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介入治疗时肢体固定套的制作与应用
2017-04-24任小妹邹翼霜王黎梅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浙江嘉兴314000
任小妹,邹翼霜,王黎梅(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浙江嘉兴314000)
·护理革新·
CT引导介入治疗时肢体固定套的制作与应用
任小妹,邹翼霜,王黎梅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浙江嘉兴314000)
CT;肢体;固定套;制作;应用
随着CT技术的日新月异,CT引导下的各种介入治疗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如CT引导下的颈腰椎间盘、三叉神经痛的射频消融术,手汗症[1]、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行胸腰交感神经调制术,癌痛患者行腹腔丛神经阻滞术等,这些治疗时间约40~60 min,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保持特定体位,如俯卧、仰卧或上肢平放于身体两侧等[2]。由于CT床相对狭小,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的不适感增加,体质虚弱、病情较重或体型较大的患者,长时间保持固定体位的难度增加,且患者的一点点随意移动可影响治疗效果,加之在治疗过程中CT床需要前后移动,移动时患者手臂可滑落至CT床边,对患者的手臂可能造成挤压伤。传统的约束带带子需要结在床架上,CT床上没有可固定的架子,因此不适用于CT床,而且约束带限制了患者的自主性[3],可能加剧患者对治疗的恐惧心理。为此,本院麻醉疼痛医学中心设计和制作了一款适用于CT治疗的肢体固定套,并应用于临床,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设计与制作
采用四层无纺布料,先裁剪成长140 cm、宽22 cm长条形状,再对折头尾连接缝合,缝制成长68 cm的环状;再将环状的无纺布4等份,每等份长为17 cm,每等份的分隔处用缝线将上下两层布料相缝合,形成大小相同、依次相连的4个小套筒。肢体固定套结构图见图1。
图1 肢体固定套结构图
2 使用方法
2.1 仰卧位时的固定颈椎间盘、三叉神经痛射频消融术的患者,需要取仰卧位,先将肢体固定套放置在CT床上的相应位置,等患者安置到CT床上后,将需要固定的肢体穿过套筒而固定,见图2。
图2 仰卧位上肢固定套使用图
2.2 俯卧位时的固定多汗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行胸腰交感神经调制术,癌痛行腹腔丛神经阻滞术患者,需要俯卧位,将患者安置到CT床上后,把肢体固定套放在患者的身体上面,需要固定的肢体放入身体两侧的套筒中固定。当患者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时,如身材高大者,可双手穿过最外侧2个固定套;如身材较矮小者,可双手穿过最内侧2个固定套,见图3。
图3 俯卧位上肢固定套使用图
3 体会
3.1 优点本设计制作的肢体固定套,制作简单,能灵活使用于上/下肢,适用于不同体型、不同年龄的患者,也可用于CT检查时躁动患者的固定。肢体固定套设计为大小相同、依次相连的四个小套筒,使用时根据不同治疗术的卧位需要,灵活选择肢体固定套的位置放置,当双上/下肢同时穿过固定套时,双侧肢体可以小幅度活动,避免患者无意中发生较大幅度活动,提醒患者目前处于需要保持这样的体位状态,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仰卧位固定套从患者身体下方穿过,利用自身的体质量,压住固定带同时绑住穿过固定套小套筒的双上/下肢,起到固定、支撑作用;俯卧位固定套从患者身体上方穿过,能防止双上/下肢左右移动,避免治疗时刺激神经,引起患者不自主的肢体活动,影响治疗效果或发生意外事件[4]。清醒患者让肢体平放在身体两侧的固定套内,CT床移动时手臂不至于滑落而受伤,使患者能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接受CT治疗,增加患者舒适度,避免了肢体刻意强迫固定造成的肌肉紧张,疲累不适,甚至无法保持固定位置,影响治疗效果,或发生不安全事件,影响患者的满意度。
3.2 使用注意点使用肢体固定套前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理解和配合;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固定效果,并需经常检查固定套内的留置针是否脱出,松紧度是否适宜等,关心患者的感受。
[1]张艳华,刘学英,沈乐,等.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胸交感链阻滞治疗原发性手汗症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3,12(7):666-667.
[2]黄冰,过建国,任小妹,等.CT引导下胸、腰交感神经联合阻滞技术治疗手、足多汗症[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14(10):1055-1057.
[4]朱小舟,周国斌.用于小儿麻醉苏醒期的胸腹约束带制作和使用方法[J].护理与康复,2010,9(12):1067-1068.
R472.4
A
1671-9875(2017)04-0396-02
任小妹(1972-),女,本科,主管护师.
2016-10-15
邹翼霜,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6 2 0110040.6
10.3969/j.issn.1671-9875.2017.04.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