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然天成 简约神妙:岭南书家谢兰生简论
2017-04-25黎向群
摘要:谢兰生是清代广东一位著名诗人、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他生活的时代,是清由强转衰的时期,他的文艺思想,与时代息息相关,集中体现在他的序跋之中,观点鲜明,见解独特,在岭南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书画篆刻创作,个性鲜明,颇有成就。上承谢景卿、黎简、冯敏昌等人的衣钵,下启朱次琦、陈澧、陈璞、康有为、梁启超。对岭南地区的书法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谢兰生;岭南;神妙;自然;书法传承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7)01007705
Abstract:Xie Lansheng was a famous poet, scholar, educator and painter of Guangdong in the Qing Dynasty. His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ought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times and embodied in hi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His viewpoints are distinct and unique, bringing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iterature and art of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His calligraphy and seal cutting creation were distinctive and quite successful and greatly promote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alligraphy of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area.
Key words: Xie lansheng; Wonderful; Natural; Calligrapher
谢兰生(1760―1831),字佩士,号澧浦,又号里甫,别署理道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副贡,乾隆五十七年(1792)举人,嘉庆七年(1802)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以父亲年迈,未赴散馆。父殁,遂绝意仕途。回粤从事教育,分别主持越秀、越华、端溪书院,后掌教羊城书院。每课期,坐讲堂为诸弟子环立而听之。羊城肄业生得与大书院诸生送学使录遣,自兰生首开。阮元为两广总督,重修《广东通志》,延兰生为总纂。晚年潜心儒学,颇有成就。有《常惺惺斋诗文集》八卷、《书法题跋》两卷、《罗浮日记》一卷、《北游记略》四卷等著作传世。谢兰生出生于书香门第和书画世家,他是谢景卿的次子。谢景卿(?―1806),字殿扬,号云隐,广东南海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庠生。谢景卿平生博学嗜古,精于书画鉴赏,工诗,善篆隶,精篆刻。著有《鸡肋草》、《紫石山房印蜕》四册、《云隐印选》十册。兄谢云生,乃一代书法篆刻名家。其弟谢观生,字退谷,又号五羊散人,以绘事著称,与兄兰生齐名,号“二谢”。
一、文艺通观:从诗学到书论
谢兰生是广东一位著名诗人、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他的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序跋之中,观点鲜明,见解独特,在岭南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言其志,见真性情,此乃他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他于《云岩诗集序》自云:“诗者,志之所之也,能自其志,而后见真性情,岂特体制宜然乎?”
谢兰生宗程、朱,朱氏为主敬,故以“常惺惺斋”命其书室。他提出:“理义通而自工”的命题,实际上“理”与“文”的关系问题。所谓“理义”,即指儒家通常所说的义理,亦即君臣父子之道。实质上是要求诗文回归到“文以载道”的轨道上。因此,他要求作者“敛其心,一其志,以求索理义”。以期“理义通而自工”的艺术效果。他为古文,得韩、苏家法;诗学东坡,少时尝刻“师事大苏”小印,以作自勉。在《云岩诗集序》中曰:“东坡诗模范山水,聊写性情而止。” [1]342
谢兰生还是一位著名的书论家和书法家。他对书法理论也有很深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他的著述中。他撰写《书诀》一篇,在指法、墨法上均有很高的见解。在《朱九江集》有载:“道光甲申(1824年),肄业羊城书院,山长谢里甫先生能书,尝曰:‘书虽小道,非隽悟者,不能通其意,吾友饶学此者,朱生一人而已。乃授以笔法曰:实指虚掌,平腕竖锋,小心布置,大胆落笔,意在笔先,神周字后,此外丹也。又曰:晋辨神姿,唐讲间架,宋元以来,尚逋峭之趣。然以趣胜者,即有所成,只证声闻,辟支果耳;不成,终身遂流魔道,不可振救。初学执笔,折中祛弊,其颜平原(真卿)、欧阳勃海(询)间乎!”[2]他认为,赋诗作书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要写出自己的独特个性,抒发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精妙之笔。
谢兰生对于岭南书法史上的名家,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品鉴。他往往采用博阅而通观的立场,进行超绝时俗的批评。
陈子壯与邝露两人是明末抗清的英雄,都擅长草书。谢氏敬重前贤的书法,搜集墨迹,颇有研究,将他们的草书尊为神品。如“文忠此幅,略敛其平日沉郁之气,而出以闲适,如春山骀宕,到处宜人。” “先生(邝露)魄力雄毅,不可掩抑,况挟文章忠义之气以出之者乎?”文中指出陈子壮平日的草书有沉郁之气,此幅略敛之,“如春山骀宕,到处宜人”。[1]401谢兰生指出邝露的草书,魄力雄毅,挟忠义之气。谢另有《题邝海雪草书》云:“海雪先生此书乃吾家珍藏故物,被相好攫去后,复展转数家。时获见于他所,辄如神龙出见,牙爪间作作有芒。盖先生魄力雄毅,不可掩抑,况挟文章忠义之气以出之者乎?今归瑞庭,遇大风雨时宜谨护之,毋令破壁飞去。”[1]404又有《题陈文忠书》曰:“陈文忠公与邝海雪书皆入神品,忠烈亦同,吾粤人人尊重之。文忠此幅,略敛其平日沉郁之气,而出以闲适,如春山骀宕,到处宜人。”[1]405他的书法见解,思理绵密,视野开阔,颇为难得。
他对于岭南著名文人“詩书画印四绝狂人”黎简的批评,也是非常准确传神的。其《跋二樵字册》云:“老辈能书者,惟二樵山人执笔最正,每书,整襟端坐,悬腕舒除,一点一撇皆有停顿,与人札翰,虽匆匆应酬,亦不苟作。同时有善楷书,能一日万字者,山人箴之曰:‘君有何忙事而不耐烦?似此作字,一生都无复长进矣。其戆直如此。性敏颖,或过友人斋头,见古人名迹及名帖,辄凝神注视,移时不语,归而作画,便与神肖。初时不写分隶,有客强之书,取汉曹全碑,玩味久之,一落笔便工妙,他人虽曾学十年不逮也。故其书至今与画并传,予谓其书尤胜于画。此册乃暮年妙墨,诗亦称意作也。”[1]415古往今来,文人学者大多喜欢对文学艺术成就自我作一番评价,黎简也不例外。尝云:“诗第一,画第二,字第三。”其实,大家都知道,艺术创作由于其属性所决定,它只有唯一性,却没有第一性的,我们是不能以简单次序来排列的。即使他自己排序,存在着浓郁的感情色彩,主观性过强,也未必准确。我颇赞同谢兰生对他的评述和定位。
二、弃俗而古:分体书法理论
谢兰生家学渊源,是岭南文化世家的代表性文人。他可以从父亲、兄长和书家画家朋友那里进行广泛观察与交流,又能从自己的书画印创作进行经验总结。因而他认为,不要刻意模仿古人,应保存自己的个性,在自然真趣中,抒写性灵,写出自己的真性情。但他并不是一概反对向古人学习,而是强调继承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关于唐代楷书的论述中,谢兰生在《跋砖塔铭帖》中云:“书法有姿态而无骨干,俗笔也。吾家旧藏砖塔铭,与毅堂潘舍人藏本无异,骤看姿致绝媚,而殊乏劲气,窃疑好手临写重镌,第未见原刻,不敢武断。吾兄青岩购得此本,逐字比较,神彩既胜而风骨遒上,宛然欧、褚家法,显为原刻无疑。又篇内‘仰十地而翘勤,临本误作‘剋勤,殆因铭词‘贞心剋勤句误书者耶。即此可见临手之草率,不可不辨。”[1]389于《题欧阳率更墨拓》亦云:“久耳二帖之名,未见佳拓,今见此本,如游印渚,使人神情开滌,日月清朗,快甚。至二帖之本末源流,无有熟悉于荷屋、方伯者,更倩其题识于左,以补篛林先生所备,不亦善乎?”[1]395
在关于历代行草书的问题上,谢兰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学习之法。《自题临褚本兰亭》云:“定武原刻可得见,一切翻本骨如柴立,无从窥寻。右军真消息,惟褚临间有善拓,风韵可人,故予写兰亭多宗褚法,虽不能至,而略有依仿,不至如土木形骸。”[1]400历代书家研习王羲之《兰亭》,各持己见。有的主张从冯摹本入手,有的主张从定武本入手,谢氏主张从褚本入手。他研习《兰亭》,主张宗褚法,反对学习定武本。
他对于行草书的字体和笔法等进行了批评。《题董行书》曰:“少时见文敏所书《问政山歌》长卷,笔政圆厚,极喜之。此书《元宗幸蜀西至剑门》一首,字体与长卷略同,而精紧胜之,尤为可宝。文敏书,原以精紧擅长也。”《跋董文敏问政山歌帖》亦曰:“董香光尝自谓其书可匹赵松雪,第少生耳。此卷秀润而纯熟,无一点生涩气,真可以与松雪抗颜。予弱冠学行书,不能成体,获观此卷,临写数幅,笔法特进,诚书苑楷模也。距今四十馀年,忽于英圃书画橱中复得一面,如小学生重覩师颜,欣幸之至,敬题卷末。”[1]404此跋透露他研习董帖,笔法特进的学艺经历。
对于草书书法家的评价方面,《题徐天池(渭)草书卷》云:“天池书画,市上赝本甚多,书尤鄙俗可厌,予往往一见斥去,窃疑享大名者不应至是。及阅真本,纵笔写去,粗头乱服,亦有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之妙。笔气奇逸,草章一幅,尤骎骎入古。天池尝云:吾书第一,次诗,次文,次画。今观此卷,益信。” [1]405此跋他赞同徐天池的排序。《题祝枝山草书卷》:“祝希哲草书出自晋人,有专学王大令者,停云馆所刻十九首是也。有旁及素师者,此卷是也。希哲为徐武力外孙,武功草书素师,名重一时。希哲实得其传,晚年益奇纵,不可羁繫,如其为人。况自书得意之句,一笔挥就,心手相忘,何快如之。”[1]412祝枝山的草书,师从徐武力,取法怀素,晚年益奇纵,实得其传。
在关于清代隶书的问题上,谢兰生提倡一种古拙简朴的神韵,反对变乱古法。《题桂未谷(馥)书》云:“隶书,唐时最推韩择木,而隶法之坏,实自韩始。自是以来,未见有能复古者。至明之文征仲变乱古法,恶劣极矣,而当时乃盛推之,岂不可笑。使征仲得见‘未谷书得不愧死耶,只此八字,虽汉人为之,亦不能过。余谓一字可博一缣也。”[1]395
东汉是隶书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之后被楷书及其他书体所取代,逐渐走向式微。谢兰生本身研习汉隶,对隶书的发展史认识深刻,并有独特的见解。谢跋提及的韩择木,是韩愈的叔父,唐代著名书法家。生卒年不详。昌黎(今属河北通州)人。活动于开元年间(713―740)。唐玄宗开元时,官至工部尚书、右散骑常侍,故人称“韩常侍”。择木善八分,挺拔秀劲。谢氏认为,唐代以隶书著称的书家,首推韩择木,也认为唐代隶书风气之败坏,始于韩氏。到了明代文征仲乱变古法,恶劣至极,不能作为楷模。按,文征仲即文征明,明代著名书画家。迨至清中,以桂馥、邓石如的隶书为代表,进入了复兴的时期。在他看来,桂馥的隶书成就最高。由此发出“使征仲得见‘未谷书得不愧死耶,只此八字,虽汉人为之,亦不能过。余谓一字可博一缣也”的感叹。
李若晴对上述题跋评曰:“谢兰生所追求的是一种信手即就、浑然天成的笔墨逸趣,寻求一种传神而简约、平淡的神妙境界。但这种笔之所到而不自知的境界,并不是随便的信手挥就,信手而就所呈现‘豪放是未臻至境的表现。”[1]407
三、神妙天成:艺术创作考辨
谢兰生的书法艺术,上承谢景卿、黎简、冯敏昌等人的衣钵,下启朱次琦、陈澧、陈璞、康有为、梁启超。
谢兰生认为,作者的艺术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艺术风格的嬗变,或由作者的涵养,或由作者的生活环境改变而改变的。他早年参加科举,应制文字,书法难免要研习欧阳询、赵孟頫、董其昌法帖。获取功名以后,审美意趣随之转移至取法王羲之、颜真卿、褚遂良、李北海、米芾法帖上,博取众长,融会贯通,以颜真卿为柢,掺以褚遂良、李北海、米南岳,遂成自家风貌。麦华三《岭南书法丛谭》一文评曰:“南海谢澧浦,行笔法于二樵山人,而运以清虚之气,每作一点画,必转换笔心为之,此法最足纠正当时习试帖者之圆滑陋习。”[3]谢兰生研习治印也受到谢景卿、黎简、冯敏昌的直接影响,取法与黎简稍有不同,在汉印的基础上,吸收浙派诸家的布白刀法,喜用切刀法,线条厚朴圆浑,劲健朴茂,章法疏朗空灵,意韵超迈,个性风格鲜明[4]。
谢兰生早期的書法作品,多以临摹和楷书为主,中晚年则以行书见长,兼擅隶书、榜书。谢兰生传世的墨迹多为行草及行楷。广东省博物馆藏其行楷诗轴(图1),纸本,纵126.2厘米,横32.4厘米。款题:“坡公书其源出于颜平原、徐季海,又挟以文章忠义之气,故能独有千古,黄鲁直亦尝推为当时第一。乐善大兄先生正临,谢兰生。”从此款识来看,谢氏对苏轼的诗和书法推崇备至,并
加以临习,可窥谢氏曾广泛地向古代名家学习。此轴是一件身体力行的作品,从结字到用笔,都与谢氏《书诀》云:“用力在笔尖,为字之筋,有筋者顾盼生情,血脉流动,如游丝一道,盘旋不断”的观点相呼应,可谓书境合一的佳构。字形多从颜真卿书法中取法,既有颜体的意蕴,又掺以褚遂良的形态,结字端庄平正,均匀而调和,既平正又富于变化,能于端庄中求变化,在用笔上,有机地将“平腕竖锋、虚掌实指”的艺术观点付诸于创作实践中去,运笔用力集中在笔尖,线条显得瘦硬如铁,挺拔而遒劲,且多用藏锋,圆浑厚重,笔画横平竖直,粗细相间,顾盼生情。作品中“朱”、“画”、“湖”、“明”、“杖”、“过”等字,时掺褚遂良的笔意;“行”、“桥”、“鱼”、“晚”等字则露颜真卿的笔意。通篇看去,字距大小有致、匀称协调,配以文采优雅的小行草长款来弥补,却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5]。
真正代表谢兰生创作水平的是无聊斋所藏其作品两件:一是行楷“德连木理仁挺芝草,鱼逰清沼鸟萃平林”八言联(图2)。此联尺幅颇大,用纸讲究,使用的却是手绘蜡笺花纸。按,此纸在传世清代的对联书法作品中鲜见。纵160厘米、横30厘米,上款:“圆沙大兄雅鉴”,下联款:“里甫谢兰生”。下钤两印因时间久远而脱落丢失,但钤有“凌氏樵审定真迹” 朱文收藏印章一枚。上联出自魏祥瑞《魏都赋》句,下联出自《古诗源》卷七晋诗《由仪》句。此联为谢氏晚年之作,书法取颜真卿、诸遂良、赵孟頫等法帖,字形以平正取势,意态内敛。用笔中侧锋兼使,笔画圆润厚朴,运以清虚之气,磊磊大方;用墨在浓润之中透见笔锋,不觉有凝滞之笔,可见其墨法之妙。惜作品久远,保管欠善,磨擦受损,有漫漶之迹,但并不影响到其观赏的效果。
二是草书唐诗扇面(图3)。笺纸本,纵4 0厘米、横1 5厘米,内容为:“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青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迳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幽。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怪闻钟磬音。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囗。白云遂自散,眀月落谁家。” 款署:“瑞庭大兄雅属,谢兰生” 下钤:“澧甫”朱文印一枚,收藏印一枚。内容是抄录唐诗三首,第一首为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第二首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禅房花木深”句下,多了一个“幽”字,应为笔误所致。第三首为李白《忆东山二首》其一,“蔷薇几度囗”句,落一个“花”字。此扇应为晚年之作,字形以平正为势,稳中求舒展。用笔娴熟随意,或轻或重,粗细相间,轻盈自如。用墨浓润,乌黑亮丽。整幅虽然没有牵丝引带,但是笔断意连,气息连贯,生动活泼。从此扇来看,既看到颜真的雄浑气格,又可以看到王羲之、米芾、赵孟頫的逸致生动的韵味。
综上所述,谢兰生继承了谢景卿、黎简、冯敏昌的书学思想和道德文章,并发扬光大。他传世的作品大多诗、书、画融为一体,表现了古代文人高情雅怀。朱和羹《临池心解》云:“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6]
由此可见,历代书法家多么重视作品的品位。相比之下,当今书坛,大多书家急功趋利,只懂弄技和表现,过分地追求艺术性、装饰性及表现性,往往忽视了读书、修身、立品。“清刚雅正之气”者,少之又少;“激昂顿挫、纵横刚暴”者,则比比皆是。因此,书法家读书、修身、立品,尤显重要。参考文献:
[1]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云岩诗集序代达诚斋)[M]//李若晴.常惺惺斋书画题跋(卷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2]陈荆鸿.岭南书画名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54.
[3]麦华三.岭南书法丛谭[A].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岭南书论:近五十年广东书法论文集[M].长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60.
[4]黎向群.岭南篆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40.
[5]黎向群.岭南历代书法名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110.
[6]朱和羹.临池心解[A].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740.
[责任编辑: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