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的民心政治观

2017-04-24刘丹丹

党政干部学刊 2017年4期

刘丹丹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将是否察民情、保民生、立民主、得民心作为党和国家政治兴衰成败的根本评价标准,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规律,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和长期执政的实践经验,给人以思想启迪和行动引领。

[关键词]民心政治观;思想渊源;群众史观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4-0021-04

政治观是指人们对政治的根本观点与总的看法,具体是指人们对政党、政治制度、国家政治活动等所持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习近平民心政治观的思想渊源和科学内涵,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对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和实现国家的兴旺发达产生深远影响。

一、习近平民心政治观的思想渊源

2016年1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提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论断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又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规律,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和长期执政的实践经验,具有科学的理论来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牢固的实践基础。

1.习近平民心政治观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价值观点,也是习近平民心政治观的科学理论来源。

所谓民心,就是指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共同心理趋向,其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追求,是人民群众面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情感表达与价值判断。简言之,民心即人民共同的心理趋向。在今天,民心就是人民对其生存现状的体会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民心向背虽然是一种主观心理范畴,但它一经形成就有了明确的意识指向,就能够通过人民群众的激情和意志,成为推动人民群众变革社会制度、影响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所以,要把“民心所向”作为我们党的政策制定的首要方向和行动指南,这是习近平民心政治观的内在要求和实质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基本原理在国家政治实践中的科学理论来源。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一个重要的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就是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核心理论,从社会财富的创造、人类历史的演进角度分析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历史作用。究其根本,人民群众得以创造社会财富、促进人类历史演进的原因就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而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实现社会制度变革、促进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都在于生产力。新形势下,习近平提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具有科学的理论渊源。

2.习近平民心政治观的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流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思想,这一规律总结是习近平民心政治观的文化渊源。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向来崇尚“得民心者的天下”的思想,虽然在不同朝代会有不同的具体说法,但这一思想并无二致,且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春秋时期名家管仲早就有曰“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老子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古籍中也多有论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民唯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等。种种历史记载与名家论述生动的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说法由来已久,且深深地烙刻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习近平提出的“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论断顺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万国一律、千古同理的客观规律与历史真谛。

天下大势,系乎人心。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就会发现仕途起伏、朝代更替、国政兴潜,其决定性因素都在于是否赢得民心。秦末时期,项羽对民众苛刻,刚愎自用,失去人心,所有的部下在一夜之间都离他而去;刘邦爱惜民力,待人宽厚,尊重人才,广纳人心,最终得以登基称帝,开创了统治中国长达四个多世纪的汉朝。唐太宗李世民,深知取得人心对于夺取政权与巩固政权的重要性,提出了“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千古名言,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盛唐帝国。历史记录了前人的经验,成为当今人民的“百科全书”。习近平曾说道“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习近平的民心政治观提供思想来源。

3.习近平民心政治观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经过革命夺取全国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实践成为习近平民心政治观的实践基础。

纵观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历史,自1921年于上海召开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时,全国党员数量仅有50多人,经过28年奋斗,党带领人民终于推翻了国民党集团的反动统治,成立了新中国,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新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党的正确领导且党的执政地位与执政实践深得民心。党90多年政治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再次印证,“争取人心”是决定“谁主沉浮”与政权稳固与否的根本性力量。

毛泽东曾根据中国革命的历程总结成败得失的宝贵经验,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懂得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1]由此,毛泽东提出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决杜绝三心二意或半心半意的服务人民群众,并且,注意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带领人民走上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大道。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政权的实践证明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人心向背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也曾多次思考“人民群眾为什么会拥护我们”的问题,并强调“我们的一个根本经验是依靠人民;不要以为共产党是金字招牌,如果脱离群众,党的威信是靠不住的”[2],坚持顺应民意,实现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走上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道路。从根本上说,党的力量之源就是人民,国家建设发展依赖于人民群众。这就要求执政者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想人民之所想,与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与群众相对立。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党成立95周年讲话中也曾说道“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3]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历史印证了党之所以深得人民拥护,执政基础扎实稳固,关键就在于党始终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造福于民。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实践经验成为习近平民心政治观思想的重要实践基础。

二、习近平民心政治观的内涵

民心问题历来被执政者重视,民心向背是党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民心政治观可从四个维度进行考察,即察民情、保民生、立民主、得民心。

1.察民情。民心可以指人民的思想、情感、意愿,指组成群体的独立个体所具有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凝聚形成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即民情。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执政者都需了解民情、发掘民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活动主题,明确提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突出表现就是脱离群众、不了解民情民意。习近平指出?押“有的(党员干部)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下去就是为了出镜头,露露脸”[4]。党员干部体察民情就是要真正走入人民群众之中,走进千家万户,反映人民真实状况和生活愿景,并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实践中关注民情民意,切实实现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使党的执政行为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对此,党中央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从思想上加强群众观教育,在实践中坚决反对四风,鼓励领导干部深入人民群众,体察民情,真正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做好事。习近平也亲自深入人民群众之中,2015年6月在贵州调研时提出“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我们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及时准确的了解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要,以民情民意为向导做出政策选择,坚决杜绝在实际工作中借口发展经济肆意践踏民情民意的“强制拆迁”等现象,要让群众有真正的“获得感”。政治所向必须以民之所望为根本,民之所望又必须以深入人民群众、体察民情民意为基础,这就构成了习近平民心政治观的重要内容即“察民情”。

2.保民生。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实际来看,民生问题的解决情况是影响执政者能否得民心最直接的因素。

2012年11月,习近平在担任总书记之初就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的医疗卫生服务”等。在讲话中,习近平连用几个“更”字,从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社保等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各个领域出发,着眼于解决最现实的民生问题。2016年12月31日,习近平发表2017年新年贺词指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并明确提到解决好人民就医、教育、住房等问题,帮助困难群众和贫困人口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昌盛系于人民。习近平将民生、民心、国运相连,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实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愿景。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也是党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解决贫困问题的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首先提出“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宏观政策思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原则,推动民生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和新的成就。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加快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必须使我国人民实现脱贫,切实保障民生。

3.立民主。民心的赢得与否在政治生活方面还应包括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即民主权利实现情况。生活在现代化的国家里,公民拥有民主权利是其政治意愿得以实现的基础,执政者政策方针的制定,都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都要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政治权益。

2015年11月,习近平在英国演说时开篇就指出“英国是最先开始探索代议制的国家。在中国,民本和法治思想自古有之,几千年前就有‘民唯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此处把英国的代议制和中国的“民本”思想相联系,无疑是将“民本”看作是“中国式民主”思想的重要体现。需要注意的是,习近平在此将二者相提并论,并不是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主制度,而是强调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一直都有民本的思想,这一民本思想其中就蕴含着人民是国家政治的基础,为人民群众谋发展、谋福利是政权稳固的重要条件这一思想。中国在新形势下推进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要将这一思想精华同马克思主义民主法治思想相结合,努力开创“中国式”民主进程。我们追求的民主不是抽象的更不是形式上的,其核心要义是“人民当家作主”。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习近平明确指出?押“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5],并多次告诫党员干部要时刻提醒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何而来、为谁而用等重要问题。“民为邦本”、“人民当家作主”等都是习近平民主思想的重要体现。

基于这一思想,习近平强调,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国家政治文明建设,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更加注重民主制度建设、不断拓宽协商民主渠道,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作为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实践中的落实,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基层协商直接涉及到与人民群众密切关联的切身利益,对这一内容进行民主协商,一方面实现了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愿望与权利,在选举民主之外开辟了更加多样、更加切合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的民意表达渠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党和国家做出正确的政策选择,以实现国家的稳定、促进政党的兴旺。

4.得民心。察民情、保民生、立民主的国家政治实践将会使执政者赢得民心,这是一个执政者成功进行社会政治实践的标志,也是一个执政党打牢执政根基的根本保障。

政权的生死存亡与民心的向背历来具有一致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生动的证明了这一点。习近平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的根基。”[5]民心与民意、民生、民主紧密相关但又不是绝对同一的,即在总体上做到体察民情、保障民生、发扬民主等工作,也并不完全等同于做好了民心的工作。一些国家民生等工作做得不尽如人意,但民众对政权的拥护却热情不减。2013年7月,习近平在西柏坡调研时曾提出过一个问题,即百姓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为什么感觉和我们的距离并没有拉近,甚至感觉越来越远,这就涉及到民心的问题,就是要将施政政策落到人民的心坎里。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曾指出:“民族工作要见物,更要见人;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要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就要求党中央一方面要处理好民生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将民生工程与民心工程两手都要抓好。

新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拍蝇打虎”坚决反腐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與诉求,其政策措施深入民心也深得民心。总之,习近平“体察民情、发扬民主、保障民生、赢得民心”的民心政治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根基、实现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0.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1.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369.

[5]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57.

责任编辑 宋桂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