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吸收与转换:王阳明开新传统儒学的思维路径

2017-04-24江苏钟海连

名作欣赏 2017年10期
关键词:道教王阳明良知

江苏 钟海连

吸收与转换:王阳明开新传统儒学的思维路径

江苏 钟海连

王阳明立足于儒家的“立体达用”思维,通过吸收全真道的“全真性”思想转换建立“致良知”的道德本体论,改造全真道“清静降心”的内丹修炼功夫为“默坐澄心”的道德修养方法,最终走出佛老“流入空虚”的归宿,成功地重建起以良知论为核心要义的儒家心学思想体系,开出了接续儒门道统、接引学人志于圣人之道的思想、学风新气象。

王阳明 良知学 内丹学 吸收与转换 新儒学

入宋以后,儒学的开新是在面对佛道二教思想与之三足鼎立的形势下进行的。无论程朱还是陆王,虽然在维护儒家道统上皆持公开排斥佛老的态度,但为了接续儒门道统,重建儒家的思想文化主导地位,又都暗中接纳佛道思想资源,特别是对佛道心性思想做了卓有成效的创造性的吸收和转换,从而使儒学的发展进入又一时代高峰,诞生了理学、心学两大代表性的思想成果。其中王阳明通过吸收、转换道教(以全真道为主)的内丹心性思想创立良知学,则有着典型的范式性意义。本文拟就此做一简略的论析,由此探究儒学在宋明时期开新的具体路径。

王阳明的道教因缘

内丹学是道教思想体系中最具原创性的部分,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若追溯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自唐宋时始,内丹学渐成道教炼养思想和实践的主流。至金代,王重阳在山东创立内丹学新道派——全真道,高举“三教合一”的旗帜,以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的丹道理论和“真功真行”的修道思想为号召,在道教界引发一场影响深远的“革新”。王重阳的弟子、全真高道丘处机又进一步融摄儒佛思想,对全真道内丹学做了儒学化改造,增强了道教内丹学对儒士文人和普通百姓的亲和性与吸引力,并对宋明以后的儒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王阳明良知学的诞生就是一例典型。

王阳明学术思想的形成和成熟完善,走了一条几百年来许多思想家曾经走过的老路,那就是:出入佛老多年,最终回归儒门,以志于圣人之道为人生最高价值,以儒为主,融摄佛老,自创学派,复兴儒学之道。周敦颐、二程、朱熹如是,王阳明亦复如是。黄宗羲在其学术史名著《明儒学案》中对王阳明思想转变的历程做了详细说明:

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自此以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的……江右以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

从王阳明的思想演变轨迹可知,出入佛老、迷恋道释曾经是其早年思想经历的主题,直至中年龙场悟道后,王阳明才“始自叹悔错用了三十年气力”,从此彻底返归圣人之学,并拈出“致良知”三字为其学问宗旨。

但这并不意味着王阳明的思想创造与道教彻底中断了联系,相反,从早年迷恋道释,从道释之中寻找学为圣人之道,到三十一岁以后“渐悟释、仙二氏之非”。王阳明并非真正完全排斥道释,干干净净地清除了道释二教的思想因素,而是站在继往圣之绝学的醇儒立场,为我所用,将道释思想中有益于儒家修齐治平、成贤作圣的资源融入自家体系,混然于一体,开出良知学的思想新境界。王阳明自己也说:“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又说:“圣人尽性至命,何物不具,何待兼取?二氏之用,皆我之用:即吾尽性至命中完养此身谓之仙;即吾尽性至命中不染世累谓之佛。但后世儒者不见圣学之全,故与二氏成二见耳。”可见,王阳明始终认为成圣与成仙、成佛并无二致,须儒道佛合一,方可得圣学之全。王阳明悟出良知之学后,对于道释的态度与此前所不同的是,由以道代儒转为援道入儒。

王阳明出入释老三十年,他究竟读了哪些道教典籍,对他的良知学构建影响最深的是道教中的哪一派?王阳明又是怎样援道入儒以构建其良知学体系的?这是弄清王学与道教关系的重要问题。

王阳明读过哪些道教典籍,因史料的缺乏及阳明后学的有意回避,使此重要的问题无法得到较好的解答。留下的史料中对探求此问题有助益者三则:一是王阳明好内丹之术,曾熟读张伯端的《悟真篇》,在言谈诗文中也常加以引用,后突然对其痛斥:“《悟真篇》是误真篇,三注由来一手笺。恨杀妖魔图利益,遂令迷妄竞流传。造端难免张平叔,首祸谁诬薛紫贤。直说与君惟个字,从头去看野狐禅。”诗中提到道教金丹派南宗高道张伯端、薛道光,提到的道教著作为《悟真篇》和《悟真篇三注》(薛道光、陈致虚、陈墅合注)。二是王阳明在答陆原静的信中提到白玉蟾、丘长春两位道教内丹学的高道,白玉蟾是金丹派南宗的传人,而丘处机则是全真道的传人。王阳明说:“后世如白玉蟾、丘长春之属,皆是彼学中所称述以为祖师者。”三是王阳明在答人问神仙时,对上阳子有所批评,他说:“后世上阳子之流,盖方外技术之士,未可以为道。”上阳子即陈致虚,元代全真道士,拜兼承南北二宗之学的全真道士赵友钦为师,学金丹之道,是元代后期有名的内丹家,著有《上阳子金丹大要》等,宣称自己是丘处机弟子宋德方一系的传人,并力促道教金丹派南宗与全真道合流,有压低南宗而抬高全真道祖师的倾向。从上述有限的史料可知,王阳明对道教金丹派南宗和全真道均很熟悉,并对其学有自己的评价。

对王阳明的良知学构建影响最深的是道教中的哪一派?王阳明又是怎样援道入儒以构建其心学体系的?这实际上是关于王阳明良知学与道教之关系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理解这个问题,当从王阳明和道教的交往说起。

但真正激起王阳明了解研习道教的,是他期望借修习道教养生术以调息养生、治疗疾病。王阳明自幼身体虚弱,而且一直受到肺病的困扰,最后亦死于此病。王阳明早在二十一岁求学于京师时,就因学朱子格物致知之论而连日“格竹”“遇疾”。《王阳明年谱》载:

如果说王阳明早期对道家道教心存仰慕并为达养生之目的而有过实践体验,那么,中年以后的王阳明对于道家道教已经有了理性和成熟的审视态度,其具体表现为对道家道教既有学术批判,也有包容和借鉴吸收。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王阳明在走出早年思想困境和朱子格物穷理之学的局限,开创出良知学的思想历程中,以内丹学为代表的全真道炼养学为他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创造动力。从这一角度认识和理解阳明学与道教之关系,或较为客观且与历史事实相合。

致良知与全真性

默坐澄心与清静降心

①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80页。

②王阳明:《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另,王阳明在《赠阳伯》诗中说:“长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缪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王阳明全集》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66页。

③王阳明自己说:“某十五六岁时,便有志圣人之道,但于先儒格致之说若无所入,一向姑放下了……于是又放情去学二氏,觉得二氏之学比之吾儒反觉捷径,遂欣然去究意其说。”见陈来:《关于〈遗言录〉〈稽山承语〉与王阳明语录佚文》,《清华汉学研究》第一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页。

⑦王阳明:《书〈悟真篇〉答张太常二首》,《王阳明全集》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19页。

作 者:

钟海连,哲学博士,副编审。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理事、副秘书长,南京大学商学院MBA中心兼职导师,南京大学管理哲学研究所兼职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道家道教哲学、儒道比较、中国传统管理哲学。

编 辑:

张勇耀 mzxszyy@126.com

猜你喜欢

道教王阳明良知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良知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道家道教研究
“良知”的义务
良知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