语言之所以成为语言的基础。

这就带来了语文教学的困惑:以语言为核心的语文教学该侧重于语法结构还是语义的意蕴?诚然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语言的研究者,而是培养语言的使用者,但对语言本身的理解,直接关乎语文教学中侧重点的把握。

欧美语言学界于20世纪初期比较关注对语法的研究,20世纪中期重心转移到对语义的研究,20世纪末侧重于语用的研究。受此影响,中国的语言学界和语文教学界当下比较重视语用,甚至有语文教学专家提出,语文就是语用,语文就是语用之学。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哪一种语言学的理论是真,其他则是假,如果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每家都能自圆其说,都能排斥别人。谁是“真”呢?当然也可以不分彼此,把它们和稀泥似的混在一起,那么,理论本身便失去意义,具体教学实践中更难把握。

如果对语言是什么、语言的核心是什么,都不甚了了,那么,以语言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怎么能得到体现呢?实在很难区别,侧重语法的语言学、侧重语义的语言学、侧重语用的语言学,这三者中谁更能成为语文教学的指导性理论?换言之,谁更“真”呢?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汉语所具备的外在语法越少,它的内在语法就越多。渗透到汉语之中的语法观念是合乎逻辑的观念,这一观念带来了适当的语序,并必将通过运用这种正确地建立起来的语序而在人们的精神中继续发展。”

洪堡特强调汉语的特殊性,这是很有见地的。他提醒要把语言结构、语序和人的精神贯通。但人的精神具有多种因素和多个侧面,这些因素都很难量化并简单地分出真假。认知与情感都属精神的因素,但它们的作用与特点有很大不同。

休谟说:“在一千种不同的看法中,不同的人面对的或许都是同样的对象,其中只有一种,仅仅只有一种看法,才是恰当和真实的,现在唯一的困难就在于找到并弄清它。但相反的是,一千种不同的情绪,它们被同样的客体所激发,却都是对的;因为没有一种情绪代表真正的客体。”从认知角度可以分真假,但从情绪角度看便没有对或错。

语文教学基于感性,伴随形象,担有文学与美育的重任。美,在休谟看来“仅存在于沉思的心灵之中,每一个心灵都能想象一种不同的美丽”。诉诸感性与情感的“美”,不能用是非对错真假去评价它。美,关乎情趣,不能武断地区分真或假。

“真”的内涵非常丰富。从认识论角度看,“真”与假相对;从价值论角度看,是所谓是非之辩;从人的修养角度看,其含义为“诚”,与伪相对。“真”还指审美意义上的自然或本然,与矫揉造作相对,即返璞归真。

语文教学中具体情况纷繁复杂,如何简单化地划定真假呢?语文教學不仅求真,而且追求“善”与“美”。何为“真”,如何把握“真”,谁是“真”语文呢?“真语文”需要作出新的诠释,作更为完整的界说。

猜你喜欢

真假语序语言学
真假大作战
真假大作战
真假大作战
三句话的真假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