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渠道、内容与形式
2017-04-24黄鹤
黄鹤
(中国儿童中心)
在中国儿童中心的组织下,2012年在山西、山東、江苏、河南、广西和重庆六个省级行政区的15个地市、51个区县,对未成年人的家长、家庭教育指导者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管理者共2万余人,进行了对象基本情况、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四方面内容进行了抽样调查。在统计分析全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提炼、形成了对“指导对象与指导队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管理”四个方面的目前状况和对象期望的认识,发现了每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对现状、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渠道、内容、形式和活动安排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同时,概述了调查研究的目的、过程、成果和建议,对制定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发展规划、修订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和推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调查研究一、问题的提出——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
(一)覆盖全国的指导阵地基本形成
从1981年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组织开办“母范学校”以来,各级妇联、教育部门、社区等系统组织和创办“家长学校”,有意识地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已经30多年。
1996年开始全国妇联、教委、卫生部等部委先后制订并发布《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和《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2010年还发布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对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进行了部署并提出要求。
至今,据全国妇联副主席赵东花2012年在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披露:全国“31个省区市共建立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家长学校33万所(据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2012年在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披露,在全国52万所中职和中小学幼儿园中已建立家长学校的约33万所,占中职和中小学幼儿园总数的63.5%),新婚夫妇学校、孕妇学校、人口学校16.7万所,手机、网络等家长学校2.4万所,乡(镇)、村家长学校21万所,省市县三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约5千所,街道、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4.8万所,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5 级工作网络,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供了阵地平台。”
(二)基层家庭教育指导者的困惑
在取得显著的成效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碰到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家长素质”吗?对困难群体的救助也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任务吗?指导服务的对象只是孩子的家长吗?指导服务的内容应该主要针对孩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吗?指导服务常用形式的种类、特点和适用条件又是怎样的呢?集体性指导服务的时间安排在工作日晚上妥当吗?
(三)家庭教育指导状况需要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理论产生于科学研究。现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政策带有浓厚的经验性,其不足源于其缺乏科学研究,特别是缺少作为决策依据的现状研究。近30年来,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研究的特点是零碎而不系统,思辨多于实证;少量的现状研究中调查范围多限于省内,缺少全国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调查研究。组织全国性的、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为主要内容的调查研究,已经成为构建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重要课题。
(四)本调查研究的具体目标
本研究拟解决的具体问题是:(1)家长、指导者和管理者的队伍状况,具体是指我国境内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0~18岁未成年人的家长和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基层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指导者和管理者的现状;(2)家庭教育指导的状况,具体是指我国境内未成年人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现实和期望的情况,基层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对未成年人家长家庭教育指导的现实和理想的情况。
二、研究的方法——我们是怎样研究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的
(一)调查的对象
1.调查地区的范围。调查在山东省、江苏省、河南省、山西省、广西自治区和重庆市进行。调查涉及6个省级行政区的15个地市、51个区县。
2.调查对象的抽取。在51个区县中进行分级抽取调查对象,其中包括:(1)102个社区的1897名1~3岁婴幼儿的母亲;(2)408个社区、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基层指导单位的540个班级的13873名3~18岁儿童的家长;(3)408个基层指导单位的1772名指导者;(4)439个基层指导单位的管理者。
(二)调查的内容
1.对1~3岁婴幼儿母亲的调查内容。包括母亲的基本情况、婴幼儿带养方式、家庭教养的情况、接受和期望家庭教育指导的情况和母亲对接受指导的感受。
2.对3岁以上儿童的家长调查的内容。包括家长的基本情况、家庭教育的情况、接受和期望家庭教育指导的情况和对指导者的期望。
3.对基层指导机构的指导者调查的内容。包括指导者的基本情况;施行和理想的家庭教育指导;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管理。
4.对基层指导机构的管理者调查的内容。包括管理者的基本情况、施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管理和对家庭教育指导外部支持系统的看法。
(三)调查的过程
调查在2012年9~10月进行。调查采用集中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全部调查是在中国儿童中心组织下,由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妇联儿童部组织大量人员、动用大量资源完成的。
(四)数据的统计分析
调查研究涉及的统计方法主要是:(1)采用单变量和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对现状进行了分析;(2)采用双变量的推断性统计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不同级别学校进行了比较;(3)采用双变量的推断性统计对不同类别家庭的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特点进行了分析;(4)根据数据质量、研究需要与可能,采用多变量推断性统计分析影响因素。
三、调查的结果——我国基层指导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
(一)指导的对象与队伍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孩子的特点。儿童性别比率不平衡,男孩占54.6%,高于女孩;各年级段独生子女比率均超过非独生子女,但随年龄段的上升独生子女比率下降。(2)家长的特点。独生子女父母和“80后”父母开始在低幼儿童中涌现,并伴随年代的推移而增多,幼儿与婴幼儿的独生父母的比率已经分别达21.7%和37.2%;父母的学历层次和职业层次上升,婴幼儿、幼儿、小学生和中学生的父母中学历达高中的分别达到79.3%、76.5%、62.2%%和48.2%,工人农民的比率随年龄段上升而上升、由教师、医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知识分子”的比率则随之下降;对孩子影响的大小依次为母亲、父母和祖辈,随年龄段的升高父亲的影响在加大,而母亲的影响在减小。(3)家庭的特点。家庭结构类型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各年龄段核心家庭比率均超过主干家庭,随年龄段升高核心家庭比率呈上升趋势;家庭收支状况在进一步改善中,有剩余的家庭明显多于有困难的家庭,随年龄段降低有困难的比率呈下降趋势。(4)指导者的特点。女性比率占77.6%,高于男性;上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为主,比率占81.2%;非独生子女为主,占79.5%;学历不低,80%为大专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和干部比率较高,占88.2%;已婚且夫妇同居一处的多,占78.1%;未婚与未生育的占一定比率,分别占12.6%和14.2&;子女为未成年人的多,占68.3%;家庭角色为孩子的母亲明显多于父母和祖辈,占64.0%。(5)指导者工作的特点。指导机构的指导者中以本单位的指导者为主,外来志愿者比率很小;现有的志愿者中以家长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较多,其他志愿者很少;志愿者队伍中指导年限不长,超过10年的志愿者不足40%;实践积累和自学是指导者家庭教育知识和家庭教育指导知识来源的两个主要渠道。(6)管理者的特点。女性为主,占三分之二;年龄不大,45%为40岁及以下;学历层次不低,63.7%具本科及以上学历;多数为单位负责人,正副职占53.1%;多数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高级职称占20.1%;工作精力充沛,89.3%有余力承担组织管理工作;承担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工作年限不长,近60%不超过10年;缺少专业培训,分别有32.3%、38.3%和43.5%没有接受过家长教育、或家庭教育指导、或家庭教育指导组织管理的专业培训;对工作能进行经验总结的多,能开展科学研究的少;因组织管理工作有成绩而受到表彰的不少,达46.4%。
(二)指导的渠道
1.对学校渠道来说,无论是家长的接受率和指导者指导率都超过50%,是主要渠道;但无论是家长的期望率还是指导者的理想率都有明显下降,下降幅度都超过25百分点;下降后的比率均超过30%,仍是主要渠道。
2.对社会专业指导机构来说,现实的家长接受率和指导者指导率都不高,不超过10%;但家长的期望率和指导者的理想率有大幅度的提升,提升幅度分别达38.9和23.2个百分点。
3.各级学校的家长都表现出对学校的期望率下降和对社会专业指导机构的期望率上升;家长对学校指导的期望率,随学校级别的升高而下降;对专业机构的期望率随学校级别的上升而上升。对社会专业指导机构期望率的提升,反映了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专业性”要求。
(三)指导的内容
1.在“有关的理论知识”“本年龄段内易发问题”和“个别对象的特殊问题”等三方面指导内容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指导者均将“各年龄段家庭教育的易发问题”作为现实和期望中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第一内容,可见,相应年龄段家庭教育的易发问题仍然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要内容。尽管在现实中,家长和指导者对“个别特殊问题”内容的接受率和指导率均列最低,但家长对“个别特殊问题”的指导期望率明显上升;这种变化是家长对“个性化指導”的呼唤。
2.在“儿童的发展规律与年龄特点”“学校教育情况”和“家庭教育知识”等三类“有关的理论知识”内容中,指导者倾向以普及“儿童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为重点;家长对“学校教育情况”介绍的期望率明显下降,而对“家庭教育知识”的需求率明显上升,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是:家长对将“家庭教育”纳入学校“家长会”内容的期盼。
3.在“身体健康问题”“智能发展问题”“道德品质问题”和“情绪情感问题”等四类“各年龄段儿童易发问题”的指导中,指导者的关注重心指向“道德品质问题”的内容,反映的是将德育列为家庭教育主要目标的社会主流要求;而家长对儿童“情绪情感问题”的指导期望率明显提高,反映了家长对家庭教育面临问题的关注重心已经深入到孩子中的情感领域。
4.在“教育观念”“教养态度”和“教育能力”等三种家长“教育素质”中,无论是现实还是期望,家长和指导者对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和方法”水平的关注,远远超过更新“教育观念”和改善“教养态度”。就期望率而言,指导者对更新“教育观念”的关注高于家长,而家长对“教育能力和方法”的关注高于指导者。相对现实而言,家长对接受“教育能力和方法”指导的期望率上升明显,而指导者却有所下降;家长对“教育能力和方法”期望率的上升,反映了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效性”的一种追求。
5.在“儿童观”“教育观”“成才观”和“亲子观”等四种“教育观念”中,家长最关心“成才观”的指导;指导者最重视“儿童观”的指导。变化最大的是:家长对“亲子观”指导的期望接受率开始明显上升,反映了家长对“家庭教育”核心问题认识的提高。
6.在“适度关爱”“适当管教”和“正确处理情感与理智关系”等三种“教育态度”中,指导者最重视“适度关爱”;家长最关注“适当管教”。在现实与期望之间变化最大的是:家长对如何“正确处理情感与理智关系”的期望指导率大幅度提升,反映了家长已经开始在分别重视教养态度的“关爱”和“管教”两个维度的基础上,正在向关注两者之间的综合关系上发展。
7.在“表扬与批评”“物质与精神奖励”和“言教、身教和环境”等三种教育方法中,“言教、身教和环境教育”的地位突出;特别是家长对这种方法的期望指导率比现实接受率有大幅度提升,这种变化反映了家长对自身言行的榜样作用和环境氛围的潜移默化作用认识的提高,反映了家长对家庭隐性教育特殊作用认识的提高。
(四)指导的形式
1.在“个别指导”“集体指导”“文字音像指导”和“网络指导”等四类基本指导形式中,“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是使用最多的两种指导形式;与现实接受率相比,家长对“个别指导”的期望率有明显增长;对作为基本指导形式之一的“网络指导”尚未得到家长应有的重视。家长对“个别指导”期望接受率的提升,是家长呼唤“个性化指导”的反映,“个性化指导”可能成为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趋势。
2.在“在校接待”“手机便条”“家庭访问”和“个别咨询”等4种个别指导形式中,“在校接待”和“手段便条”对指导者比较方便,家长的现实接受率较高,但期望接受率下降,而且下降幅度较大;家长对“家庭访问”和“个别咨询”的现实接受率较低,但期望接受率明显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指导者的态度反映了家长的意愿。指导者对“家庭访问”和“个别咨询”的理想指导率比现实指导率也有明显提高,而对“在校接待”和“手机便条”的理想率明显下降。
3.在“讲座报告”“讨论辨析”和“亲子活动指导”等3类集体指导活动中,“讲座报告”和“亲子活动指导”仍然是主要的两种形式;家长和指导者对“讨论辨析”形式的现实指导率虽然较低,但期望指导率有明显提升。集体性指导活动的发展趋势是:家长对单向性指导的讲座报告类的需求有所减弱;服务性明显的亲子活动指导有所增强;体现家长主体作用的讨论类指导活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在“网站查询”“文字沟通”“文字互动”“语音互动”和“面对面互动”等网络指导形式中,目前家长进行“网站查询”的比率最高,但期望率大幅度下降;“文字沟通”“文字互动”“语音互动”和“面对面互动”的现实比率都不高,但期望率都有增加;其中三项互动指标的期望率的增幅更大。“网络指导”的发展的趋势是家长与指导者之间和家长与家长之间的“网络互动”将取代“网络查询”,成为“网络指导”的主要形式。
(五)指导的时间安排
1.集体性指导活动的时间安排无非是“工作日白天”“工作日晚上”“双休或节假日白天”和“双休或节假日晚上”4种安排。无论是家长的接受率还是指导者的指导率,现在的实际比率都是“工作日白天”最高;但是他们对安排“工作日白天”的期望率或理想率都有明显的下降,特别是家长的期望率下降了20.3个百分点。家长对安排在“工作日白天”或“双休节假日白天”,或“双休节假日晚上”,期望率都有提升,特别是安排在“双休节假日白天”和“双休节假晚上”的期望率分别上升了20.6和15.4个百分点。
2.频次是指基层指导机构,对家长每半年组织几次集体性指导活动。为控制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在比较集中量时采用中位数而不采用平均数。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每学期组织集体性家庭教育指导活动2次,但幼儿园家长和中小学、幼儿园的指导者期望每学期组织3次。
3.无论是家长还是指导者,无论是现实还是期望都显示:集体性指导的活动时间每次1~2小时的比率都超过50%。
四、初步的想法——对我国基层指导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建议
(一)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与工作队伍
重视社会转型期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对象和指导服务队伍的发展和变化,注意研究新时期指导服务对象和队伍的新特点。当前,特别要注意研究并处理好孩子是否独生子女和所在年龄段,家长的出生年代、是否独生父母和学历层次,家庭的结构类型和收支状况以及孩子的主要带养人等家庭因素对家庭教育和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影响,揭示它们之间规律性的联系,为个性化指导服务提供依据。
(二)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
继续发挥幼儿园、中小学等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鼓励、扶持、引导社会专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创建和完善;提高各类指导渠道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专业性”含量,满足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专业性、高水平、规范化的期盼。
(三)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
1.对学校每学期举行的两次常规的家长会进行内容上的改革,在注意对家长介绍学校教育和学生在校表现,提供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知识的同时,向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有关知识和方法。
2.在家庭教育专题指导中,继续以“各年龄段家庭教育易发问题”为主要内容,同时要针对不同类别对象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和不同需要,进行内容上的分类指导。
3.在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时,应该突出家庭德育指导,同时应重视儿童成长中出现的情绪情感等心理问题,加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4.在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方面,应该以坚持以更新家长教育观念为指导工作核心,并重视引导家长端正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同时要注意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落实到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上来。
5.在更新家长教育观念上,要在重视对家長进行“儿童观”和“成才观”指导的同时,加强对家长进行“亲子观”的指导,引导家长将建立健康的、和谐的亲子关系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目标。
6.在教养态度的指导上,在分别进行“适度关爱”和“适当管教”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家长关注“关爱”与“管教”的关系,引导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时“正确处理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7.在家庭教育方法上,注意引导家长提高对自身言行的榜样作用和环境氛围的潜移默化作用的认识,引导家长对家庭环境对孩子的隐性教育作用的认识。
(四)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
1.在“个别指导”“集体指导”“文字音像指导”和“网络指导”等四类基本指导形式中,坚持以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为主要指导形式,重视网络指导的发展,满足家长对个性化指导的需求。
2.在“在校接待”“手机便条”“家庭访问”和“个别咨询”4类个别指导形式中,注意发挥“家庭访问”和“个别咨询”的指导作用,满足家长的实际需要。
3.在“讲座报告”“讨论辨析”和“亲子活动指导”等3类集体指导活动中,继续以“讲座报告”和“亲子活动指导”为主要形式,同时注意在“讨论辨析”活动中增强家长的参与意识和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
4.重视网络指导,在发挥网络查询的自学作用外,注意引导家长在网络平台上通过沟通和互动,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端正家长的教养态度、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改善家庭教育的行为。
(五)关于指导活动的时间安排
集体性指导活动的时间安排应该服从家庭教育指导的服务性、业余性和有效性,根据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现状和需求,建议基层指导机构将集体性指导活动。(1)安排在“双休日或节假日”;(2)幼儿园每半年组织3次,中小学根据地区和机构特点组织2或3次;(3)每次活动时间掌握在1~2小时之内。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国家教委.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妇字[1996]22号.
[2]全国妇联、教育部.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妇字[2002]16号.
[3]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8部门.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妇字[2007]18号.
[4]赵东花.在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国妇运,2012,(11).
[5]马结.论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北京政法学院学报,1980,(03).
[6]武汉石牌岭中学党支部.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中国教育学会通讯,1981,(03).
[7]余心言.建立社会主义的家庭教育学.瞭望,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