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思辨的策略

2017-04-24滕明德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范进中观点初中语文

滕明德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文本解读、重点突破和阅读训练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思辨,形成多元思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有效形成认知、发展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概括分析、质疑释疑、联系对比等,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45-01

“思辨”,顧名思义,其含义为思考、辨析。“思考”是概括、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的统称,而“辨析”则是对事物类别、事理的辨别与分析。“四书”之一的《中庸》中有一句有名的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指出了思辨是治学求进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活学生思辨意识,在文本解读、重难点突破、训练设计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个性探究,真正体现智慧阅读,达到思辨而致远。

一、引领学生概括分析

层次分明、清楚准确的概括分析,是思辨能力的重要特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文本解读,可以为学生带来诸多思辨机会。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的杂文,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存在一些难度,教师先给出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作者列举了对方什么样的错误观点?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观点是错误的?作者提出了哪些正确观点?这些正确观点提出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根据教师列举的思考问题展开阅读学习,并进行讨论。教师介入其中,确认问题讨论结果。学生概括得出,对方的错误观点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认为对方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信过自己,如今求神拜佛,也只能是自欺欺人。作者提出正确观点,即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依据为大量过去和现在的事实。教师从文本实际出发,从文体切入,让学生找出对方的错误论点、作者的正确观点及相关依据,这样教学能帮助学生快速理顺写作脉络,也能提高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

二、引领学生质疑释疑

理不辨不明,质疑释疑是典型的思辨学习形式。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参与者,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质疑释疑活动,顺利打通阅读关卡。开展质疑释疑的讨论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明白道理,突破难点,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范进中举》学习进入文本赏析阶段,教师让学生展开质疑活动,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范进中举后疯了,这是范进一个人的悲哀吗?文本多处、多次写到笑料,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笑点?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范进中举前后人们的表现说明当时社会什么样的人情世故?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造成了哪些毒害?教师用幻灯片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投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开展释疑活动。学生讨论热烈,教师适时介入互动,与学生一起探究。教师让学生展开质疑活动,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被激活,这样的阅读教学充满智慧的光芒。

三、引领学生联系对比

把握联系、寻找区别也是思辨能力的重要体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到事物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以加深他们对多个知识点的认识,发展他们的思辨能力。在阅读训练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给出一些主观题,促使学生在梳理、对比、整合中形成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鱼我所欲也》教学结束时,教师给出阅读训练内容:“孟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面对利益冲突时需要‘舍生取义,这个观点适用于当今社会吗?”这个问题将课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针对训练内容展开自主探究,课堂学习气氛热烈。很快学生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社会进步了,道义、正义、爱心仍占据主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教师给学生与现实相关的问题,促使学生联系现实,积极思考,从而发展学生思辨能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实际做好预设。教师优化阅读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思辨,在思辨中完善认识,让学生放飞思辨的翅膀,收获真正的阅读成果。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范进中观点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范进中举”现实版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艺术的构思,绝妙的讽刺
观点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和醒世意义解读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