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 多元”与“ 有界”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7-04-24许发金

新教师 2017年3期
关键词:王冕牛郎织女织女

许发金

一、“界”之界定

“多元有界”之“界”,顾名思义,对文本的解读“元”既要求“多”又不可越其“界”。这是由文本的特殊属性决定的。教学意义上的阅读,本质上是一种学术性的阅读,其解读结果要尊重文本自身的要素、结构与逻辑,这是文本解读的学术边界。抛弃了这些,就是“戏说”,就将阅读教学的价值与意义从根子上取消了。因此,从“界”的结果出发进行教学求证,普遍存在于当下的阅读教学当中。

但是,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多元”一加“界”,似乎就限制了“多元”,容易奔向“一元”“单元”,重回到了“教师中心”“教师统帅”。因此,对于“多元有界”之“界”的界定需要回到“多元”本身。我们之所以提倡“多元”,其最终目的并非“元”本身,而在于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生成“这一个”“元”来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其目的不在“元”而在于“元”的产生过程。之所以要有“界”,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对话,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对话能力(或是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在教学的意义上,学生的主体性存在,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哪怕是错误的。思维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是通过思维的“过程性”体现出来的。直接从起点到终点,从文本到结论,没有一个分析、论证、评估、反省和自我修正的过程,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遗憾的是,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常常是教师的思维与思想,而学生的思维与思考始终处在从属与追随的状态。

这样界定的意义在于中和了“文本中心”与“读者中心”,使教学能在文本的基本骨架内和内在暗示下多元运行(谓之“界中多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界中多元”:解读结果的“儿童化处理”

许多教师在解读教材时会陷入一个怪圈,喜欢用教参中的话语体系把学生笼罩在空洞、单一、乏味的道德条目下。如将《二泉映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类课文确定为“弘扬身残志坚的精神”,把《长城》《赵州桥》等确定为“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才干”等。这样的文本解读难以触及学生的心灵,也难以让学生从生命的平凡角度来阐释文本。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的解读结果作“儿童化处理”。

“儿童化处理”是对解读结果的二度开发,是对“界”的进一步划分,其二度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的需要。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把解读的范围比作一个箭靶子,那么只要箭射在圈子之内都应该得到肯定,多元理解就是箭靶子上面不同的环。因为儿童的感悟内容、深度不尽相同,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射中的“环数”自然也不一样,体现了“界”的多元性和层次性。解读结果的儿童化处理,最大限度地考虑每一位儿童的合理需要。例如,在教学《孔繁森》一课时,笔者从学生对课文已有理解出发,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文中的孔繁森。在亲历文本的过程中,有人读出了“善良”,有人读出了“关爱”,有人读出了“亲情”,也有人读出了“无私”。尽管解读结果不尽相同,其“孔繁森”的基本面目应该是一致的。而这样以儿童为中心的解读结果尽管未必完整,但远比教师给定的一个标准答案有意义得多。当然,教学这类课文,教师首先要确定文本内涵的“基本边界”,即教师对课文主题思想的解读结果,以防止把思想内涵和外延随意地凿深、扩大、泛化。继而寻找孔繁森与现阶段学生之间的生命契合点、连接点,构建精神通道,使得主题思想变得清晰、丰富而多元。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对文本内涵的“基本邊界”进行确认的过程。

三、“跨界”:为学生和文本“搭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观点,也就不能保证学生的解读都会在“界”内。当课堂上出现“越界”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理性分析“越界”的原因所在,进而寻求“跨界”之路,为学生和文本“搭桥”。即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联结,引导学生去正确理解文本。

1. 找准学生的情感底座。

为学生和文本“搭桥”的前提条件是深入地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感受,这样才能预测,这个课大概能够上到一个什么深度、高度。很多“越界”现象,都源自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不够,不能与文中的人、事、物达成情感共识。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的课后思考题是:母亲让王冕放弃读书去放牛,王冕却说:“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去放牛,心里倒快活些。”是不是他真的不想上学?很显然,王冕体谅母亲的难处,这样说是安慰母亲,可见他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但是,也有学生认为王冕应该实话实说,不应该说假话。教师敏锐地捕捉学生理解的偏误,顺势引导:“王冕若说实话,应该怎么说?”学生回答:“娘,您放心,我知道年成不好,您很辛苦,我不去学堂了,就去放牛,这样就可以挣钱贴补家用!”教师启发学生想象母亲听到王冕这样的回答,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联系上文母亲说的话,认为母亲为不能供孩子上学已经感到十分惭愧,若王冕这么说,母亲心里会更加愧疚;还有学生结合文中对艰难生活的描写,想象母亲不忍心让孩子辍学,也许会打消念头,让王冕继续上学堂,她一个人硬扛着,生活更加艰辛。学生深入文本,结合课文具体的描写,各抒己见。教师见时机成熟,再次引发思考:“那么,王冕这样说好在哪儿?”学生再次会文,发现王冕的话有真有假,“假”说“在学堂闷得慌”“放牛快活”是体谅母亲的难处,不想让母亲难过;“真”说“心里快活些”是因为可以因此贴补家用,帮助母亲减轻负担。这样反复深入具体语境,启发想象,进行对比,学生从王冕亦假亦真的话语中读懂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感受到他真诚的孝心。当学生有了深刻体会之后,教师又适时挖掘文本的补白处,继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深化“假话”的运用——当母亲嘱咐王冕在秦家要处处小心,要早出晚归时,王冕如何回答?王冕舍不得吃“腌鱼腊肉”,将其带回家中给母亲吃,面对母亲的推让,此时王冕会怎么劝说母亲?以上的教学,教师没有简单地否定学生不正确的个性解读,而是找准学生的情感底座,反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程度逐步加深。

2. 找准学生的知识底座。

在阅读中,学生由于受到生活阅历、知识经验的影响,常导致思维出现障碍,认识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此时教师要找准学生的知识底座,在文本价值与独特体验之间架设桥梁,在引导正确解读与激发创新精神之间铺设道路。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牛郎织女》是一篇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课堂上,师生就故事中的主要角色——织女与王母娘娘展开评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学生认为织女违反天规,私自下凡太贪玩;还有个别学生认为王母娘娘希望自己的外孙女过上幸福生活,不希望她下嫁穷苦的牛郎,拆散他们,也是情有可原。乍一听,这樣的解读令人啼笑皆非,但仔细琢磨,不难发现民间传说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太远,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现代社会观念解读作品,剖析人物,难免偏离文本的核心价值。于是,教师调整教学思路,对接故事的创作背景,追溯到东汉末年,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的起源: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完成中央集权的时期,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日益尖锐,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的理想很难实现,就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故事。这便产生了牛郎织女婚后过着自由美满生活,便有了封建势力的冷酷无情,有了王母的专制残酷的思想行为。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反对封建压迫、争取自由幸福的叛逆精神,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有了创作背景的铺垫,学生自然而然回归故事的核心价值,明确故事中的织女是善良、美好,渴望自由,勇敢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化身,而王母娘娘则代表了专制狡猾的封建保守势力。

紧接着,教师又将教学延伸到课外的探究学习,推荐阅读《名家谈牛郎织女》一书,并要求学生上网查阅关于牛郎织女的起源与流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了解到这个口耳相传的故事的演变过程,还发现《牛郎织女》在叶老创作前就有十多个版本。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创编出属于自己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有的学生想到:“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动了大家,大家帮助牛郎向天宫法庭提出上诉,在舆论的强大压力面前,王母只好把织女放了。织女又回到了牛郎身边……”有的想象“几千年后的一个夜晚,外星人用飞碟把牛郎和织女带到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外星球上。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教师在个性解读与文本价值、创新能力之间搭桥铺路,整个教学环环相扣,将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让学生徜徉在传统文化中,飞翔在创造的新天地中。

总之,阅读教学提倡的多元解读、个性解读是建立在“多元有界”的基础之上,而“多元有界”的教学观也倡导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要明确文本的“界”,把握教学的“度”,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进行个性解读,同时渗透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 黄晓夏)

猜你喜欢

王冕牛郎织女织女
七夕节
——坐看牛郎织女星
王冕学画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渡鹊桥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吟织女图
牛郎和织女
08版鹊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