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2017-04-25童莹秦立建
童莹 秦立建
摘要:利用安徽省16地市的实地调查数据,研究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收入对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影响呈倒U型结构,即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需求呈先增长后下降的状况;第二,健康状况越差,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越大;第三,相比中老年人群体,76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更为明显。为提升老年人对医养结合需求,应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差异化网络格局、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快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并且提高养老金保障水平。
关键词:医养结合;需求影响因素;Probit模型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7)01002508
Abstract:Based on the actual data from 16 regions and 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mands for the combined medical and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the effect of income on the demands for the combined medical and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demonstrates a U-shaped structure, the demands growing first and then decreasing afterwards with the increasing income. Secondly, worse health may lead to greater demands for the combined medical and care services. Thirdly, compared with the middle-aged group and initial senile group, people aged 76 or above may have greater demands for this kind of services. In order to boost the elderlys demands for this combined services, the differentiated network of the combined medical and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should be constructed, constructing the long-term insurance system of care, expanding the coverage of the basic pension system for the old and improving the sum of the pension.
Key words:combined medical and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factors affecting demand ; probit model
一、引言
我國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22亿,占全部总人口的16.1%;其中,6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10.5%(国家统计局,2016)[1]。我国的老龄化形势愈加紧迫,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也将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黄枫、吴纯杰,2012;胡宏伟等,2015)[2-3]。传统养老模式无法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多元化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则是将医疗资源融于养老服务中,能够同时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需求,从而增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孟颖颖,2016)[4]。因此,研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影响因素,对于维护老年人权益、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学者对医养结合的研究起步较早,大多数学者认为,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选择不同养老模式的主要原因。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生活独立性也越来越差,需要获得全方位的日常生活照料和方便、高效的医疗服务(Moddy,1998;Hughes and Waite,2002;Meinow et al,2005;Mikelyte and Milne,2016)[5-8]。在老年人收入影响方面,大部分学者通过分析个人收入与医养结合服务之间的关系发现,老年人的收入越高,对医疗护理服务、生活照料服务等愿望越强烈,对老龄生活的满意度也越高(Mason,1992;Comas-Herrera et al.,2006;Hussem et al.,2016)[9-11]。Campbell and Ikegami(2000)、Campbell and Ikegami(2003)和Hongwei et al.(2016)的研究均发现,日本将医疗服务融于养老服务中后,老年人受制于收入的约束而需求下降,因此通过社会保险费和额度分摊法来提高其需求,保障老年人的生活[12-14]。但是,Valkila et al.(2010)研究了芬兰老年人的医养结合需求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对一些较重的家务活动、个人护理服务的需求较为强烈,但需要很长的需求决策时间,支付意愿不明显[15]。
国内学者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借助于实地调查的方式,探讨了老年人健康状况、收入状况等方面的影响。一般而言,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越好,生活自理程度越高,生命质量中的躯体活动功能等越完善,对医养结合的需求就会越小(张再生和王乃利,2001;萧振禹,2001;林卡和吕浩然,2016)[16-18]。吴海盛和江巍(2008)基于江苏省四市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研究发现,中青年农民的月收入水平对其选择正规化养老模式有显著正向影响[19]。但是,田北海和王彩云(2014)基于湖北省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经济社会地位变量,并不会对其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有显著影响[20]。王琼(2016)基于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城市老年人数据,通过Logit模型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差、经济状况越好,则其对长期护理照护服务的需求越明显[21]。程令国等(2013)基于CLHLS(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数据,运用差分内查分方法研究发现,新农保能够提高参保老年人的经济独立性,且已对我国农村的传统养老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22]。另外,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变动性和阶段性,在不同的时期对养老模式的需求不同(初炜,2007;刘红,2009;邵德兴,2014;李鸿雁等,2016)[23-26]。
综上所述,国内外从需求角度出发的医养结合文献,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深层次启发,但是以往研究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因变量的设置脱离我国实际情况。以往文献中的因变量,大多设置为是否接受机构类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这不仅不符合我国世代承袭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而且与当前的政策要求相冲突,即构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和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多维养老体系。第二,研究对象不够全面。大多数文献的研究对象局限于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而鲜有文献将正在工作并即将退休的群体纳入模型。实际上,当前正在工作并即将退休的群体,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能存在未来的医养结合需求。
经济学认为,需求受到偏好、价格和收入等要素的影响。一般而言,收入与需求呈正相关关系,收入越高,代表了较强的支付能力和购买能力,相应的需求就越大。另外,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仍受到偏好,即主观评价或支付意愿的影响,价格则会对需求产生明显的约束和限制。我国当前老龄化问题的突出表现是未富先老,這也被看作是造成我国老年人总体购买能力低的重要原因。由于当前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收费水平仍偏高,所以,对于单个老年人而言,其个人收入越高,往往对医养结合的支付能力越大,因此,其医养结合的需求可能会相应得到显著提高;与此相反,老年人个人收入越低,其支付能力往往受到医养结合服务的高昂价格限制,支付意愿或偏好可能会受到明显降低。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健康、教育、培训和迁移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面。其中,健康作为个体开展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内容,是开展其他一切个体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健康和人力资本投资之间往往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个体健康状况越差,人力资本投资力度越大。一般而言,随着老年人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健康状况也逐渐在走“下坡路”。老年人是慢性病和其他重大疾病的高发群体,其健康支出呈持续、渐进式地增长(李晓西和刘涛,2008;封进等,2015)[27-28]。为了得到及时的医疗护理和日常生活照料,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维护的愿望也会愈加强烈,为使其自身能够获得生活独立性,以安享晚年,对加强身体健康的投资力度则会加大,医养结合的需求可能也会相应地得到明显提升。鉴于此,本文拟检验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1: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越高,则对医养结合的需求越大。
假设2: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越差,则对医养结合的需求越大。
二、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数据来源于课题组在安徽省的实地调查。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一般水平。安徽省是人口大省,不仅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为严重。因此,选择安徽省作为研究区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该次调查分别在安徽省16个地市展开。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16年7月进行。调查对象为45~65岁仍在工作的群体和66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调查方法为随机抽取受访者进行问卷填写与访谈。所有调查员均经过专业地培训之后,才开始正式参与实地调查。实地调查共发放340份问卷,最终收回问卷340份,经过数据清理,共得到有效问卷322份。
如表1所示,57.93%的受访者表示需要医养结合的服务,医养结合需求较大。受访者中,男性占比为46.18%,女性占比为53.82%。45~65岁占比为70.59%,66~75岁的比例为16.18%,76岁以上的老年人受访者占比为13.24%。在文化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受访者最多,占比达到34.51%,初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为29.79%,高中或中专的比例仅为14.45%,21.24%的受访者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关于受访者的收入状况,本文将2 000元及以下的收入定义为低收入 ,2 001~5 000元为中等收入 ,
5 001元及以上为高收入,分别占比为48.20%、39.52%、12.28%。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受访者的健康状况很差的人数较少,占比仅为15.43%,一般健康状况占比为46.88%,37.69%的受访者表示身体健康状况当前仍很好。在受访问的老年人当中,子女数量平均为3人,家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数量平均同为3人。在是否参加了养老保险方面,仍有30.8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参加任何养老保险,47.94%的受访者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为21.18%。
三、计量方法
医养结合是医疗与养老服务相向而进的过程。老年人选择是否需要医养结合服务,是消费者基于主观和客观现实,以最小代价最大化个体效用的理性消费行为。随机效用模型(Random Utility Model)较为恰当地诠释了消费者的这种理性消费行为,因此,本文引入该模型以解释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影响因素。1973年,McFadden创立了随机效用模型,其函数形式如式(1)[29]:
Uk=δkX+εk (1)
(1)式中的U表示消费者做出某种选择时获得的效用或满足程度,X为影响消费者做出选择的各个不同因素,δ表示各待估参数。老年人选择是否需要医养结合服务,主要取决于Ua和Ub的大小。若A和B分别表示老年人需要和不需要医养结合服务,当k=a时选择A,当k=b时选择B,则当Ua>Ub时,表示老年人需要医养结合服务;当Ua 本文因变量为二元离散选择变量,即消费者面临两种选择,将式(2)设置为Probit模型予以分析。因变量设置为需要医疗机构提供一体化服务,涵盖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方面。影响老年人选择医养结合服务的因素包括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政策特征三个方面。个体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健康状况。由于我国当前的人均寿命已延长至75岁左右,同时受到延迟退休政策的影响,另外发达国家的劳动者退休年龄为65岁,所以45~65岁年龄段的大部分人仍在工作。因此,为了比较正在工作的群体与老年人的医养结合需求是否存在差异,本文的年龄变量设置为45~65岁正在工作的群体、66~75岁的老年人和76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家庭特征主要包括老人的子女数量和60岁及以上老人数量。政策特征主要是指老年人是否拥有基本养老保险。
四、实证结果
表2和表3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影响因素的计量估计结果。结果显示,老年人收入和健康状况两个方面,确实是影响老年人是否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重要因素。在收入方面,收入对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的影响,呈现倒U型结构,即中等收入的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最大,而高收入的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则有所下降,这与原假设不完全一致。在健康状况方面,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越差,其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越大,与原假设一致。
收入是本文关注的重要变量。本文计量估计结果表明,相对于低收入组而言,中等收入组对医养结合的需求概率高出38.84%,而高收入组的医养结合需求则呈下降趋势,与低收入组的需求倾向较为一致。当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仍需较高的花费,而低收入老年人的支付能力较弱,所以其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较小。高收入老年人虽有较强的支付能力,但支付意愿较弱。这种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原因有:第一,高收入老年人可以凭借较强的经济能力,享受私人护理服务。第二,高收入的老年人不仅有较强的经济资本,而且其社会资本也较强,通过较为宽泛的人际关系网络,能够获取更加便捷的就医渠道、途径和资源,其就医效率、满意度和医疗水平,可能均高于当前医养结合中的医疗服务,所以高收入老年人对当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偏好或支付意愿不强。中等收入的老年人则对当前的医养结合更加感兴趣,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能够担负起医养结合的费用,而且他们也希望能够获得更加便捷、高效、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当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低收入和高收入的老年人而言,并不是最优的选择,相反,对中等收入的老年人则有较强的吸引力。
老年人健康状况是本文关注的另一重要变量。本文的计量估计结果表明,健康状况越差,对医养结合的需求呈现增长的趋势,与假设相一致。相比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而言,一般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接受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概率高出了28.20%,而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率,虽无统计学意义,但仍呈现上升的趋势,即老年人健康状况越差,接受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的逐渐退化,患病概率的不断提高,必然伴随着就医服务需求的增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对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而言,而且可以为其提供及时的救治。
其他变量的实证结果也值得关注。第一,个人特征变量的结果表明,与女性对医养结合的需求相比,男性的医养结合需求倾向呈上升趋势。与45~65岁仍在工作的群体的未来医养结合需求相比,76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的当前医养结合需求显著增长了53.86%。在文化程度方面,相对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呈下降趋势,而高中或中专学历的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则呈向上趋势,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则呈加速向上的势头。第二,家庭特征变量的结果表明,子女数量越多,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率越小,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越多,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越大。第三,在老年人的基本养老保险方面,与无基本养老保险的老年人相比,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需求均呈向上的趋势,但拥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倾向增长更快。
五、结论与建议
基于安徽省问卷调查的数据,本文研究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影响因素。在运用Probit模型的基础上对上文提出的两个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第一个假设与实证结果不完全一致,即收入对老年人是否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影响,呈明显的倒U型结构分布:高收入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较小,与低收入老年人的需求水平几乎持平,只有中等收入的老年人才对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的需求最大。第二个假设则与实证结果较为一致,即老年人健康状况与其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当前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供给现状与老年人需求不对称,老年人的医养结合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另外,高龄老人对医养结合的需求非常强烈表明,高龄老人的医养结合需求,可能已不再是基于主观意愿而形成的弹性需求,已是一种基于现实需要而形成的刚性需求。
因此,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供给侧改革已迫在眉睫,本文为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差异化网络格局。不同老人的收入、健康状况等现实情况不仅差异性较大,而且老人的健康状况往往存在患病、治疗、康复护理等不同的阶段。因此,必须在考虑构建差异化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同时,使各种养老模式能够形成功能性互补、组织性互补、专业性互补的互联互通网络化格局。荷兰以老人的收入、健康需求等为核心,构建了差异化的医养结合网络格局,其运行经验值得借鉴。第二,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从短期来看,较为现实可行的做法是:將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划拨一部分资金,作为长期护理保险费用;从长期来看,必须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一种费用补偿制度,不仅能够解决低收入老人的支付能力弱的问题,而且能够成为医养结合可持续性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第三,加快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且提高养老金保障水平。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政府应该随着经济总量地不断增加,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同时适当提高老年人养老金保障水平,尤其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这可以间接增加老年人的收入,提高福利水平,进而推动医养结合产业的发展。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J/OL].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2/t20160229_1323991.html.
[2]黄枫,吴纯杰.基于概率转移模型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预测分析[J].经济研究,2012(S2):119-130.
[3]胡宏伟.中国老年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评估与预测[J].中国人口科学,2015(3):79-89.
[4]孟颖颖.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难点及解决策略[J].经济纵横,2016(7):98-102.
[5]Moddy C. M., Stull D. E., Ethnicity and long-term care? [M].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 1998:3-21.
[6]Hughes M E, Waite L J , Health in household context: living arrangements and health in late middle age [J].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002, 43(1):1-21.
[7]Meinow B. According to Need? Predicting the Amount of Municipal Home Help Allocated to Elderly Recipients in an Urban Area of Sweden [J].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2005, 13(4):366-377.
[8]Mikelyte R , Milne A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Micro-Cultures in Long-Term Care on the Mental Health and Wellbing of Older People: A Scoping Review of Evidence [J]. Quality in Ageing and Older Adults, 2016, 17(3): 198-214.
[9]Mason K.Family change and support of the elderly in Asia: what do we know? [J]. 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1992, 7(3):13-32.
[10]Comas-Herrera A. Future Long-Term Care Expenditure in Germany, Spain, Italy and the United Kingdom [J].Ageing and Society, 2006, 26(2):285-302.
[11]Hussem A. The Ability to Pay for Long-Term Care in the Netherlands: A Life-cycle Perspective [J].De Economist, 2016, 164(2):1-26.
[12]Campbell J C, Ikegami N.Long-Term Care Insurance Comes to Japan [J].Health Affairs, 2000, 19(3):26-39.
[13]Campbell J C, Ikegami N.Japans Radical Reform of Long-Term Care [J].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2003, 37(1):21-34.
[14]Hongwei H U.The Japanes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System: Background, Framework, Evaluation, and Revelation [J]. Population and Society, 2016,32(1):94-103.
[15]Valkila N.Consumer Panel Study on Elderly Peoples Wishes Concerning Services [J].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2010, 51(3):66-71.
[16]张再生,王乃利.老年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规划与对策探讨[J].人口学刊,2001(2):18-24.
[17]萧振禹.中国高龄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人口科学,2001(S1):6-9.
[18]林卡,吕浩然.四种老龄化理念及其政策意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136-143.
[19]吴海盛,江巍.中青年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8(11):54-66.
[20]田北海,王彩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家庭养老替代机制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4(4):2-17.
[21]王琼.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性的城市老年人口调查数据[J].人口研究,2016(1):98-112.
[22]程令国.“新农保”改变了中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吗?[J].经济研究,2013(8):42-54.
[23]初煒.老年人群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2):836-838.
[24]刘红.中国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9(4):59-64.
[25]邵德兴.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模式探析:以上海市佘山镇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4(6):87-92.
[26]李鸿雁.中国南北方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珠海市和吉林省长春、四平两市为例[J].人口学刊,2016(01):77-87.
[27]李晓西,刘涛.老年人收入与健康支出状况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管理世界,2008(12):75-82.
[28]封进.医疗需求与中国医疗费用增长——基于城乡老年医疗支出差异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5(03):85-103.
[29]McFadden D.Conditional Logit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Choice Behavior[M].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3.
[责任编辑:范君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