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国学志在报国

2017-04-24孔为峰

新教师 2017年3期
关键词:颜回论语君子

孔为峰

【编者按】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大增,传统文化进校园也成为中小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内容。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如何去粗取精,扬弃继承,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希望本期刊登的这几篇文章能给读者带去新的启迪。

孟子曾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柳诒徵也曾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古往今来,不仅我们中国人认为孔子伟大,而且外国人也十分尊崇孔子。如今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球14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12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英国汤因比博士曾说:“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所以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也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孔子的大智慧就在我们身边,就在《论语》中。

自汉代以来,《论语》就成为中国读书人的必读书,民间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也被称为东方人的《圣经》,可见学习《论语》的重要性。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讲话中指出:“当代人类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习主席还说过,“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们老百姓,要想立于社会,就必须有德,而《论语》正是立德的根基。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学习《论语》的重要性。现在,我们翻开《论语》,一起去寻找孔子的大智慧。

一、学习的三个快乐境界

第一个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全书共20篇,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包含了政治、哲学、教育、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和智慧,开篇就是《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大部分人都明白。孔子说:“学习知识并在适当的时机运用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这三个非常熟悉的反问句,如果去掉“之乎者也”,会有什么感觉?就没有温文尔雅、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感觉。这就是《论语》之美。

《论语》不仅美在外在形式,更美在思想内容,可谓尽美矣又尽善矣。《论语》开篇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最重要的。不是“学”,也不是“习”,而是为什么而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即通过学习,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

我们都听说过很多学生厌学,有的学生高考之后把书撕得粉碎撒向天空,以此来释放压力,其实这就是对学习厌倦了的表现。更令人惋惜的是,有些名牌大学的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太大等原因而自杀。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搞明白自己是为什么而学习。他们大多忘记了父母的教诲,忘记了国家的栽培。中国人自古就是读书志在圣贤,把学习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如果忘记个人的荣辱痛苦,学习就会很愉快的。

孔子就是这样的君子。孔子出身贫困,3岁丧父,几乎完全靠自学成才,他的压力大吗?他放弃高官厚禄,周游列国14年,历经艰辛,几度面临死亡威胁,依然弦歌不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什么他那么快乐?因为他追求的是“君子忧道不忧贫”,坚信“天生德于予”。因为他的学习目的是为天下太平,而不是个人荣辱得失。

正因为孔子胸怀天下,所以他不怨天不尤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学习弹琴,三月不知肉味。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孔子对学问的渴望。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可见,好学使孔子成为一个伟人,万世师表。

孔子的弟子颜回也受他影响。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吃的是一箪饭,喝的是冷水,住在简陋的小房子里,别人受不了这种贫困的生活,颜回却不改变生活的乐趣,多么有闲德啊,颜回。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也是如此。孔子称赞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穿着破旧的袍子,与穿了皮袍的富贵人站在一起,没有自卑感,这种修养,只有子路做到了。

孔子这种不讲究吃穿,安贫乐道,以天下为己任,以学为乐的思想一直激励后人。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继承了孔子的这种思想。比如,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再比如,世界闻名的科学家钱伟长曾经说过:“回顾我這一辈子,归根到底,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钱伟长考清华时,物理5分,化学和数学一共考了20分,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9月18日,发生“九一八事变”,钱伟长想要造飞机大炮救国,决定转学物理系。为此,钱伟长不得不拼命学习。“那时候,跟我一样拼命学习的还有华罗庚。我是很用功的,每天早晨5点到科学馆去背书,可是华罗庚已经背完准备出门了。”他们为国家富强而学习,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报国理想。他们的学习虽然苦,但是内心应该是很快乐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我们把学习和天下兴亡结合起来,立志成为君子,内心就会是和谐快乐的。此为学习的第一个快乐境界。

第二个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独学而无友,則孤陋而寡闻。我们常常希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学习。比如,毛泽东在违背父命外出求学时,留给父亲一首求学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他在学校还曾经张贴征友启事,那就是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

毛泽东也是为国家而学,为挽救国家而征友。正是如此,他团结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交友要结交那些志向远大的朋友。

这里,学习的境界宽阔了,快乐境界也提升了。这是学习的第二个快乐境界,即要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快乐。

第三个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的最高快乐境界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满腹经纶,可是无人赏识,就像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有时甚至被人误解,但他也不生气,这就是君子的胸怀,因为他知道“道之不行也”。但是,孔子为什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因为他相信乌云终遮不住太阳,自己传承的礼乐文化一定有用,一定能用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千年以来,用这个思想治理国家,国家常常是兴盛的。同样,我们老百姓如果能从《论语》中汲取修身齐家之道,就能使家和万事兴。

这是学习的第三个快乐境界。

二、为天下人而忧

但是,孔子也有忧愁。《论语》记载,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忧愁的是不能修正道德,不能研究学问,不能从善如流,不能及时改过。他不仅为自己而忧,而且也为天下人而忧。

德之不修,修德就是修身。论语中有许多修身的方法,其中有几句我深有感触。“修己以敬”,修炼自己,从内到外恭敬别人,就会获得别人的帮助;“修己以安人”,修炼自己,让别人感到安全快乐;“修己以安百姓”,修炼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得到安乐。这一点,孔子认为尧舜都难以做到,但我们要努力去实现。

学之不讲,就是“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意思就是说,守着道德却不发扬光大,信仰道义却不能专一诚实,这种人到底有没有道德呢?所以,我们要经常学习,学了就给身边的人讲授,教育我们身边的人讲道德。

闻义不能徙,就是要求我们该做的事情就要积极去做,就是要“见贤思齐”“见德思义”,关键时候甚至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不善不能改,就是要求我们从善如流。子贡也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错就要积极改正。

但是,孔子没有停止在忧愁上,而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自己的实际言行影响着2500多年的中国历史文化。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精华。

《论语》这部东方人的圣经,既没有天堂的诱惑,也没有地狱的恐吓,它像春风吹遍大地,如阳光普照人间。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们今天的知识分子,更应该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去打开这部东方圣经,开启我们的智慧,快乐地活在当下。

中国读书人自古以来就是读书志在圣贤,我们今天学习国学也应志在圣贤,志在报国,才不会浑浑噩噩,而是每天都生活在积极进取之中。

(本文系作者的一次讲学稿,内容有删改)

猜你喜欢

颜回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君子无所争
颜回之乐
有君子之道四焉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半部《论语》治天下
颜回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