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浆D-二聚体在进展性脑梗死病程中的变化及其诊断价值分析

2017-04-24吕庆良李秀姿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年1期
关键词:纤溶进展血浆

吕庆良 李秀姿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侨立中医院检验科 珠海 519125)

血浆D-二聚体在进展性脑梗死病程中的变化及其诊断价值分析

吕庆良 李秀姿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侨立中医院检验科 珠海 519125)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D-dimer)在进展性脑梗死(PCI)病程中的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7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2例非进展性脑梗死设为对照组,43例进展性脑梗死设为观察组,测定不同发病时间段两组的血清D-dimer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观察组发病24 h内、第2天、第3天和第7天的血清D-dimer 和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病第14天的血清D-dimer和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dimer和Fib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关,可用于早期进展性卒中的辅助诊断。

进展性脑梗死;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诊断价值

进展性脑梗死(PCI)是一种脑血管病,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在已接受临床治疗的情况下仍会持续加重,发病率约占脑梗死患者的30%,有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1]。近年来关于PCI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多,但大多限于糖尿病史、病毒感染、高血压、早期脑水肿等因素[2]。有研究指出,凝血/纤溶可能在PCI的损伤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对病情的进展及预后具有一定影响,但关于凝血/纤溶功能的改变与卒中进展的报道较少[3]。本研究选取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作为凝血/纤溶重要反映指标的血浆D-二聚体在PCI病程中的变化及其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7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非进展性脑梗死32例设为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2.37±7.05)岁;进展性脑梗死43例设为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63.71±7.28)岁。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4];(2)首次发病;(3)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1)起病至入院时间>24 h;(2)短暂性脑缺血;(3)近1个月内曾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溶栓药物。

1.4 PCI判断标准局限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重,可持续6 h以上至数天;在发病后1、3 d进行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评分,如意识水平、上下肢体运动、眼球运动中任何1种有≥2分的加重,和(或)在言语功能中有≥3分的加重。否则纳入非进展性脑梗死。

1.5 方法两组入院后均接受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14023070)、活血化瘀、抗凝、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重症患者给予甘露醇(国药准字H12020569)等对症治疗。

1.6 观察指标采集两组发病24 h内、发病第2天、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清晨空腹静脉血,按要求用枸橼酸钠抗凝,使用COBAS C50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罗氏公司)测定血浆D-dimer及Fib水平。

1.7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D-dimer及Fib水平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血清D-dimer水平比较观察组发病24 h内、第2天、第3天、第7天的血浆D-dime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病第14天的血浆D-dime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血清D-dimer水平比较(mg/L,±s)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血清D-dimer水平比较(mg/L,±s)

组别n24 h内第2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对照组观察组32 43t P0.73±0.18 0.90±0.24 3.362 <0.05 0.82±0.23 1.04±0.27 3.712 <0.05 0.85±0.21 1.37±0.388 8.388 <0.05 0.41±0.16 1.50±0.29 19.179 <0.05 0.37±0.18 0.38±0.17 0.246 >0.05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血浆Fib水平比较观察组发病24 h内、第2天、第3天、第7天的血清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病第14天的血浆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血浆Fib水平比较(g/L,±s)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血浆Fib水平比较(g/L,±s)

组别n24 h内第2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对照组观察组32 43t P4.31±1.10 5.68±1.13 5.252 <0.05 3.99±1.04 6.01±1.19 7.665 <0.05 3.62±0.97 6.98±1.55 10.782 <0.05 2.85±0.68 4.94±1.70 6.566 <0.05 2.82±0.61 2.89±0.70 0.452 >0.05

3 讨论

缺血性卒中属常见的血栓栓塞性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为病理基础。研究表明,粥样斑块中组织因子(TF)浓度较高,斑块裂解后,其中的TF与血液接触,可激活机体凝血系统,导致急性血栓形成[5]。动脉管腔受血栓影响会变狭窄甚至闭塞,影响血液流动速度,进一步扩大梗死面积,在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多数PCI患者预后较差。因此了解其发病机制,并进行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测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6]。

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降解作用下产生的终末产物,可特异性反映机体内凝血酶生成增多及纤溶活性增强,是纤溶系统与凝血系统双重激活的重要标志。D-dimer能够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粘附,维持血液高凝状态;还可在血管壁沉积,对血管内膜造成直接损伤[7]。Fib是血小板聚集的重要介质,可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单体可相互交联组成纤维网,包绕血液有形成分,导致血栓的形成[8]。此外,其作为血浆中最大的链状蛋白,可显著增加全血及血浆黏度,对红细胞聚集有促进作用。有研究显示,机体血浆Fib水平过高将影响内皮细胞功能和血栓处理速度,从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速度和脑梗死的延发。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发病24 h内、第2天、第3天、第7天的血清D-dime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在发病第3天达到峰值,第7天基本转变正常,随时间推移其浓度增加相对稳定,水平均低于紧张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血清D-dimer水平则呈进行性增高,发病第7天达到峰值,表明PIS患者体内血栓在不断形成,引起纤溶活性升高。本研究中,对照组血清Fib水平在发病24 h内达到峰值,7 d后可恢复至正常水平;观察组于发病第3天达到峰值,14 d可恢复至正常,提示前者凝血功能亢进情况优于后者,血栓范围也较小,因此动态监测血清Fib水平可为PIS诊断提供量化指标。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体内血栓形成后,血栓溶解及纤溶活性增高将自发性发生,血浆内D-dimer将与纤维蛋白降解共同增高。因此,血浆D-dimer与Fib水平升高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关系密切,动态监测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dimer与Fib水平不仅可作为PCI早期进展的标志物,也对及时确定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1]黄金华,陈伟,辛家厚,等.国内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4):1575-1579

[2]黄健康,陈乐.颅内外血管狭窄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2):3262-3263

[3]李若林,叶子明,凌志安.血塞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病人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183-185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43(2):146-153

[5]马瑞爽,司宇,吴晓明,等.微粒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凝血异常中的作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1):2198-2200

[6]苏牟潇,陈忠伦,姚力瑛.瘦素、脂联素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14,16(7):988-990

[7]曾庆香,李辉.高压氧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14(12):1410-1412

[8]王娟,陈传国,费世早,等.胰岛素抵抗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8):1459-1460

R74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1.067

2016-11-07)

猜你喜欢

纤溶进展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