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语言的“ 言外之意”

2017-04-24陈明太

新教师 2017年3期
关键词:特写伯父板书

陈明太

“言外之意”出自宋·欧阳修《六一诗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古今中外的语言学家、文学家们都十分关注语言的言外之意。他们对言外之意的研究不仅有蔚为大观的理论体系,在实际运用中更是长袖善舞,极尽婉约曲折之能事。小学是学生语言习惯培养的最佳期。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富含言外之意的语言,逐步掌握读懂语言言外之意的方法,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执教过程中,笔者尝试运用了定格、链接、关联、聚焦等办法,努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清新自然,让语言间接表达的言外之意变得不再难懂。

一、关注语言的超常组合,感悟“言外之情”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一套语法规律来组织。但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一种特殊的现象:利用词语之间的超常组合体现言外之意。《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作者突破常规,巧妙搭配,让“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词语组合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内,如同注入了一种新的生命力,使整个语言表达发生转变,出现意生言外的艺术效果。课堂教学片段如下。

师(板书“鲁迅”):关于鲁迅,同学们知道多少?

生: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将!

师(板书“先生”):请同学们齐读——“鲁迅先生”。这是人们对他的“尊称”。(板书:“敬”)

师(板书“我的伯父”):请读——“我的伯父”。感觉到了什么?

生:亲切。(板书:“亲”)

整个课题板书成:18.(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敬)

师(指着板书):从这个课题中你们悟到了什么?

……

以上片段教学的成功,在于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咀嚼词语,进而关注他们之间的超常组合,触摸深藏在“我”心底的那份极不寻常的言外之情——对伯父的“亲切”“尊敬”之情,形象地感知语言的“弦外之音”。

二、关注语言的含义变异,传递“言外之力”

文学语言的“言外之意”可以理解成语言的多义性,但这种多义并非暧昧含糊,而是丰富含蓄的。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一段写鲁迅先生与“我”谈读书的内容。当鲁迅先生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与人物时,“我”由于读书是不认真,只好“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此时,“鲁迅先生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里的“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表面上是风趣地表扬自己,言外之意是在婉转地教育“我”读书要认真,不能囫囵吞枣。这是利用语义变异来传达含蓄之义,寄托言外之意。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语言的深意,笔者在学生惟妙惟肖地模仿伯父的样子读了句子后进行了引导:现实生活中,若是我们这样读书,大人们通常会怎么说?学生们十分自然地还原生活中人们的常态言语:“读书囫囵吞枣,这不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吗?”“这不在胡扯蛋吗?有你这样读书的吗?”经过这样的还原,句子的言外深意不言自明。但是,教学环节并没有因此结束,教师出示课文原句:“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然后问道:“从中,你悟到了什么?”学生众说纷纭,对于句子的言外之意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之简洁出人意料,但从课堂实际情况看,学生对于语言深意的感知,言外之意的传递又是那样到位。这一切源自于教师对言外之意的关注以及教育规律的把握。

三、关联语言的临时赋义,品味“味外之旨”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还有一处精彩的对话描写,即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时,“我”与伯父的对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伯父结合自己的遭遇临时赋予“四周黑洞洞”“碰壁”以特殊的含义。相反,年幼的“我”却天真直白地道出它们的本意。小学生的年龄与“我”相仿,要真正理解““四周黑洞洞的”“碰壁”的“味外之旨”有一定难度。此时的教学可以运用丹·斯珀伯和迪尔德尼·威尔逊在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关联理论”。这个理论从心理学的认知角度研究人们对语言的言外之意的理解,将人们对语言的理解过程看作一个明示——推理的心理过程。他们认为读者可以根据语言的内容、语境以及各种暗含,对话语产生理解。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化手段,出示介绍旧社会的文字、图片及影像资料,让学生深刻认识鲁迅先生当时处境,然后向学生们解释鲁迅言中的“碰壁”的实际含义。进而关联“我”的年龄、阅历等因素,让学生明白“我”言中的“碰壁”。相比之下,更显“我”的天真可爱,伯父的风趣从容。如此教学,让语言的“味外之旨”大放异彩。

四、聚焦语言的特写效果,分享“韵外之致”

古人说得好:“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语言特写是平凡的,如沙砾一样微不足道,很容易被忽视,但却不可轻视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么一句话:“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有心的读者都不会忽视“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两处的语言特写。因为,略加咀嚼,即可读懂此时此刻鲁迅先生内心的沉重与复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句子,教师出示“脚上没穿鞋”“饱经风霜的脸”,接着启发道:“当时,鲁迅先生脑海里可能会想些什么?”记得一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那张饱经风霜的脸、那对没穿鞋的脚深深地烙印在鲁迅先生的脑海里,驱之不离,挥之不去。天底下,又有多少张那样的脸,又有多少只那样的脚。穷苦的同胞们,我何时才能完成我的使命呢?”学生的答案震撼人心。反思时,有丝遗憾,感觉自己的课似乎上得过于沉重;又有丝惊喜,正是此处的沉重才恰恰证明聚焦语言特写的精妙。忽略这个了细节,错过的也许正是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精妙之处。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特写伯父板书
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研究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
借给伯父一百元
印度军人特写
忆首次赴朝祭奠伯父毛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