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基本定位与传播策略

2017-04-24文/丁

传媒 2017年6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民生受众

文/丁 凯

“互联网+”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基本定位与传播策略

文/丁 凯

民生新闻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早期较具代表性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有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等。此后全国各大卫视相继开始播出与此类似的电视节目,进而掀起了我国电视荧幕上民生新闻节目的争夺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电视节目制作、播出产业已经完全过渡到“互联网+”时代,这一变化给民生新闻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以民生新闻节目为代表的传统电视媒体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中,面对不同形式、不同技术背景、不同社会影响的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电视民生新闻必须重新明确自身定位,适当调整传播策略,努力提升自己,方能真正适应当下的竞争环境。

“互联网+”时代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挑战

民生新闻节目的快速发展,核心在于其能够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电视民生新闻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便是本土化与人本色彩,内容上锁定百姓的生存状态、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讯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互动性,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由于“互联网+”时代语境中民生新闻的选题来源更为丰富、新闻传播形式日趋多元化,使得当下的受众群体对民生新闻报道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受众也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充分享受“互联网+”所提供的技术便利,利用各种即时性信息通讯手段,力求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民生新闻的采访、报道和传播过程中。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新闻传播模式,“互联网+”语境中的民生新闻报道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迫切需要相关从业人员根据媒体环境的新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互联网+”时代的电视民生新闻,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媒体的受众基础,具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必须要承受来自于“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语境所造成的挑战。因此,传统的民生新闻节目需要进行从节目定位到传播策略的改造,方能对自身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为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奠定基础。具体来说,“互联网+”时代民生新闻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一是民生新闻的选题来源更为丰富,二是新闻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多样化趋势更为明显,三是民生新闻的时效性特征更为明显,四是单向度的信息传播模式逐渐被互动性信息传播模式所取代。

电视民生新闻的涌现和快速发展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鲜明的本土化色彩,即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生存空间、生存模式为主要关注对象,主要报道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事件。在“互联网+”时代所提供的技术性手段影响下,民生新闻逐渐摆脱了电话热点、新闻热点举报的信息获取模式,相关制作人员也需要根据新技术条件下新闻报道的新变化作出适当的调整,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电视民生新闻归根结底属于传统媒体的一种新闻类型,因此,面对网络互联平台新兴媒介的出现,电视民生新闻的弊端终究会逐渐显露出来。新闻的时效性关系到新闻传播的迅捷与否,面对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传统媒体中的民生新闻,还不能很快地实现如新媒体一般迅捷、交互性传播。电视民生新闻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另一挑战是,新媒体语境中受众的单线度传播逐渐演变为多元传播。一方面,人们通过手机等移动媒体掌握更多的信息,彻底改变了以报纸、电视为主导的信息传播模式;另一方面,从电视观看到手机接收的变化过程在改变新闻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孕育出新的收视习惯。可以说,“互联网+”时代正在创造一种颠覆式的民生新闻。

“互联网+”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基本定位

为了更好地应对“互联网+”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面临的挑战,提高民生新闻的社会价值,拓展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有必要就民生新闻的基本定位作出适当调整,使其既符合我国新闻传媒产业自身发展情况,又能够展现“互联网+”时代民生新闻节目的现实意义。

学术界曾就“民生新闻”的定义展开过较为激烈的争论,形式化的概念表述方式争论之下,隐藏的是如何正确认识民生的问题,其本质则是“互联网+”时代民生新闻的基本定位问题。有学者将其总结为民生新闻研究的“七大待解之谜”:一是“民生新闻”是否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命题,二是“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的关系究竟如何?三是“民生新闻”究竟有哪些本质特征?四是“民生新闻”是传播理念还是新闻类别抑或节目形态?五是电视与报纸究竟是谁“抄”谁的“民生新闻”?六是民生新闻热潮中的“尴尬”处境(指受到质疑、批评)为哪般?七是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这些观点正说明当今学术界并未在涉及“民生新闻”概念、表述方式和学术定位等根本性问题上达成共识。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在外部环境、技术手段、传播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影响了如何界定民生新闻的问题,还对新技术语境下民生新闻的基本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更在于它从根本上重塑了人们认识新闻的思维模式和获取新闻资讯的手段。随着技术手段和思维模式的更新,新闻类型、节目形态和新闻体裁以及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价值取向和话语建构模式都发生了变化。以黑龙江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夜航》为例,该节目秉承关注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基本定位,以为受众排忧解难为服务目标,在长达18年的播出历史中,始终是民生新闻节目的领军者。

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之后,《新闻夜航》等节目采取延续服务民众生活的基本定位,同时融入了新媒体的快速化采编流程。一方面,“互联网+”所带来的新型技术手段为其提供了较为便捷的资讯获取手段,使得受众几乎能在同一时间获取到即时发生的新闻事件及相关信息,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另一方面,《新闻夜航》节目还开展了热点新闻的深度报道和跟踪报道,充分利用民众对相关新闻的兴趣热点来提升自我价值,从而建构起真正具有广泛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的民生新闻节目。与此同时,《新闻夜航》还广泛发动民众,在积极认可民众自发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为其提供“零门槛”的新闻参与地位。这一新模式的诞生,在全面突破新闻媒体报道浅层次缺陷的基础上,为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撑,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新闻夜航》较为准确的自身定位。电视媒体无法与“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相互比拼信息容量,但它可以采取革新式的新闻报道改革,以点对点的新闻报告,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提升民生新闻的定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是传媒领域在探索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以电视民生节目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一定要迎合时代的发展浪潮,凝心聚力,与新媒体并肩前行。可以预见,媒体的高度专业化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也必将形成新的媒介产业链条,如果传统的电视媒体忽视媒介融合,终究会被急速前进的新媒体大环境驱逐出局。

“互联网+”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策略

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不仅需要从业者自身具备优秀的业务素质和一定的技术配备,更需要节目制作方能够根据受众的内在诉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方案,将其落实到“互联网+”时代民生新闻的发展中,具体表现为民生新闻传播策略的制定。

同样以《新闻夜航》为例,该节目以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为基本定位,在紧抓传播速率的同时,不断为受众群体提供更为准确的民生消息。这一模式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新闻夜航》节目组团队的多年努力共同完成的。为有效配合当下传媒语境中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新闻夜航》节目也采取了信息整合的新模式,注重“互联网+”时代中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网络、电视代表的广电网络和互联网三大平台的信息互通,全方位覆盖实现三网融合。这一创新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受众不仅可以在信息索取的过程中,与信息传播主体实现即时性的信息沟通,也能够让自己的意见、愿望通过一定的方式得到呈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闻夜航》节目还充分发挥节目模块自身的组合优势,让不同主持人分别担纲的节目单元以鲜明的个性化风格得到呈现,从而为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审美诉求奠定了基础。回顾《新闻夜航》节目走过的十八年风雨历程,节目不仅完全走出了初遇“互联网+”时代的迷茫,更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在不断完善的互动模式中发挥“互联网+”时代的积极影响。根据《新闻夜航》节目的制作经验,我们可以总结出下列有关“互联网+”时代民生新闻节目制作的传播策略:其一,充分调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动受众参与到节目制作中,使传统的单向度信息传播模式过渡到双向度的信息互动模式,为民生新闻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其二,民生新闻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为受众群体提供多元化的参与渠道,特别是手机、互联网平台等即时通信手段,将成为今后民生新闻节目制作和传播中不可忽视的技术应用;其三,民生新闻节目必须改变单一的新闻传播定位标准,将自身角色从信息发布者转换到信息讨论者,最终开创民生新闻节目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一方面,《新闻夜航》节目有着不俗的成绩,在微信、微博两大“微”媒体方面实现了较为成功的宣传与互动的受众体验。目前,《新闻夜航》微博粉丝数量已经突破64万大关,单条微博的平均评论转发互动数量也在上千次,节目的官方微信的关注人数也已超过20万。一大批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被《新闻夜航》的铁杆粉丝提出,这对于节目新闻质量的整体提升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微博、微信的传播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节目对播出时长的限制,观众可以随时打开手机客户端,对看到的新闻内容进行评论,或者是对新闻主播抛出的互动话题,进行留言参与。

“互联网+”时代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制作和传播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技术层面的革新,其次体现为思维模式的转变。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它的影响力和塑造力已经逾越了单纯的技术革命,正在朝着更为深远、更为本质的思维意识层面过渡。基于此,今后的民生新闻节目制作只有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要求和思维模式,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民生受众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