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研究

2017-04-25宿静茹王晨倩

成人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

宿静茹+王晨倩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应加快构建适用的课程体系,以《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为依据,立足当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实际和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坚持以农民为本、以本土为源、以实用为基和以创新为旨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科学确立课程目标,深入整合课程内容,恰当调整课程结构和继续优化课程评价。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6)11007903

一、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对象是初中毕业生,课程设置存在普教化严重、实用性不强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的出台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将重返校园接受相对系统和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就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探索出一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教学改革路径,加快构建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特点和当地农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以便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

1增进课程设置的适切性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适切的课程设置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新的课程观把课程视为生成的、建构的、动态的,而不是预设的、指定的,学习者与课程之间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共同创造、共同演化的关系。[1]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课程体系构建,不是对中等职业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墨守陈规,也不是对《方案》的简单遵循,而是通过《方案》的指导和结合新型职业农民自身的兴趣和需求,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创设更加切合新兴职业农民特点和当地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课程计划,既符合《方案》中的总体部署,又发挥了地方中等职业学校的自主性,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和协调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

2拓展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空间

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由13 872所下降到12 262所,招生人数也由870.4万人下降到674.8万人。[2]由此看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发展空间逐步缩小的困境。虽然国家政策允许新型职业农民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但实际上中等职业学校并没有大量招收新型职业农民学员。《方案》的出台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市场和国家发展形势的需要,承担起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大军的责任和使命。中等职业学校传统课程体系难以适应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规格、目标,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方案》的指导,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而且能够扩大生源和摆脱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困境。

3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实效

构建完整和科学的课程体系,是依据新型职业农民多样性的学习需求,立足中等职业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契机,把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的知识技能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不同的课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体系更加开放、灵活、互通,教学条件更加全面、多样、先进,新型职业农民可以通过接受正规性、系统性的职业教育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由此看来,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既可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系统性、专业性的优势,又可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能力,有利于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1以农民为本的原则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认为,教育必须充分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使其达到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目的。[3]所以,以农民为本的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强调人格化的专业素质教育,课程设计既要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的年龄特征及学习需求,也要满足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需求。另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等职业能力的提升,更需要塑造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注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新的课程体系要以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和发展为本,着力开设利于他们身心和职业发展的课程,符合新型职业农民的利益和需求。

2以本土为源的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课程应该随着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因为不同地域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人口、环境和发展的内涵也不同。《方案》指出:“学生可以根據自身生产生活实际选择学习需要的课程,也允许各地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或增开其他课程。”[4]由于各地区发展的具体情况不同,新型职业农民所习得的知识最终要服务于本地域的发展,因此,各地中等职业学校要着重开发本土化特色课程,课程的内容要整合本土资源,更加凸显地域特色和契合区域实际。

3以实用为基的原则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即脱离了教育的生活是不智慧的,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对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课程体系而言,更应该强调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方案》提出:“构建符合务农农民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培养具有较强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教学实践的实用性以及课程评价的实用性。

4以创新为旨的原则

创新是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劳动的体现,是人类不断自我进步的表现,是一个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的动力。新型职业农民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接纳与吸收知识,还可以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自己的职业和创新技能。农村建设的加速转型和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进步,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科学素质。因此,在课程体系建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教材的启发性和创新性,提高新型职业农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1确立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编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选择和组织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是评价中等职业教育效用的重要标准。[6]课程目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为了达到《方案》中“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目标,[7]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者、教师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应在共同分析理想要求与现实状况的差距后再确定课程目标。

首先,在制定课程目标之前,要深入了解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课程目标的制定要紧紧围绕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他们提供成长的平台,使得新型职业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文化素养和能力都迅速得到提升。其次,课程目标要切合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需求。不仅掌握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还要重视农民职业素养及职业生涯规划整体目标的构建与落实。最后,课程目标还要凸显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因为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和全面性,所以课程目标要围绕农民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转化为具体可行的目标。课程目标切合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实际,符合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生活的要求,就能赢得广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喜欢,课程实施过程也就会越顺利,教学效果就会越好。

2整合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的主体部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普教化现象严重,较少考虑到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缺乏整体知识的融合性和针对性。《方案》中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分为五个专业类别,每个专业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方案》中提及的课程大多细致而全面,而新型职业农民更希望接受教育后能够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确定和整合课程类型及科目。

首先,提供实用技能类课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型职业农民一般分为生产型职业农民、服务型职业农民和经营型职业农民,所以课程内容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培养他们的实用技能,打造实用型农村人才队伍。例如针对蔬菜生产的新型职业农民提供的课程,应根据当地农业种植现状以及时令季节特点,将蔬菜生产、栽培、病虫害防治以及贮藏等一系列内容加以组织整合,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其次,提供文化素养类课程。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3年,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品质在内的文化素养对他们来说颇为重要。应根据当地新型职业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提供文化素养类课程,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弥补他们基础教育的不足,使他们具备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文化素养。同时,文化素养类课程要注重传播新型职业农民需要的现代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注重传播农业生产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和农村文明素质的提高。[8]最后,提供创业教育类课程。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他们全球化的眼光、敏锐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评估与预测能力,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开发一系列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就业岗位,缓解新型职业农民的就业压力。

3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影响着新型职业农民学习课程内容的次序,而且影响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发展的趋势是将全面素质的发展与能力本位相结合,强调对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9]基于此,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注重课程结构的合理优化,注意各种类型、各种形态课程的合理配置,以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和灵活多样。

首先,注重课程的互通互容。课程的互通互容是指按照社会和农业发展的需求,对课程设置及内容进行选择和整合,而不是简单地嫁接和移植。例如在讲授农业种植类课程时,可以渗透有关农业工程类专业中农村水环境与水生态的知识,有利于满足农业生产综合化需要,培养农民一专多能,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其次,适当增加实践课程。《方案》指出,学校要注重实验实习、专业见习和技能实训等实践教学。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注重增加农民实践课程的比重,使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紧密结合,保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连贯性。再次,开发校本课程。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断提高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贴近农民生活实际,便于对农民开展专业知识教学,而且可以宣传和发展本土区域产业。最后,开发网络课程。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要注重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加强中小型网络课程的开发,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利用丰富、短小的网络课程资源。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吸收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课程资源,还能够减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压力。

4优化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发挥着诊断课程、修正课程、比较各种课程的相对价值、预测教育的需求和确定课程目标达到的程度等功能和作用。[10]为了更好地发挥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评价的功能和作用,具体而言,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评价主体要多元。课程评价的主体不要仅仅局限于教师、专家和学者,而要注重主體的多元化,吸收农民学习者、农民企业家和专业团体等,从而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课程进行评价。其次,评价内容要全面。传统的课程评价往往聚焦于课程的内容,而忽视了对教学大纲、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致使评价结果不全面、不客观。因此,课程评价内容要全面,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反馈信息和修正课程。最后,有效利用评价结果。评价的结果并不意味着课程评价的结束,要结合反馈的信息不断对课程进行反思,如课程目标定位是否科学、课程结构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全面等,找出存在的纰漏,及时进行修订和调整,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挥载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安桂清.整体课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25.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2—193.

[4][5][7]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印发[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3/content_2652543.htm,20140403.

[6]夏建如.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129—130.

[8]赵彦彬,陈醒.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人教育策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2):60—64.

[9]柳士彬,朱涛.现代成人教育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65.

[10]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6.(编辑/乔瑞雪)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教学模式优化探究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